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1
  • 受补贴政策、降价优惠等利好,在刚过去的五一长假新能源车销售情况良好,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遇也备受投资者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中证新能源指数自去年以来上涨31.26%,远优于同期上证综指14.68%的涨幅表现。据了解,建信新能源行业股票基金已于日前正式发行,该基金的股票仓位将不低于80%,通过精选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内的优质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把握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长期来看,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一方面,能源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不可逆的过程。目前,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渗透率仍较低,行业整体发展空间大。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了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比重应提升至15%。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力量,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有望达80%。能源结构转型将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具备全球竞争力。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均为中国制造2025核心产业,国家对此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经过多年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龙头公司,如今我国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已具有绝对优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的占比也非常高,行业加速替代的趋势已经形成。

    新能源行业投资价值显著,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进场布局也并非易事。新能源涉及细分领域多且产业链长,又由于是新兴成长行业,业绩波动难免较大,所以投资者不妨借助专业投资者优势,通过主题基金进行配置。建信新能源行业基金聚焦新能源行业,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核电等不同新能源行业。在细分行业和个股的选择上,该基金也将充分发挥主动投资优势,通过对不同板块成长阶段和政策周期差异的理解和把握,积极寻找优质龙头标的,力争获取超额投资收益。为给投资者带去更佳回报,该基金采取双基金经理制,由陶灿和田元泉共同管理。

相关报告
  • 《多地废止“风光”项目,新能源行业迎来“大洗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6
    • 近期,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废止一批风光发电项目,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新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预示着行业正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在政策收紧、市场变革与技术迭代的多重压力下,新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01 多地掀起项目清理风暴 5月12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2025年第一批废止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规模清单的通知》一口气废止了娄烦县天池店乡王家崖村光储一体化发电等14个项目,总规模超过59万千瓦。这些项目原本被寄予厚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落地,最终只能被“砍掉”。 山西省并非孤例。宁夏从今年3月就开始分批次清理废止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明确要求2021年以前备案的项目需在2025年底前建成,否则将进入废止清单;2021年以来的项目也有各自的“大限”,未按时核准或建成的,都将面临被废止的命运。 陕西同样不甘落后,今年以来,陕西铜川、咸阳、渭南、安康、榆林、汉中等多地也相继发布新能源项目废止公告。福建更直接,5月19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废止一批已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光伏电站项目的通知》废止了惠安县智慧光伏碳中和项目等10个项目。涉及的电站业主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石化、三峡集团、华电集团等能源央企,总规模达114.3万千瓦,理由是“不具备开发条件”或连接网和消纳资源都被收回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山西、陕西、山东、江西、宁夏、内蒙古等地陆续公布风光项目废止名单,拟废止的项目总装机规模已超过1000万千瓦,全国“圈而未建”新能源发电存量项目清退速度明显加快。这一数字背后,是新能源行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02 政策收紧 门槛变高,监管趋严 那么,是什么导致风光项目被大规模地废止的呢?政策收紧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越来越“挑剔”,从用地到电价,再到并网消纳,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门槛。 以光伏用地为例,以前可能“差不多就行”,现在政策收紧,很多项目因为用地问题没法备案,只能延期。再看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直接给行业“换挡”了——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电价由市场交易决定,告别了过去的“保量保价”模式。 这一变化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决策和收益模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3月27日,受电网政策和电价政策影响,国家能源集团山东公司蓬莱公司悯农、康净园12.69MW光伏项目EPC工程公开招标终止。4月9日,因新能源电价政策调整,被誉为“中国电建史上最大的”51GW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项目终止。 除了电价政策调整外,用地问题也是导致项目废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给电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业内人士表示,无序建设肯定要整顿,现在电网系统压力大,消纳是个大问题。宁夏、福建等地在废止项目时,都提到了“规范管理、节约资源、优化配置”,也就是把那些“占坑”的项目清掉,让真正能落地、能发挥作用的项目上。 03 新能源行业“成长的烦恼” 虽然多地在废止项目,但是这并不代表新能源不行了。相反,这次“整顿”更像是一次“体检”,把那些不合格的项目淘汰掉,让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会有点痛,比如项目终止、投资收缩,但从长远看,政策倒逼企业更谨慎地做项目,注重质量和可行性,避免盲目扩张。