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在北极高纬度地区植树可能会加速全球变暖”》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0
  • 11月,丹麦奥胡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格陵兰自然资源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研究,表明高纬度植树对减缓气候变化适得其反。在北极地区,由于地表黑暗度增加(反照率降低),植树导致净变暖,这抵消了生物量有限和恢复力低的地区碳储存的潜在缓解效应。此外,植树扰乱了土壤碳库,而土壤碳库将大部分碳储存在寒冷的生态系统中,并对北极原生生物群和生计产生负面影响。该研究倡导以系统为导向考虑气候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植根于对影响辐射平衡的一整套相关地球系统过程的理解。相关成果以“Tree planting is no climate solution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4-01573-4
相关报告
  • 《Nature Physics:木星高纬度地区的锋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6
    • 锋生是指在陆地大气和海洋中产生分离不同温度流体产生锋面的过程。考虑这一过程是否出现在其他行星的大气中是很有趣的。在这里,美国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分析了朱诺号宇宙飞船在木星两极拍摄的红外图像,揭示了无处不在的漩涡,直径为数百至数千公里,漩涡之间嵌入了宽度为数十公里的细丝。分析表明,细丝是动态活跃的,使人联想到陆生锋生。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木星锋生与湿润对流的作用是一致的,前者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后者有利于反气旋的发展。尽管湿对流是主要的驱动因素,锋生占总动能转移的四分之一,增强了能量向更大漩涡的高级转移。锋生作用对垂直热输送有40%的贡献,它有效地将热量从木星内部重新分配到对流层顶。这项研究强调了木星高纬度地区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的相互作用尺度的广泛范围以及活跃的物理机制。(李亚清 编译)
  • 《全球变暖2度的极地地区展望》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随着2019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一项新的国际研究揭示了北极变暖的速度有多快,并研究了北极持续变暖的全球后果。在过去的十年里,北极变暖了0.75摄氏度,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温度,而南极的温度则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地球变暖接近2℃,北极和南极可能分别达到4℃和2℃的年平均气温,以及7℃和3℃的冬季气温。北极变暖加剧的预期后果包括陆地和海冰的持续减少、对野生动物和传统人类生计的威胁、甲烷排放的增加以及低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由于生物多样性低,南极生态系统可能容易受到国家转移和物种入侵的影响。这两个地区的海冰损失将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超过某些临界值,海冰可能上升3米。在没有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预计气候变暖的主要后果预计将波及极地以外的地区。其中包括北极和南极海冰快速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北半球部分地区极端天气、致命热浪和野火风险增加。 自十九世纪下旬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约0.8°C,而北极在同一时期变暖了2°~3°C。相反,南极年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比北极更为明显,过去20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在最近的仪器卫星记录中,观测到的两个区域的变暖明显不均匀,过去13年北极的暖化和暖化的空间变异性都比南极的增加得多。因此,尽管这两个地区在定义季节性和全年冰雪存在等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应对持续升温的过程中,它们可能面临不同的未来。 第四个国际极地年(IPY)十周年是一个里程碑,它加强了对极地地区观测到的和预期的变化的关注,还回顾了极地变暖对低纬度地区的副作用,最近已经有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仅在过去十年中,北极的温度就比1951~198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而南极则保持了相对稳定。 最新一代的大气环流模型(CMIP5)表明,即使在中等碳减排轨迹下,北极的暖化速度预计仍将比低纬度地区快得多。预计北极将在全球范围内在全球1981~2005年的基线下,将会达到2°C年平均变暖。相比之下,在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低于2℃,但在适度缓解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早于全球。在这两种情况下,预计南极暖化仅在南极洲的深秋和冬季会超过全球平均暖化。当达到1981~2005年平均气温2°C以上时,北极可能会经历4°C的年平均气温升高和7°C的晚秋气温升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情况下,预计到21世纪末北方深秋月份北极将出现13°C的变暖。在这两种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预计将达到约2°C,在南秋和初冬的气候下可能会有更大的变暖。因此,以将全球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为目标的碳排放减缓可能不会将北极或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以下。然而,碳排放减缓可能会延迟北极2℃年平均暖化阈值的跨越。 相关论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2/eaaw9883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