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酸碱缓冲效应的稳定性MOF材料的制备以及固定CO2的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6
  • 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水溶液中,大多数金属有机骨架(MOFs)不能保持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限制了它们在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因此如何提高MOF材料的稳定性,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受到酸碱缓冲溶液的启发,本文首次提出利用固体酸碱缓冲策略提高MOFs材料的稳定性。

    成果简介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广山教授和南佛罗里达大学的马胜前教授(通讯作者)等人,设计合成含有酸和碱双官能团的有机配体作为固体缓冲保护对,保证多孔MOF(JUC-1000)能够在水性溶液中保持稳定;同时在低PH值和高PH值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性。由于高的CO2吸附量、高稳定性和多催化位点,JUC-1000展现了出色的CO2化学固定效果。相关成果以“A S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eaturing a Local Buffer Environment for Carbon Dioxide Fixation”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本文采用自制的含有酸碱官能团的有机配体,获得了一种化学性能稳定的Cu-MOF(JUC-1000)。得益于JUC-1000中的酸碱对和金属位点,这种材料可以化学定位CO2成环碳酸酯。该方法具有非常好的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为设计和制备高稳定的多孔MOFs开辟了新思路。

    文献链接:"A S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eaturing a Local Buffer Environment for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DOI: 10.1002/anie.201801122)。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高稳定MOF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杨维慎、副研究员班宇杰团队,制备出致密、稳定的异质晶格共生型(hetero-lattice intergrown,HLI)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膜,可实现多元醇与水高效分离,获得聚合级乙二醇,与传统减压精馏相比,可节省能耗约32%,具备工业应用前景。 乙二醇等短链多元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主要以水合环氧乙烷和生物质转化路线制备得到,其粗产品中含有大量水。渗透气化膜分离技术有望实现乙二醇与水的高效分离,但要求膜具备高度致密和稳定的微结构,以应对严苛的液相分离环境。目前,MOF膜的发展为高效化工分离带来机遇,却多应用于温和场景下的气体分离。 基于上述问题,科研团队选取两种不同晶格的MOF材料——MIL-53(Al)和amino-MIL-101(Cr),运用分步模块化学策略,构建出致密、稳定的HLI膜。研究首先在氧化铝陶瓷载体表面构筑棒状MIL-53(Al)阵列基层,再通过二次溶液生长,使amino-MIL-101(Cr)纳米粒子嵌入MIL-53阵列间隙;采用高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与二维拓扑模拟研究发现,两种材料在特定化学环境下的生长互补以及异质晶格间的紧密连接,是获得致密且稳定HLI结构的关键。 研究发现,HLI膜呈现优异的乙二醇脱水分离性能,连续运行675小时性能保持不变;可耐受反复的超声波冲击,10余次处理性能无衰减;可承受6bar的高压气体。经过工业路线设计模拟,利用HLI膜渗透气化技术进行乙二醇脱水精制,其能耗与传统减压精馏技术相比,降低约32%。 相关研究成果以Hetero-Lattice Intergrown and Robust MOF Membranes for Polyol Upgrading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Hot Paper。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支持。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钾电正极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1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联合清华-伯克利国际学院成会明研究员等人,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新型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A fluoroxalate cathode material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with ultra-long cyclability"(一种具有长循环性能的氟草酸盐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044-y)。 由于锂、钴等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领域的迫切需求。钾离子电池作为潜在低成本储能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钾离子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液发展较为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钾离子半价明显大于锂离子(1.38 vs 0.76埃),正极脱嵌钾离子时易发生晶体结构坍塌,从而导致电池性能快速衰减。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材料,如普鲁士蓝类似物,其较大的离子扩散通道能允许钾离子的自由进出。然而,普鲁士蓝类似物的晶格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溶剂水分子,而这些水分子一方面占据了通道位置,阻碍了钾离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易与电解液反应,造成电池容量快速衰减。 新型钾电正极材料的晶体及物相表征(a,b)、晶体结构分析(c)以及长循环性能测试曲线(d) 鉴于此,在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化合物的过程中,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季必发、姚文娇、郑勇平等人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稳定开发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氟草酸盐聚阴离子钾电正极材料(KFeC2O4F)。由于该正极材料的三维结构骨架中含有4.3x4.2埃、6.3x3.7埃等多个大尺寸通道,脱嵌钾发生的体积变化仅为7.6%,与具有高稳定性的LiFePO4 正极材料相当(~7.8%),骨架能通过“呼吸”允许钾离子的可逆脱嵌,同时伴随着Fe2+/Fe3+的氧化还原反应。该钾电正极材料在0.2 A g-1的电流下发挥了112 mAh g-1的可逆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4%,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工作为发展基于廉价金属的新型钾电正极材料提供了借鉴。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院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