以后能留下来的项目,都是“硬核”选手,抗风险能力更强,收益也更稳定。那些靠“圈地”混日子的企业,这次可能要被淘汰了,而真正有技术、有实力、能落地的企业,反而会迎来机会。 比如电价市场化后,企业需要更精准地测算成本和收益,优化项目设计,这就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支撑,头部企业的优势会更明显。国家现在更看重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比如用地要节约集约,项目要能并网消纳,还要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像家长对孩子,小时候可能更关注“长个子”,现在长大了,就更看重“有内涵”“能扛事”。新能源行业的门槛在提高,对从业者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04 新能源行业仍有巨大潜力 尽管当前多地废止风光项目,但是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行业的前景黯淡。相反,随着政策的完善、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新能源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的预测,今年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再新增2.8亿千瓦。这将进一步巩固新能源在电力装机中的重要地位,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政策与技术来看,国家持续推进“沙戈荒”基地、海上风电、水风光一体化等重大工程项目,为行业提供明确增量方向。在技术创新方面,如构网型新能源、大容量储能、氢能耦合等技术都将增强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价格机制来看,市场化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经之路。市场化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优化布局,短期可能因电价波动而调整,但是长期将加速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将为新能源收益提供兜底保障,稳定投资预期。 从长期需求来看,国内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长期增长,新能源仍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要实现“双碳”目标要求,风电、光伏装机量中长期仍需保持较高增长规模。这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 《专家:中国与东盟清洁能源合作前景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8
    •   “东盟区域内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各国资源禀赋及开发条件差异较大。中国与东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较大的合作优势,未来前景可期。”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业务部主任严秉忠在22日召开的中国(重庆)-东盟清洁能源应用研讨与技术交流会上如是说。   以“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简称军博会)在此间召开。当天,百余位来自中国、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能源企业代表齐聚重庆,就中国与东盟间清洁能源合作机遇和市场需求进行交流对接。   “可再生能源持续成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的主力。”严秉忠透露,到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将达到40%,比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未来20余年,全球大部分区域,包括欧盟、中国、美国、日韩等地的新增电力装机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60%,其中欧盟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分别达到81%和76%。   严秉忠认为,东盟国家可再生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新能源需要大量资金、人才和技术,而中国经历了新能源快速发展阶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在政策制定、项目建设、装备制造、能源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积累。“双方共同开展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交流,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   “技术合作、电源建设、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都是中国与东盟在清洁能源领域可合作的重点。”严秉忠称,在技术合作层面,双方可通过开展能源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能力建设交流与合作,推进先进技术标准对接,共同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在电源建设方面,双方可通过建设若干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及抽水蓄能电站,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提升能力建设水平。在互联互通领域,双方可加强区域电网合作的联合研究,推进东盟国家区域内及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电网互联,实现电力互济。在产业合作方面,双方则可通过加强政策、规划和项目等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延伸能源电力合作产业链,推进东盟产业升级。   “调查显示,东盟国家的能源需求每年将保持5%至6%的增长,这对东盟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已意识到能源运用可持续的压力,能源结构亟待改善。”东盟能源中心政策研究和分析计划经理贝尼·苏里阿迪(BeniSuryadi)说,目前东盟国家与中国已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不少中国私营企业已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地开展能源投资。“学习借鉴中国经验,是我们的必经之路。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多深入中国各地区,交流成败经验,共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   “泰国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随着泰国经济持续增长,能源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大。”泰王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商务处商务领事李惠兰称,目前泰国政府通过开展国际能源合作、调整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等方式来保障能源安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能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泰国开展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