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2
  •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11日)发布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6月信贷投放明显回升。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从结构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81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81.44%,是人民币贷款增长的主要贡献项。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董希淼:信贷投放靠前发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宏观经济恢复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单月看,6月新增信贷显著回升,创历史同期新高。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6月以来,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力,央行降息落地刺激投资和生产需求,在政策继续引导支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作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是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

    此外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5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还显示,202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202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从结构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2.4%,同比高7.8个百分点。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董希淼: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是主要贡献项。6月份金融数据触底反弹,表明随着支持经济持续回升的政策措施出台,市场信心和预期回暖,融资需求有所修复。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5.45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8.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政策加力将驱动下半年信用稳定扩张,并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内生投资和消费需求,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55038-1.html
相关报告
  • 《合计利润超2000亿元!“三桶油”半年报出炉》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近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以下简称“三桶油”)陆续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在国际油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的大背景下,“三桶油”业绩表现较为亮眼。相较上年同期,除中国石化营业收入略有下滑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营业收入均保持较高增长;归母净利润方面,“三桶油”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态势,其中中国海油增幅最大,同比增长25%。 油价上涨 利润齐升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今年上半年,中国石化实现最高营收约1.58万亿元,同比下降1.1%;中国石油实现营收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5%;中国海油营收相对较低,为2267.7亿元,同比增长18%。“三桶油”归母净利润表现与营收略有不同,中国石油归母净利润最高,达886亿元,同比增长3.9%;中国海油则以相对较低的营收实现了较高的归母净利润,达797亿元,同比大增25%,“吸金”能力十足;中国石化实现归母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2.6%。 “三桶油”业绩稳定增长背后,与国际原油市场回暖不无关系。202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带动原油需求回暖,产油国联盟延续减产策略导致供应偏紧,地缘政治冲突多点频发,国际油价同比上升。 中国石油在半年报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84.06美元/桶,比上年同期的79.66美元/桶上升5.5%;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为78.95美元/桶,比上年同期的74.76美元/桶上升5.6%。对于上半年业绩增长的原因,中国石油指出“主要由于本集团原油、汽油价格上涨、天然气销量增加,以及煤油、聚乙烯等产品量价齐增”。 “2024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宽幅震荡,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公司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一体协同优化,加大原料、产品和装置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拓市扩销,强化成本费用管控。”中国石化在半年报中表示,对于营收下降的原因,主要归因于部分石油石化产品销量下降。 中国海油在半年报中指出:“上半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们始终聚焦油气主业,突出抓好增储上产、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三大工程,着力实施提质增效升级行动,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增储上产 稳步推进 国家统计局等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0705万吨,同比增长1.9%;原油进口量27548万吨,同比下降2.3%;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2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0%;天然气进口量6465万吨,同比增长14.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13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 作为我国油气资源保供主力军,“三桶油”上半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上持续发力,以技术创新推动增储上产保持良好态势。 2024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大力实施高效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和重要发现,落实多个规模油气储量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扎实推进万米深地油气科探预探工程,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大关并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与此同时,海外油气业务突出效益勘探、规模增储,乍得PSA项目获得高产油流。根据报告,2024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474.8 百万桶,同比增长0.1%;可销售天然气产量2584.2十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 2.7%;油气当量产量905.5百万桶,同比增长1.3%。 中国石化同样将勘探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上半年增储增产降本增效取得新进展,国内油气当量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四川盆地页岩气、北部湾盆地新区带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胜利海上、塔河、北部湾等原油重点产能建设,并积极推进顺北二区、川西海相等天然气重点产能建设。2024年上半年,中国石化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57.66百万桶,同比增长3.1%。 中国海油指出,上半年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持续加大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力度,新领域、新层系获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夯实油气储量基础。在中国海域获得6个新发现,其中,陵水36-1是中国首个超深水超浅层领域勘探发现,标志着南海万亿大气区的实现。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达362.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9.3%。 低碳转型 融合发展 守好传统油气主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三桶油”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地热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业务齐推进,持续打造绿色竞争新优势。 以中国石油为例,2024年上半年,中国石油积极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布局和新能源指标竞配,新获风光发电指标725万千瓦,签订地热供暖合同面积4615万平方米。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大庆油田林甸160万千瓦风电、新疆油田煤电一体化264万千瓦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塔里木油田喀什11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新开工建设库尔勒130万千瓦光伏项目。2024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的8.5亿千瓦时增长154.5%。深入推进全产业链CCUS业务发展,注入二氧化碳83.7万吨。 中国石化表示,公司积极培育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构筑“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格局。炼化业务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基地建设,统筹低成本“油转化”、差异化“油转特”,积极布局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有序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打造更加安全集约、绿色智能、匹配协调的炼化产业链。此外,在零售端具有较强优势的中国石化,也在积极加大力度推进充电、加气网络建设和氢能交通示范应用,完善易捷综合服务生态,巩固提升“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网络优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石化充电网络已遍布全国370座城市,累计建成充电站超6000座。 中国海油稳步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于去年5月并网的“海油观澜号”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2858万度,折合二氧化碳减排1.66万吨,其中今年上半年累计发电1440万度。中国海油表示,通过自产自用及绿电交易两种方式,扩大绿电使用规模,上半年共消纳绿电超4亿度,减少碳排放近30万吨。此外,中国海油首个海上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蓬莱油田太阳能发电项目投用,全球首套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完工,预计使用20年累计可节省天然气消耗约3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万吨。 原标题:“三桶油”上半年业绩亮眼 文丨本报记者 李玲
  • 《骨科五巨头2019半年报新出炉!并购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19-09-12
    • 截至7月31日,随着施乐辉的2019年Q2财报出炉,骨科前五2019上半财年报告已全部发布。值得注意的是/强生和美敦力均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强势布局。2019上半财年,全球骨科市场的排名保持不变,五巨头的排位依次为强生DePuy Synthes、捷迈邦美、史赛克、美敦力和施乐辉。 (一) 强生DePuy Synthes 目前仍稳坐骨科领域第一的位置,并在脊柱营收上保持超越美敦力稳坐“脊柱之王”位置。但骨科总营收自2017年就开始处于下滑态势,2019年上半年骨科营收下滑1.9%。 (二) 捷迈邦美 骨科在新兴市场营收表现不佳,整体增长为负数(-1.1%)。与排名第一的强生差距8亿美元,比排名第三的史赛克仅高出6亿美元,可谓“前有狼后有虎”。 (三) 史赛克 同比+7.9%的增长在五家企业中排名第一,非常亮眼。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预计在2020年中的时候,将超越捷迈邦美排名骨科第二。 (四) 美敦力 正在通过并购积极巩固在脊柱领域的地位。 (五) 施乐辉 作为骨科领域尤为活跃的并购者,施乐辉有望通过30亿美元并购NuVasive重塑行业格局——预计2019年年底将超越美敦力排名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