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海洋新能源地球物理学学科组关慧心副研究员,联合OMG徐敏研究员,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Laurent Geoffroy教授和挪威奥斯陆大学Mohamed Mansour Abdelmalak博士,在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发育演化过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全球大多数的拉张裂谷在张裂过程中,张裂的方向与裂谷中轴的方向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夹角。这种类型的拉张裂谷被称为斜向裂谷。斜向裂谷的发育演化过程在贫岩浆型的裂谷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在富岩浆型的裂谷环境中,对斜向裂谷的形成原因和发育演化过程的研究却很少。
    格陵兰西部陆缘形成于早第三纪格陵兰-北美洲板块裂解时期,此次裂解受北大西洋大火成岩省发育影响,岩浆喷发量达到180万平方千米。在Svartenhuk,Nuussuaq和Disko等地区均可观察到大量的向海倾斜反射层(SDRs)的结构。因此,格陵兰西部陆缘是典型的火山型被动陆缘。昂加瓦断裂带(图1左)位于巴芬海盆南部,拉布拉多海北部。它是形成于始新世格陵兰岛与北美板块分裂时期的张裂-走滑断裂带,包含了将巴芬海盆和拉布拉多海分开的重要的转换断层。Nuussuaq陆缘位于昂加瓦断裂带上,在大陆张裂过程中,张裂的方向与陆缘的方向形成了57度的夹角,属于高角度斜向伸展的被动陆缘。本研究结合陆地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观测数据)和近海数据(多道反射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格陵兰西部Nuussuaq地区SDRs的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SDRs的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晚古新世),斜向伸展被分解为走滑和倾滑两个分量,SDRs岩浆层底部主要发育南北走向的向陆倾斜的正断层。在第二阶段(早始新世),Nuussuaq地区西部的局部应力发生了转向,SDRs岩浆层底部主要发育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该陆缘发育成转换型被动陆缘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1)Nuussuaq西部地壳中的遗留结构(Itilli断层)的方向与区域应力呈倾斜角度,在张裂过程中被重新激活,致使该地区局部应力在张裂过程中发生了偏转;(2)岩浆侵入地壳后削弱了地壳的强度,并且侵入的岩浆由于压力较高,在被动陆缘处产生了与陆缘方向呈垂直方向的应力,促进了该地区局部应力的重新定向。
    该项成果首次揭示了斜向伸展的火山型被动陆缘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深入认识大陆张裂过程中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Huixin Guan, Mansour M. Abdelmalak, Min Xu, Laurent Geoffroy(2023). Evolution of an oblique volcanic passive margin: The case of Nuussuaq in West Greenland. Tectonophysics 229936.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936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7/t20230707_6807374.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陆缘早白垩世至早新生代伸展事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构造与模拟学科组博士研究生孙李恒,研究员孙珍、张运迎,副研究员赵中贤等对IODP 367/368航次1504站位采集到的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碳酸盐U-Pb定年的研究,发现自早白垩世以来南海陆缘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的伸展事件,这两期伸展事件共同导致了南海陆缘的减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上。 南海北部陆缘在晚中生代之前受俯冲作用的影响,然而在晚白垩世俯冲反转后转变为被动陆缘。岩石学和地球物理证据表明,南海被动陆缘在晚白垩世以后经历了多期伸展,并伴有明显的陆壳减薄。在这种强烈的伸展背景下,南海陆缘最终在早渐新世破裂,随后海底扩张开始。相比于被动陆缘的广泛研究,我们对南海活动陆缘的构造演化关注较少,这导致了南海陆缘破裂前的构造事件缺乏准确的时间限制。2017年IODP 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的外缘隆起处发现了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推测其位于中生代俯冲带的弧前区域。因此,绿片岩相糜棱岩可能包含了南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这为揭示南海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研究团队对基底绿片岩相糜棱岩开展了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绿片岩相糜棱岩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和晚期脆性变形两阶段的拉伸作用。同时,根据与糜棱面理的交切关系,识别出糜棱变形前、同糜棱变形和糜棱变形后碳酸盐脉。碳酸盐脉U-Pb定年和δ13C、δ18O、87Sr/86Sr分析表明:糜棱变形前碳酸盐脉年龄为210 ± 20和195 ± 32 Ma;同糜棱变形碳酸盐脉的年龄为135 ± 12 Ma(早白垩世);糜棱变形后碳酸盐脉体形成于始新世或更晚。将显微构造和碳酸盐脉体年龄相结合,研究得出早期韧性变形代表了早白垩世的伸展事件,而晚期脆性伸展变形与新生代被动陆缘伸展相对应。 结合地质背景,研究人员认为南海陆缘基底在扩张前至少经历了两个伸展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早白垩世,由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引起; 第二次发生在早新生代,为被动裂谷作用。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多次伸展事件共同导致南海陆缘减薄。 参与本项工作的还有昆士兰大学教授赵建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孙龙涛、副研究员张翠梅、博士研究生张哲和朱筱曦。该研究得到了K.C Wong 教育基金(GJTD-2018-1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A03031200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0B1111520001)、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104; 2019BT02H594; GML2019ZD0205)、广州市科技项目(NO. 201904010285)、中国自然科学基金(NO. 4207607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Sun, L.H., Sun, Z*., Zhang, Y,Y., Zhao, Z.X*., Zhao, J.X., Zhang, C.M., Zhang, Z., Sun, L.T., Zhu, X.X., 2021. Multi-stage carbonate veins at IODP Site U1504 document Early Cretaceous to early Cenozoic extensional event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 Marine Geology 422, 106656. 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21.106656
  • 《南海西北陆缘孤立海底峡谷系统形成机理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系统研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缓陆坡区(<0.5°)一个孤立存在的海底峡谷群,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地貌学》)上,李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泓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海底峡谷是广泛分布在主被动大陆边缘和海岛周缘的狭长型地貌单元,其重要性在于能够作为陆源碎屑、有机质和污染物进入深海的主要通道,同时对油气富集、海洋碳汇和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海底峡谷的形成机理常常能够反映长时间尺度的深水沉积过程,也记录着区域沉积物供给、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等重要信息。然而,海底滑坡如何控制海底峡谷的形成过程目前仍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以南海西北陆缘为研究区,通过海底多波束测深与二维多道地震数据,详细研究了该研究区海底峡谷群的地貌形态和内部地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平缓陆坡上(<0.5°)发育的海底峡谷群底部存在海底滑坡沉积物(又称为块体沉积搬运体系:MTC),而在峡谷群周围并未观察到其他海底峡谷、水道及冲沟。研究人员认为,由海底滑坡形成的负地形为输送到下陆坡的沉积物提供了可容纳空间,并能够捕获沉积物重力流,从而促进MTC顶部海底峡谷的形成。此外,三条海底峡谷的西南侧壁发现了侧向沉积体,表明它们受等深流作用影响而向东北方向迁移;而峡谷内部的小规模MTC则表明它们经历过多次由海平面变化控制的侵蚀-充填过程,现今高海平面最终导致海底峡谷群孤立存在于平缓陆坡上。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海底滑坡在海底峡谷初始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明确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平缓陆坡区海底峡谷演化过程的重要影响。 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省联合项目及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人才引进计划”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Li, W.*, Li, S., Alves, T. M., Jing, S., Chen, H.*, & Zhan, W. (2023).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 isolated submarine canyon system on a low-gradient continental slope. Geomorphology, 108746.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555X230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