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前景分析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9
  • 中新社合肥11月18日电 (记者 张俊)安徽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刘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蔡一夫带领的粒子宇宙学课题组合作,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分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作为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晖”,是研究宇宙早期状态的宝贵资源。然而,银河系中的热尘埃辐射一直是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时的一大干扰因素。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宇宙的起源,科学家们需要对这些干扰进行精确的建模和分析。

    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用以检验银河系热尘埃辐射模型在微波波段的可靠性。这一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在多个频率组对预期的前景谱进行模型无关的严格限制,从而定量地检验热尘埃辐射模型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主流的单成分灰体谱模型在545GHz以上的频段与真实数据大体相符,但在探测原初引力波信号的关键区域与数据明显不符。这一发现对于未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改进模型提供了方向。科研人员将用该方法进一步检验现存的其他热尘埃辐射模型,有望进一步解决前景辐射估计中所需的前景成分的数量及具体形式这两个重要问题。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4/11/19/detail_20241119182924.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推测地外海洋阻碍星际交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02
    • 外星人会因被埋在太多的冰下而无法给地球人打电话吗?这恰好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学家Alan Stern得出的结论——他认为这可能会推迟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   大多数外星生物很可能位于其行星家园的“内心深处”,即包裹着冻结的冰核的次表层海洋中,这一想法是科学家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今年于犹他州普罗沃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这个假说或许可以解释来自其他技术先进文明的信号缺乏的事实,这是一个被称为费米悖论的难题。   天文学家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是多么的普遍——在木星、土星、海王星,甚至遥远的冥王星的多颗卫星上都能找到其存在的证据。   这些世界都有水冰作为其外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水冰在天体表面形成高耸的山脉和破裂的峡谷,但在更低的深度则会融化成液态水。这些海底的热液喷口可能会向周围的环境中注入营养物质,类似于地球海洋底部的生态系统。这些由厚厚的冰壳所保护的生命“幼儿园”甚至比人类自身所暴露的环境更有生产力。   如果生活在冰冷的海洋世界中的生物能够进化成为有智慧的生物,它们可能不会像人类一样了解夜空。Stern推测,或许与人类的“太空计划”不一样,他们的“太空计划”仅仅是到达星球冰冻的表面。Stern的想法并不是基于新的证据,而是首次将冰冷的海洋世界的普遍性与缺乏外星信号联系起来。   这一想法很吸引人,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地外智慧生物信息传递协会主席、心理学家Douglas Vakoch说,尽管他认为没有必要援引费米悖论。Vakoch说,生物的生物化学标志很难被远程探测到,而且很可能需要新的望远镜和技术才能找到它们。Stern表示,如果他们没有首先找到我们,那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远距离沟通是不值得的,特别是如果他们认为其他人也都被困在自己的小冰泡泡里。   费米悖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提出的。费米悖论隐含的意思是,从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目前人类对地外智慧生物的搜寻包括SETI计划,即致力于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接收从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希望借此发现外星文明。SETI计划通过大型电子天文望远镜,探测接受外太空的“声音”,包括背景辐射、星体发出的电波以及其他杂音。科学家再将这些信号通过电脑分析,希望从中可以发现外星传来的信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北极海冰变化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16
    •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对于北极海冰变化的物理机制缺乏深入了解,现有模式对北极海冰变化结果预测仍存在较大偏差。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研究团队通过对卫星和再分析资料的分析,从不同时空尺度揭示了北极海冰的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GR-Atmospheres。 研究团队尝试从天气尺度出发,基于SOM聚类技术获取了北极水汽输运空间分布,阐明了中纬度水汽进入北极通道的四个关键通道,并进一步揭示了北极海冰对水汽变化的响应过程与具体物理机制。研究发现,气旋将增强水汽输运与汇聚过程,这会引起向下长波辐射和湍热通量的增加,从而可导致冬季不同海域海冰范围的显著减少。该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北极地区大气-海冰-海洋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Liang et al., 2023)。 另一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大气驱动北极夏季海冰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新的大气环流模式(Barents—Beaufort Oscillation,BBO)对北极海冰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表明,春季时期BBO正相位模式(BBO+)主要通过动力机制对夏季海冰的快速融化产生促进作用。深入分析发现,中纬度大洋年代际变化(AMO和PDO)相位的更迭,对BBO+极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这解释了2000年之后北极春季BBO+频繁发生和北极太平洋扇区的海冰覆盖加速减少的现象(Bi et al., 2023)。同时,该研究所揭示的夏季海冰消融机制为确定海冰快速减少驱动北冰洋酸化现象提供了佐证。 以上研究的主要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梁钰博士、黄海军研究员、毕海波副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陈显尧教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雷瑞波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文章信息: [1] Y. Liang, H.Bi*, R. Lei,T. Vihma,and H. Huang (2023). Atmospheric latent energy transport pathways into the Arctic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sea ice loss during winter over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Journal of Climate.  https://doi.org/10.1175/JCLI-D-22-0789.1     [2] Bi, H., Liang, Y., & Chen, X. (2023). Distinct role of a spr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 in the Arctic sea ice decline in summe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8, e2022JD037477. https://doi.org/10.1029/2022JD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