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39个 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35%》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3
  • 记者从省林草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5%,这些自然保护地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涵盖我省五大重点生态功能区,涉及野生动植物、湿地等多个类型。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39个,特别是启动实施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下基础。2018年年底,国家林草局将我省列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示范省,为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强化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雪豹、藏野驴、藏羚羊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调查数据显示,我省陆生脊椎动物有499种,占全国数量的10.26%,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的生活依赖茂密的森林、沼泽地和草地等。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省约368万公顷天然林、496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814.36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湿地资源全国第一,全省有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17处国家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湿地资源大省。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集中保护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适时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局面。目前,我省稳步推进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和湿地公园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湿地面积第一省的生态地位。 随着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于稳定,我省水域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湿地生态环境转好,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草地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代表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提供给野生动物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的逐步恢复和增加,为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 来源 : 西海都市报

相关报告
  • 《我国18%陆地国土建成自然保护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23
    • 今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陆生野生动植物,这些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18万个(不包含近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覆盖了我国陆域面积的近18%,覆盖了我国90%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5%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精华、最基本的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首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关部门(系统)分别建立了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各类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构成。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我国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指明了方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地成为我国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引领全球自然保护、履行国际义务、展示国家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目前,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指导意见》,批准同意青海省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示范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摸清各类自然保护地底数和管理薄弱环节,排查和预防整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情况。推动建设保护地统一监测监管平台,形成涉及自然保护区疑似违法违规开矿遥感监测结果月度报告,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督查机制。 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体。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工作,发布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推动各地制订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能力补助资金6.4亿元,支持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 我国自然保护地档案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 ●世界自然遗产13项 ●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 ●世界地质公园39处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
  • 《《2024保护星球报告》发布:加速行动以保护地球30%面积》

    • 来源专题:水生科技信息网
    • 编译者:邹恒
    • 发布时间:2024-12-04
    • 10月28日,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6)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联合发布了《2024保护星球报告》。该报告对国际社会在“2030年前保护地球30%面积”的承诺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呼吁各方加速行动以实现这一目标。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7.6%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8.4%的海洋和沿海地区被纳入有记录的保护地范围。目前51个国家和地区的陆地覆盖率超过30%,3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覆盖率已超过30%。但自2020年以新增保护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及海洋面积的不到0.5%,距离实现30%的保护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为实现2030年的全球保护目标,未来六年内,全球保护地网络需加速扩大,其中陆地需增加12.4%,海洋则需增加21.6%。这相当于要划定相当于巴西和澳大利亚面积之和的陆地保护地,以及超过印度洋面积的海洋保护地。 报告强调,自然保护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为自然提供了避难所,也为人类带来了文化、精神和经济效益。当前保护地在质量和覆盖范围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尽管保护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其在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效果仍需加强。 《2024保护星球报告》由UNEP-WCMC与IUCN及其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WCPA)合作编写,基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交的最新官方数据,并得到了其他指标托管人和机构专家的贡献。该报告为国际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保护地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基线数据。 报告下载: https://pp-digital-report-files.s3.us-east-1.amazonaws.com/Protected+Planet+Report+2024.pdf 来源:光明网 https://tech.gmw.cn/2024-11/06/content_3766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