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诱发炎症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4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细胞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彭珂课题组、肖庚富课题组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刘玮研究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SFTSV Infection Induces BAK/BAX Dependent Mitochondrial DNA Release to Trigger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诱发BAK/BAX激活依赖的线粒体DNA释放激活NLRP3炎症小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在我国首次发现,并在东亚地区传播流行的病毒性新发传染疾病,由新型蜱传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引起。该病起病急骤,临床病死率高(12-50%)。目前,尚无针对SFTSV的有效疫苗。因此,亟需深入解析SFTSV感染的致病机理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的彭珂课题组、肖庚富课题组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刘玮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运用临床病人样本转录组和定量蛋白质组的多维组学研究方法来揭示SFTSV感染的潜在致病机制。多维组学联合分析发现炎症反应与疾病进程和致死结局高度相关,而SFTSV感染诱发的线粒体损伤可能与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SFTSV感染诱发线粒体DNA的氧化,激活BAK/BAX促使氧化形式的线粒体DNA向胞质内释放,胞质内氧化形式的线粒体DNA结合并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从而导致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这项研究揭示了SFTSV感染诱发线粒体DNA的氧化和胞质内释放,进一步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机制,为SFTS的临床治疗方案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淑芬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黎浩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彭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肖庚富团队的张磊砢副研究员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刘玮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0302862?via%3Dihub;http://www.whiov.cas.cn/kxyj_160249/kyjz_160280/202007/t20200720_5637581.html
相关报告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聚合酶L蛋白冷冻电镜结构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5-04
    • 2010年,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它能感染人导致严重的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致死率为5%-30%。SFTSV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是一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包含L、M、S三个节段,分别编码RNA聚合酶、糖蛋白、核蛋白及非结构蛋白。迄今为止,对SFTSV的感染、转录、复制机制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 RNA聚合酶是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蛋白,主要行使基因组转录和复制的功能。布尼亚病毒聚合酶L蛋白(L protein)由多个功能结构域组成,共同完成基因组合成过程。拉克罗斯病毒(La Crosse virus, LACV)聚合酶是第一个被解析的分节段负链RNA病毒的L蛋白结构,通过加入5’和3’vRNA,阐释了聚合酶蛋白与底物RNA的结合位置与作用模式,但因为缺少cap-binding domain(CBD),阻碍了对不同结构域之间协作机制的探究。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娄智勇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邓菲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微生物学杂志《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L protein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s of viral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L蛋白的结构解析阐明了病毒的转录起始机制》)的文章,成功解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聚合酶L蛋白(SFTSV-L)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这是目前报道的首个节段型负链RNA病毒单一肽链聚合酶全长蛋白结构,初步解析SFTSV-L进行RNA转录起始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 研究解析的SFTSV-L结构整体分辨率3.4埃,除柔性较大的C端外,其它部分分辨率均在4埃以内。L蛋白由2049个氨基酸组成,包含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 endoN)、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和CBD三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其特有的blocker(榫卯结构)和lariat(套索结构)(图1)。RdRp是整体结构的核心部分。 与其他分节段负链RNA病毒聚合酶结构相比,SFTSV-L的endoN与CBD的空间位置恰好相反,且endoN与CBD的活性位点朝向相同方向(图2),阻止以“cap-snatching”(抓帽)的方式从宿主mRNA切割获得帽子结构。基于这一结构特征,该结构所处的构象为“preinitiation”(转录起始前)状态。 CBD行使与宿主成熟帽子结构结合的功能,活性口袋是由保守芳香族氨基酸组成的空腔。在SFTSV-L结构中,CBD活性位点被blocker基序遮蔽,尤其是顶端1843位的 Arg finger结构插在活性位点内部,造成帽子结构结合的空间位阻。因此,CBD和blocker发生构象变化是聚合酶蛋白从“preinitiation”向“elongation”(延伸)变化的重要变构过程(图3)。 lariat是SFTSV-L的C端的特有结构,与endoN、Linker、PA-C-Like、RdRP core和arm结构域相结合(图4),使得整个SFTSV-L处在稳定的闭合构象,它的松动是其它结构域发生构象变化的前提。 基于结构分析和相关生化验证,合作组揭示了节段型负链RNA病毒转录起始的机制,并提出转录完整过程的模型(图5)。首先,lariat发生松动,使得endoN顺时针90°旋转,同时blocker和CBD发生构象变化使CBD的活性中心暴露,与宿主帽子结构结合。此时,endoN沿空间X轴旋转180°,其活性中心面向CBD活性中心,切割得到成熟primer,随后primer被运送至RdRp催化中心,开始链的延伸。随着延伸的进行,一方面产物被送出,帽子结构远离CBD,CBD再次被blocker结合,另一方面为防止endoN对产物的降解,它会逆时针旋转180°,使其活性中心再次背向CBD,同时lariat恢复至初始位置,为下一轮合成做准备。 SFTSV-L全长结构的解析不仅填补了分节段负链RNA病毒聚合酶结构生物学上的缺失,还进一步阐明转录起始过程中所发生的构象变化。该研究对深入探索病毒基因组合成机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抗病毒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生物谷 Bioon.com)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等在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暴发,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为评估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合作研究气溶胶样本和武汉市卫生设施等来源的样品,相关成果“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SARS-CoV-2 and possible aerosol transmission in Wuhan hospitals, China”(武汉医院环境中的新冠病毒分布与可能的气溶胶传播途径)于9月28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在线发表。 从2020年2月16日至3月14日,团队研究人员收集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方舱医院等共计123份室内和室外空气样本。研究人员使用qRT-PCR检测SARS-CoV-2的基因组拷贝数,发现ICU气溶胶样本(21.1%)、CT室气溶胶样本(16.7%)、门诊大楼(10%)和住院部门口(20%)样本呈阳性,而医务人员休息区和走廊气溶胶样本为阴性。此外,未从新冠病毒PCR阳性样品中培养出活病毒。 为确定口罩在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症型患者使用的外科口罩、P3实验室工作人员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及口罩,并检测病毒R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口罩呈阳性;三种症型患者的新冠病毒RNA阳性检出率为30% -50%;表明患者呼出的气体可能是SARS-CoV-2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一个危重病人的口罩样品经过传代培养后核酸检测为阳性,提示口罩可阻止患者呼出活病毒。实验室呼吸器过滤样本核酸为SARS CoV-2阳性而呼吸器内的口罩均为阴性,提示呼吸面罩的过滤器可有效阻挡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病人口罩、环境空气以及健康研究人员的呼吸面罩过滤器检测到SARS-CoV-2的存在构成了病毒从呼出、传播到呼入的完整链条,提供了SARS-CoV-2可在空气中传播的实测证据。此外,口罩可阻止患者将呼出的病毒颗粒传入环境并防止健康人群吸入,阻止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还建议采取其他措施,如改善通风、采取环境空气消毒、采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空间等,来阻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武汉病毒所胡葭副研究员、类承凤实验师、陈珍实验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刘卫华主任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关武祥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曹军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