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研究团队在南海1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片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冷泉生态区。该区域拥有两个活跃喷口,持续释放甲烷,形成了依赖化能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并记录到深海贻贝、希伯来管虫、海参和海葵等多种类别生物。通过系统的断面调查,研究团队明确该区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参数初步发现了甲烷和溶解氧共同塑造了冷泉的生物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冷泉生态功能和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冷泉区多富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甲烷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其释放过程需科学评估。研究团队通过原位采样和实验分析发现,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高效的生物过滤机制,可显著削减渗漏甲烷的上浮通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也为绿色、可持续地开发可燃冰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表示,建立系统的冷泉生态环境基线和健康评估体系,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此次科考任务不仅在科学发现上取得突破,也在技术装备方面实现多项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体积原位水体采样器和沉积物分层固定系统等多款设备顺利完成深海测试,为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团队自主研制的甲烷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甲烷垂直分布的精确监测,相关数据对于评估甲烷释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4/t20250411_759362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研究团队在南海1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片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冷泉生态区。该区域拥有两个活跃喷口,持续释放甲烷,形成了依赖化能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并记录到深海贻贝、希伯来管虫、海参和海葵等多种类别生物。通过系统的断面调查,研究团队明确该区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参数初步发现了甲烷和溶解氧共同塑造了冷泉的生物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冷泉生态功能和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冷泉区多富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甲烷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其释放过程需科学评估。研究团队通过原位采样和实验分析发现,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高效的生物过滤机制,可显著削减渗漏甲烷的上浮通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也为绿色、可持续地开发可燃冰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表示,建立系统的冷泉生态环境基线和健康评估体系,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此次科考任务不仅在科学发现上取得突破,也在技术装备方面实现多项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体积原位水体采样器和沉积物分层固定系统等多款设备顺利完成深海测试,为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团队自主研制的甲烷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甲烷垂直分布的精确监测,相关数据对于评估甲烷释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蛟龙”号深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未来,研究团队将在“南海北部冷泉生态环境科学调查”项目支持下,依托“深海一号”科考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科学号”深海探测平台,持续推进冷泉原位调查与多平台协同观测。同时,团队还将推动冷泉样品资源向全国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建设深海生物样本与基因资源库,助力我国深海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生态保护。
  • 《深海高温热液喷口流体原位拉曼定量探测领域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以封面研究论文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阎军研究员团队、李超伦研究员团队在深海热液系统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方面的最新成果。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对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高温热液流体进行原位拉曼光谱定量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高温热液流体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离子的原位浓度。   深海热液系统作为20世纪地球科学重大发现,沟通了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近年来,高温热液喷口流体理化性质及其对大洋环境影响已成为热液活动新的研究热点。温度、压力变化以及海水混入的影响会明显改变热液喷口流体的化学成分或浓度,尽管科学家使用保真取样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取得了较为贴近的数据,但由于取样方法的限制而一直无法获取高温热液喷口内流体的准确样本,造成分析数据与实际仍有明显差异。研究团队攻克了光学镜头耐高温和高浓度颗粒附着对光学系统的影响等国际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耐高温(450oC)的热液流体拉曼光谱探针-RiP(Xin Zhang et al., DSR-I, 2017)。该系统自2015年以来依托“科学”号科考船和“发现”号深海缆控潜器(ROV)对马努斯热液区、冲绳海槽热液区的高温热液喷口进行了原位拉曼光谱探测,采集到大量原位光谱数据。   本成果基于2016年“科学”号热液冷泉综合航次获得的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三个高温热液喷口流体的原位拉曼光谱(最高273oC),结合实验室内大量高温模拟实验建立的CO2、SO42-的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模型(Lianfu Li, Xin Zhang*,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 Shichuan Xi, Xin Zhang*,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成功确定了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喷口流体中CO2、SO42-的浓度 (Lianfu Li, Xin Zhang*, et al., G-cubed, 2018) 。研究发现,硫酸根含量作为海水混入程度的指标,在所测高温热液流体中的含量几乎为零,证明原位拉曼探测系统采集的热液流体中并未发生海水混入,即所测样本代表原始的热液流体喷出物。通过对比ROV在同一热液喷口保压取样方法测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发现,原位测量的浓度可高出保压取样实验室测试浓度的三倍以上。基于该成果可以认为热液活动对全球碳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很有可能被大大低估。该研究对于推动原位光谱探测技术在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重新认识热液活动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博士研究生李连福为论文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Lianfu Li, Xin Zhang*,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Bing Wang,Lei Cao, Chao Lian, and Jun Yan (2018). In situ quantitative Raman detection of dissolved carbon dioxide and sulfate in deep-sea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nt fluid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19, 1809-1823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18GC00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