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冷泉研究团队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入南海,成功探测到两处大型冷泉喷口,揭示了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渗漏甲烷的生物过滤机制。
研究团队在南海1500米的海底发现了一片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冷泉生态区。该区域拥有两个活跃喷口,持续释放甲烷,形成了依赖化能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并记录到深海贻贝、希伯来管虫、海参和海葵等多种类别生物。通过系统的断面调查,研究团队明确该区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参数初步发现了甲烷和溶解氧共同塑造了冷泉的生物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冷泉生态功能和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冷泉区多富含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甲烷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其释放过程需科学评估。研究团队通过原位采样和实验分析发现,冷泉生态系统中存在高效的生物过滤机制,可显著削减渗漏甲烷的上浮通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深海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也为绿色、可持续地开发可燃冰资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敏晓研究员表示,建立系统的冷泉生态环境基线和健康评估体系,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此次科考任务不仅在科学发现上取得突破,也在技术装备方面实现多项进展。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体积原位水体采样器和沉积物分层固定系统等多款设备顺利完成深海测试,为深海原位长期观测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团队自主研制的甲烷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对甲烷垂直分布的精确监测,相关数据对于评估甲烷释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