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所成功完成风云三号D星首次辐射校正场在轨“体检”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2
  •         4月中旬至6月底,安光所承担的“风云三号02批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大型试验系统——辐射定标和真实性检验外场试验项目”在敦煌国家辐射校正场开展了第一次试验,6月28日该项目在北京通过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组织的评审验收,这也标志着风云三号D星完成了首次辐射校正场在轨“体检”。
      本次试验是风云三号D星发射后的首次在轨同步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试验,除了进行卫星同步状态下的地表和大气观测,还开展了无人机观测、激光雷达观测、偏振BRDF测量等新技术测量,获得了国家辐射校正场迄今最为丰富的同步观测数据,为在轨定标检测精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安光所还研发了一整套设备为风云三号D星“自动体检”。本次试验开展了一直持续至风云三号D星在轨末期的自动化定标,拟提供不少于三年的可见至短波红外波段高频次辐射定标。近年来,安光所研发的自动化定标技术逐步成熟,研制的太阳光度计、对地辐射计、光谱辐照度仪等5套设备在敦煌辐射校正场长期无人值守观测,只要天气情况良好就可以实施过顶卫星定标,后方处理软件平台接收远程数据准实时处理、推送卫星定标系数。

      另外,该项目是国内组织开展的卫星在轨测试新模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作为用户方将业务化的在轨定标与真实性检验测试任务全部委托安光所完成。安光所独立承担方案设计、同步观测、定标处理与校验等,为风云三号D星提供全寿命的在轨性能测试,以支持其业务化运行。该项目的顺利开展将为国内卫星在轨定标检测的实施提供新思路。

      -----

      背景资料:风云三号D星是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装载了10台套先进的遥感仪器,于2017年11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经在轨测试后投入业务运行,成为中国低轨道下午观测的主业务卫星,与2013年9月发射的风云三号C星共同组网,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促进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风云三号D星的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

相关报告
  • 《西安光机所星载光交换技术成功在轨验证》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3-01
    •     2023年8月,“西光壹号”系列一箭五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星载光交换机作为重要载荷之一搭载升空,开展国内首次高速光交换技术的空间验证工作。     2023年10月,载荷顺利开机,多项技术验证试验按期正常进行。地面测试结果表明:星载光交换机各项功能正常,高光谱图像信息完整,下传地面解析后达到 “零误码”“零丢包”水平,实现全部既定目标,高速光交换技术在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搭建覆盖全球的空间大容量光网络,是未来实现海量用户信息互联共享的必由之路。星载光交换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壁垒,在光域直接将光信号进行交换处理,无需“光/电”“电/光”转换,有效解决了电交换处理存在的“电子速率瓶颈”问题,具有网络资源配置智能动态、通信体制与协议透明、组网扩展灵活、功耗低等优势,是空间海量数据分配、转发等处理的核心技术。此次试验成功,是继2022年5月20日实现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在轨验证之后,西安光机所高速空间激光通信领域体系化发展取得的又一重要星上应用。
  • 《我国首颗3D打印卫星浦江一号成功进入太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0-08
    • 2015年9月25日9时41分,伴随着巨大轰鸣,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载着4颗卫星飞向太空。从此,深邃的星空,多了一颗以上海黄浦江命名的卫星——浦江一号。9月26日19时48分,浦江一号将首次飞过黄浦江上空。   小卫星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浦江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可实现面向用户订制的快速便捷综合信息服务,能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国土资源普查、应急搜救等领域。   问及卫星的命名缘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春明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正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的建设,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互联网+”概念都给上海带来了无限机遇。“再加上我院又是上海第一家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浦江一号的命名既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据张春明介绍,浦江一号秉承打造“智慧城市”的理念,通过卫星组网,未来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对目标开展日常观测,比如城市道路拥堵情况、热点地区人员疏密情 况、区域天气和环境(如雾霾)预报、自然和人为灾害预报及勘察、近海情况等,“为城市管理提供帮助,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假如黄浦江面上出现浮油,只要将浦江一号定位到‘东方明珠’,卫星就能马上测算出与‘东方明珠’多少角度和多少距离的江面上有污染,”张春明说。   “快捷+低成本”让定制卫星不再是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的提出,更是为国内方兴未艾的商业卫星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 间。简化研制流程,缩短研制周期,发展低成本、高可靠性、满足多任务需求的小卫星星座,成为今后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出于对未来商业卫星发展应用的考虑,自2009年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就自筹经费开展专项研究。“按照网络流行语,我们在干一件‘众筹’的事儿,”张春明介绍说,众筹团队包括下属单位和协作单位,他们都需要搭载浦江一号进行新技术的验证,“由于大家都在花自己的钱,所以就要严格控制成本。”   传统的卫星研制往往需要经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阶段,在方案阶段之后,制造出一颗完整的初样星,用于破坏性环境试验;转入正样后,再生产一颗卫星进行验收 级环境试验,研制周期长,经济成本高。“而浦江一号立足商业卫星发展的需要,对研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突破,从方案验证阶段直接转入正样阶段,这样就节省 了一颗完整的初样星,大大节约了成本,”浦江一号卫星总指挥赖京说。   立足“面向用户、方便快捷”的设计思路,浦江一号卫星采用了即插即用等技术,能快速地和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测试、一个星期内完成发射准备、一天内完成在轨交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