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与上海市达成氢能等绿色低碳合作意向!》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05
  • 2月5日,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与上海市政府就共同助力中国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举措达成合作意向。丰田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LEXUS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

    双方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上海辐射至长三角地区及更广范围,开展包括物流网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合作、氢能、智能自动驾驶、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先进技术应用等各类举措,携手打造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碳中和引领典范项目,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205/1425388.s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20
    • 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技术突破为内核,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培育重点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推进本市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一)能源领域   全面实施“光伏+”工程,到2027年,市内光伏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加快推动杭州湾等区域近海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投运,推动首批深远海风电开发建设。推动漕泾、外高桥扩容量替代等项目建设,全部预留碳捕集接口和场地。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灵活性改造和升级替代机组调峰深度达到70%以上。加大市外清洁电力的引入力度,加快推进市外清洁电源基地建设,建设“七交五直”对外输电通道。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需求侧响应及V2G技术发展,开展虚拟电厂建设和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到2025年,需求侧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不低于5%。   (二)工业领域   推动宝武集团上海基地重点工序能效达到示范标杆水平,开展余热余能资源化利用,推动生产工艺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每年实现节能量1%。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加大废钢资源利用力度。到2025年,废钢比达到15%以上;具备减碳30%的技术能力,吨钢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左右。加大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等高性能钢材开发和生产力度,高等级绿色低碳产品实现规模化供应。持续推进高桥、吴泾等重点地区整体转型。实施基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等技术改造,推进系统节能与能量集成优化,每年实现节能量1%,推动原油加工、乙烯等重点产品单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在上海化工区建设以碳中和关键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开展能效诊断、能源审计,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推动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持续推进绿色制造示范。   (三)交通领域   优化公交线网功能结构,加强轨交与公交两网融合。结合城市更新和“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便捷舒适的道路慢行交通体系,提升人行道设施品质,优化步行通行环境。到2027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加快推进城市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到2025年,公交、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使用新能源车辆;鼓励市区货运车、租赁汽车、市内包车有适配车型的新增或更新车辆使用新能源车辆。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到2027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积极推动燃料电池重型货车、卡车等应用。推进江海直达、内河集装箱运输,打造临港多式联运中心,到2027年,海铁联运集疏运量达到100万标准箱左右,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力争提高到52%以上。淘汰老旧飞机和船舶,提高机身和船体构型、动力系统等节能降碳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能效。推动内河船舶电动化应用,鼓励新增轮渡、黄浦江游船等内河船舶采用电力驱动。推动航空和远洋航运使用绿色替代燃料,到2027年,本市远洋船舶绿色甲醇消费量达到10万吨以上,航空公司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量达到1万吨以上。推进绿色机场、绿色港口建设,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场内设备和车辆原则上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到2027年,基本淘汰国二及以下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四)建筑领域   结合五个新城建设、城市更新等,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储能、建筑高效电气化替代等关键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在确保“十四五”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到2027年再完成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按照绿色民用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规模化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到2027年,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2000万平方米。推行建筑“光伏+”应用,到2027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本市建筑能源和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到2027年,纳入分项计量和在线监测公共建筑面积1.2亿平方米。实施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鼓励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率先开展近零能耗、零碳建筑建设。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鼓励开展不同类型建筑的近零能耗、零碳创新示范。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推行全装修住宅,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鼓励研发减碳、固碳等新型建筑材料,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材、高性能建材产品应用。加快推广液冷、冷热通道隔离等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技术,新建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控制在1.25以下,既有数据中心实施改造后,PUE不高于1.4。   (五)循环经济领域   完善“4+X”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老港、宝山、杭州湾北岸、临港四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各相关区、各相关单位安排1%产业用地用于支持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建立全品类、全链条、可追溯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优化固体废弃物回收场所、设施布局,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力争达到1000万吨/年左右。巩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效,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焚烧炉渣和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动全市固体废弃物实现近零填埋。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进一步扩大区级园区覆盖面。推进一批“无废园区”和“无废细胞”建设。推动二手商品交易有序发展,培育一批二手商品交易龙头企业,建设集中大型“跳蚤市场”不低于2个/百万人。开展报废机动车、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废旧动力电池等领域先进拆解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业。建设上海市循环经济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废弃物、再生资源监测分析。   二、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   (一)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制定本市未来能源和前沿颠覆性降碳技术战略规划。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建立完善技术评估体系和比选寻优工作机制,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颠覆性科技项目。推动建立公共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及科技信息开放共享。支持组建一批本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带动“产学研金介”创新联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   (二)强化金融支撑机制   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支持在沪金融基础设施机构、金融机构等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票据、绿色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制定绿色项目入库分类指引和绿色效益核算评价方法,建立绿色项目库,建设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优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标准,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三)完善能源市场机制   加快推进以现货为核心的电力市场改革,依托在沪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开发电力期货等产品。