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全球蛋白质功能及免疫原性研究的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研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7
  • 就在几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这一古老而又新发的传染病即将成为继天花之后第二种被彻底消灭的疾病。然而,数年过去了,结核病却重新成为了我们的心腹大患,持续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疫苗使用近百年,保护率和保护期受到质疑;二是现有主要药物使用历史已约半世纪,耐药性日趋严重;三是诊断缺乏标识物,检出率低。因此,如何能够迅速检测诊断结核病病原体已经成为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基于此,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学者和临床专家们合作构建了首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2月11日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杂志上。

    该项研究构建的蛋白质组芯含有4262个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阅读框架编码产物,覆盖其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的95%,可用于全局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以研究人免疫细胞-结核杆菌的互作机制;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以进行药物靶标的全局性发现;高通量血清分析,以系统性地进行结核病诊断生物标识物的发现。

    此外,文章基于该芯片分析了蛋白激酶PknG及小分子C-di-GMP的相互作用蛋白,发现结核杆菌的鼠李糖通路可能会受到以上两个分子的同步调控,并且还利用芯片发现了14个可以区分结核病人和治愈者的标识蛋白。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组芯片为结核病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可以系统性发现新的免疫原和标识物,从而发展新型高效疫苗、新药和新的检测技术,是结核病基础研究强有力的新方法学平台。

      该项研究历时五年完成,得到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Cell|肿瘤免疫的泛癌蛋白质组学研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15
    • 2024年2月14日,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Pei Wang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题为Pan-cancer proteogenomics characterization of tumor immunity的文章。 癌症生态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肿瘤微环境(TME)。肿瘤内的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可以以上下文相关的方式促进和限制恶性状态。了解癌症免疫微环境可以揭示如何利用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抗癌治疗。 为了更广泛地探索 TME,研究人员使用 NCI 支持的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 (CPTAC) 的泛癌蛋白质组数据集检查了来自 10 种癌症的 1,056 个肿瘤样本。这个多组学数据集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还包括基于质谱的相对蛋白质丰度和翻译后修饰的定量。虽然已经探索了使用高维多组学数据关注癌症免疫的多种泛癌分析,这项工作通过整合从深度蛋白质组样本表征中获得的新颖见解,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 《纳米技术用于蛋白质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10-18
    • 基于蛋白质的疗法对各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因为蛋白质本质上结构不稳定并且容易被酶降解,许多治疗蛋白质如酶、 生长因子、 激素和细胞因子因理化/生物和免疫原性稳定性差而被限制了使用。此外,蛋白质疗法用于细胞内靶向治疗时,他们的内化和生物活性可能因膜渗透性不足和内含体逃逸而受到限制。因此,有效的蛋白质传递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扩大使用范围是至关重要的。本篇综述讨论了已上市和正在研究的蛋白质传递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并重点概述了纳米技术平台用于蛋白质传递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我们还强调了纳米粒子介导的用于蛋白质传递的非侵入性给药方法 (例如,口腔、 鼻腔,肺和透皮贴剂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