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研究团队在南海1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片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冷泉生态区。该区域拥有两个活跃喷口,持续释放甲烷,形成了依赖化能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并记录到深海贻贝、希伯来管虫、海参和海葵等多种类别生物。通过系统的断面调查,研究团队明确该区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参数初步发现了甲烷和溶解氧共同塑造了冷泉的生物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冷泉生态功能和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冷泉区多富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甲烷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其释放过程需科学评估。研究团队通过原位采样和实验分析发现,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高效的生物过滤机制,可显著削减渗漏甲烷的上浮通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也为绿色、可持续地开发可燃冰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表示,建立系统的冷泉生态环境基线和健康评估体系,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此次科考任务不仅在科学发现上取得突破,也在技术装备方面实现多项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体积原位水体采样器和沉积物分层固定系统等多款设备顺利完成深海测试,为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团队自主研制的甲烷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甲烷垂直分布的精确监测,相关数据对于评估甲烷释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4/t20250411_759362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团队搭载“蛟龙”号完成南海两处冷泉喷口综合探测任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研究团队在南海1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片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冷泉生态区。该区域拥有两个活跃喷口,持续释放甲烷,形成了依赖化能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并记录到深海贻贝、希伯来管虫、海参和海葵等多种类别生物。通过系统的断面调查,研究团队明确该区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参数初步发现了甲烷和溶解氧共同塑造了冷泉的生物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冷泉生态功能和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冷泉区多富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甲烷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其释放过程需科学评估。研究团队通过原位采样和实验分析发现,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高效的生物过滤机制,可显著削减渗漏甲烷的上浮通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也为绿色、可持续地开发可燃冰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表示,建立系统的冷泉生态环境基线和健康评估体系,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此次科考任务不仅在科学发现上取得突破,也在技术装备方面实现多项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体积原位水体采样器和沉积物分层固定系统等多款设备顺利完成深海测试,为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团队自主研制的甲烷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甲烷垂直分布的精确监测,相关数据对于评估甲烷释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蛟龙”号深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未来,研究团队将在“南海北部冷泉生态环境科学调查”项目支持下,依托“深海一号”科考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科学号”深海探测平台,持续推进冷泉原位调查与多平台协同观测。同时,团队还将推动冷泉样品资源向全国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建设深海生物样本与基因资源库,助力我国深海资源的科学利用与生态保护。
  • 《“大洋一号”船完成南海综合海试凯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5-08
    • 5月3日,历时45天,航行6208海里,“大洋一号”船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圆满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回到青岛。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林山青、有关参试单位负责人等到码头迎接。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分为A、B两个航段。在A航段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系列潜水器完成8次下潜,其中,“海龙III”潜水器下潜5次,完成4500米级深潜试验;“海龙11000”潜水器下潜3次,完成3000米级下潜试验,均取得重要突破。获取的相关试验数据与操作经验为业务化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B航段中,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共完成4次下潜,成功率100%。其中,前两次下潜为海试潜次,分别完成了综合性能试验和最大续航力试验,全面检测了50项技术指标,潜水器2节速度续航力达到42小时48分钟,航程156.82公里,创下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最远纪录。后两次下潜为试验性应用潜次,分别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区与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和参照区开展大面积科学调查,近底调查时间共64小时,总航程超200公里,获取了丰富的水体探测和近底磁力数据以及大量高清海底照片,开创了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探索了潜水器跨区域探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