《生态环境部通报重点区域2018-2019年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05-07
  • 据报道,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近日,生态环境部向重点区域相关省和城市人民政府发送了《关于重点区域2018-2019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函》(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指出,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以下简称“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μg/m3),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为624天,同比增加36.8%;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55μg/m3,同比下降8.3%,重污染天数为155天,同比减少46.2%;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81μg/m3,同比持平,重污染天数为250天,同比增加42.9%。 从各重点区域看,“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5个城市依次是北京、天津、济宁、长治和廊坊,分别为52μg/m3、66μg/m3、67μg/m3、67μg/m3和67μg/m3;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依次是安阳、濮阳和石家庄,分别为108μg/m3、100μg/m3和100μg/m3。重污染天数最少的3个城市依次是济宁、北京和长治,分别为6天、9天、9天;天数最多的城市依次是安阳、石家庄和濮阳,分别为41天、38天和36天。 从改善幅度上看,“2+26”城市中邯郸、沧州、济宁和北京等4个城市完成《攻坚方案》PM2.5浓度改善目标;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其中邯郸、沧州和济宁降幅最大,同比分别下降5.9%、3.9%和2.9%;长治和唐山2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持平,20个城市同比不降反升,升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濮阳、开封和廊坊,同比分别上升20.5%、18.1%和15.5%。济宁、衡水、北京和沧州等4个城市完成《攻坚方案》重污染天数减少目标,同比分别减少6天、2天、2天和1天;24个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3个城市为濮阳、聊城和郑州,同比分别增加18天、14天和12天。 长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3个城市依次是舟山、温州和黄山,分别为25μg/m3、30μg/m3和30μg/m3;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是阜阳、淮北和徐州,分别为82μg/m3、81μg/m3和81μg/m3。衢州等13个城市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重污染天数最多的3个城市依次是淮北、亳州和徐州,分别为19天、19天和15天。 从改善幅度看,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31个城市完成《攻坚方案》PM2.5浓度改善目标;32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衢州、金华和温州,同比分别下降24.5%、23.4%和23.1%;苏州、扬州、滁州和淮北等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持平;南通、六安、连云港、阜阳和盐城等5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升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南通、六安和连云港,同比分别上升18.2%、10.3%和5.5%。除亳州等5个城市外,36个城市完成《攻坚方案》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28个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芜湖、宿迁和宿州,同比分别减少13天、11天和9天;衢州等9个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持平;六安、连云港、淮北和铜陵等4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不降反增,同比分别增加2天、2天、2天和1天。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3个城市依次是吕梁、铜川和晋中,分别为58μg/m3、67μg/m3和69μg/m3;浓度最高的3个城市依次是咸阳、临汾和洛阳,分别为103μg/m3、92μg/m3和88μg/m3。重污染天数最少的3个城市依次是吕梁、铜川和晋中,分别为2天、7天和8天;天数最多的城市依次是咸阳、洛阳和临汾,分别为45天、35天和32天。 从改善幅度上看,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吕梁、西安和运城等3个城市完成《攻坚方案》PM2.5浓度改善目标;5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3个城市依次为吕梁、西安和运城,同比分别下降14.7%、7.5%和5.6%;铜川和临汾2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持平,洛阳、三门峡、晋中和宝鸡等4个城市同比不降反升,同比分别上升17.3%、8.1%、4.5%和2.7%。11个城市均未完成《攻坚方案》重污染天数下降目标,其中增幅最大的4个城市为洛阳、咸阳、渭南和西安,同比分别增加18天、16天、8天、8天。

相关报告
  • 《生态环境部通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检查情况》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1-22
    • 11月19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工作继续开展,工作组发现涉气环境问题62个.
  • 《生态环境部: 空气质量排名将扩至169个城市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4
    • 传导责任压力 促进协同治理 空气质量排名扩至169个城市 生态环境部22日通报了2018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状况:1—6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 1—6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44.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部在原有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基础上,将排名城市范围扩大至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成渝地区、长江中游、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从本月起,每月发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20个城市和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20个城市名单,每半年发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名单。 今年上半年,169个城市中,临汾、石家庄、邢台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海口、黄山、拉萨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与去年同期相比,169个城市中,衡水、保定、银川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好;常州、西宁、嘉兴等20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差。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1月起,原环保部对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排名,对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按74个城市进行排名存在全面性、完整性不足,一些污染较重的区域和城市未纳入排名等问题,不适应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扩大国家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范围。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等因素,进一步扩大城市排名范围,充分发挥排名对地方政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传导治污压力,促进协同治理,为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积极效应。 据介绍,扩大排名范围能突出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和城市,服务区域协同治理,实现重点区域和城市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