完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分布式绿色能源发电主体按照规定与同一配电网区域的电力用户就近交易。推进建设氢能、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产品交易平台。   (四)优化碳定价机制   完善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机制,鼓励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产品及其衍生品创新。鼓励碳金融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统筹做好绿电交易、绿证交易与本市碳排放权交易之间的有效衔接。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落户上海优势,探索与国际碳市场的衔接。   (五)完善财政保障和价格机制   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提升。加大对绿色建材、新能源车船等绿色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探索支持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和负荷调节等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电价机制。优化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政策,建立电力接入超容用户付费机制。   (六)完善产业培育机制   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动态监测评估机制,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以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发展,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各类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开展碳相关核算、评价、认证、管理、咨询等业务。   (七)强化绿色低碳管理机制   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夯实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安排,督促完成目标任务,完善各部门和各区年度节能降碳评价工作。加强节能降碳形势分析,对行业部门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季度提醒和年度预警,对各区政府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预警,加强对能耗强度下降进度滞后部门和地区的督促指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格做好节能审查和验收。进一步细化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加强节能降碳目标考核评价,组织开展对标达标,督促强化能源审计和节能降碳改造、优化运行管理,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重点行业和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实施绿色低碳产品评价和标识认证制度。支持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组建联盟组织,推动供应链协同减碳。支持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可持续发展实践。   (八)强化社会参与机制   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日、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全民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绿色家电、绿色照明等绿色低碳产品,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支持举办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相关会议和活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 《“绿色冬奥”吹响氢能产业集结号,龙头企业乘势而上》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5
    • 1月18日—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河北考察,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并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把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要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与习近平主席在视察中强调的四大理念遥相呼应。 有专家分析指出“绿色办奥”的核心就是把冬奥会办成一个碳中和的示范性工程。我国要在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必须在各个层面落实。冬奥会作为国际性赛事,工程非常庞大,同时也充满落实和实践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契机。而此前有多项报告指出,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 毋庸置疑,北京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及有序筹备,正式将氢能产业推向风口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宣布进军氢能产业。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者多为大型央企、国企、能源龙头企业。 攻城略地 氢能企业纷纷结盟 众所周知,2022年冬奥会把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保障车。目前距离开幕时间已不到一年,为了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氢能领域以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快速联手。 2021年伊始爆出新消息,福田汽车、丰田、亿华通三方达成合作意向,三方将联合推出氢燃料电池客车新产品,服务于冬奥会。早在2019年,福田汽车、氢能科技(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亿华通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氢燃料汽车出行服务。 亿华通近年来在氢能领域动作频频,记者通过公开资料发现,2018年12月28日,亿华通与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京辉气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依托氢能源,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的氢能供应和服务体系。 除了与亿华通的合作,京辉气体也陆续与其他氢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这家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公司有着30年气体生产制造历史,作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氢能生产企业,长期承担着北京市的气体保障重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就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能保障服务,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被科技部指定为2022年冬奥会氢气制、运、加企业,成为冬奥会氢气保供单位。 经在工商网站查询显示,美锦能源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山西示范区美锦氢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京辉气体进行战略投资,2021年1月正式成为八大企业股东之一,实际持股7.46%。顺藤摸瓜的发现也令记者感叹,美锦能源在三年之内陆续控股国内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客车企业—飞驰汽车、参股燃料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国鸿氢能、国内首家实现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鸿基创能;此次参股京辉气体,也使得其全产业链布局更加完善。 抢夺先机 各地加氢站建设加速 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在建和已建加氢站共181座,已经建成124座,其中2020年建成加氢站55 座。2020 年建成的加氢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四川等 5省和直辖市。从现有加氢站区域保有量来看,广东省加氢站 31 座,居于全国首位。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加氢站保有量均超10 座。 美锦能源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拥有6座已建成加氢站,分布在广东佛山(1座)、云浮(1座),山西晋中(1座),北京市(2座)以及青岛市(1座),在浙江嘉兴、山西太原等地有4座在建加氢站;另外公司将于3-5年内规划建设100座加氢站(含油氢汽电综合能源站)。 听闻京辉气体未来三年规划在北京通州、房山、延庆、昌平、大兴等行政区域内拟建24座加氢站,进一步提升冬奥会氢气保供单位的实力。 联袂而至 氢能源汽车订单猛增 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各月销量较2019年相对均匀,市场可持续性增强。提到氢能源汽车订单增量,仅仅2019一年,全国就有21个城市开辟运行了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试运营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数量合计780辆。 在各地发布的氢燃料电池客车采购订单中,佛山南海区采购数量最多,为386辆。值得一提的是,美锦能源旗下—飞驰汽车成最大赢家,揽获了近20%的份额。2019年12月4日,美锦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分别中标佛山市禅南和到佛山市三水区的氢能源公交车两个采购项目,共计83辆氢公交车,中标总额约为1.58亿元。同月,美锦能源再发公告,控股子公司佛山飞驰汽车在广东区域的总代理经销商广东名阳集团有限公司中标佛山市三个公交车采购项目,合计金额为1.59亿元,共171台新能源公交车,其中包括71台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及100台纯电动城市客车。数年之后,美锦系能否出现“中国的尼古拉“,值得国人拭目以待。 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评估报告提到,若 2021 年上半年示范城市落地,基于各地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部分地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支持力度以及 2022 年冬奥会影响,2021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有可能超 10000 辆。 将2022年冬奥会视作国内氢能产业崛起的新型催化剂并不为过,相信更多的氢能企业在本届冬奥会保障服务中会有出彩表现;同时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氢能产业各环节取得更重大的突破,当选“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佳主角。 相关证券: 美锦能源(0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