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钾电正极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10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联合清华-伯克利国际学院成会明研究员等人,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新型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A fluoroxalate cathode material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with ultra-long cyclability"(一种具有长循环性能的氟草酸盐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044-y)。 由于锂、钴等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领域的迫切需求。钾离子电池作为潜在低成本储能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钾离子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液发展较为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钾离子半价明显大于锂离子(1.38 vs 0.76埃),正极脱嵌钾离子时易发生晶体结构坍塌,从而导致电池性能快速衰减。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材料,如普鲁士蓝类似物,其较大的离子扩散通道能允许钾离子的自由进出。然而,普鲁士蓝类似物的晶格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溶剂水分子,而这些水分子一方面占据了通道位置,阻碍了钾离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易与电解液反应,造成电池容量快速衰减。 新型钾电正极材料的晶体及物相表征(a,b)、晶体结构分析(c)以及长循环性能测试曲线(d) 鉴于此,在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化合物的过程中,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季必发、姚文娇、郑勇平等人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稳定开发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氟草酸盐聚阴离子钾电正极材料(KFeC2O4F)。由于该正极材料的三维结构骨架中含有4.3x4.2埃、6.3x3.7埃等多个大尺寸通道,脱嵌钾发生的体积变化仅为7.6%,与具有高稳定性的LiFePO4 正极材料相当(~7.8%),骨架能通过“呼吸”允许钾离子的可逆脱嵌,同时伴随着Fe2+/Fe3+的氧化还原反应。该钾电正极材料在0.2 A g-1的电流下发挥了112 mAh g-1的可逆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4%,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工作为发展基于廉价金属的新型钾电正极材料提供了借鉴。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院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 .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钾电正极材料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联合清华 - 伯克利国际学院成会明研究员等人,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长循环稳定性的新型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 A fluoroxalate cathode material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with ultra-long cyclability" (一种具有长循环性能的氟草酸盐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已在线发表于《自然 - 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044-y )。    由于锂、钴等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领域的迫切需求。钾离子电池作为潜在低成本储能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钾离子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液发展较为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钾离子半价明显大于锂离子( 1.38 vs 0.76埃 ),正极脱嵌钾离子时易发生晶体结构坍塌,从而导致电池性能快速衰减。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材料,如普鲁士蓝类似物,其较大的离子扩散通道能允许钾离子的自由进出。然而,普鲁士蓝类似物的晶格结构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溶剂水分子,而这些水分子一方面占据了通道位置,阻碍了钾离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易与电解液反应,造成电池容量快速衰减。   鉴于此,在寻找具有开放式晶体骨架结构化合物的过程中,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季必发、姚文娇、郑勇平等人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高稳定开发式晶体骨架结构的氟草酸盐聚阴离子钾电正极材料( KFeC 2 O 4 F )。由于该正极材料的三维结构骨架中含有 4.3 x 4.2埃 、 6.3x 3.7埃 等多个大尺寸通道,脱嵌钾发生的体积变化仅为 7.6% ,与具有高稳定性的 LiFePO 4 正极材料相当 (~7.8%) ,骨架能通过“呼吸”允许钾离子的可逆脱嵌,同时伴随着 Fe 2+ /Fe 3+ 的氧化还原反应。该钾电正极材料在 0.2 A g -1 的电流下发挥了 112 mAh g -1 的可逆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2000 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 94% ,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工作为发展基于廉价金属的新型钾电正极材料具有借鉴意义。    该工作 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院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高容量稳定有机储钾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2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发出新型有机物用于高容量稳定钾离子存储,相关研究成果 Novel lamellar tetrapotassium pyromellitic organic for robust high-capacity potassium storage 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 德国应用化学 》上( Angew. Chem. Int. Ed. , 2021, DOI: 10.1002/anie.202103052 , IF=12.959 )。 论文第一作者是潘庆广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是唐永炳研究员。 近年来,有机材料因为结构多样、柔性结构设计、氧化还原可逆性较好等优点,已成为金属离子存储的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材料仍面临容量有限、离子扩散动力学缓慢、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要提升有机物的金属离子存储性能,其通常应具有以下性质:第一,为实现高容量,有机分子应具有小分子量和多活性位点;第二,为提升离子扩散动力学,材料结构应提供便捷的离子扩散通道以降低扩散能垒;第三,如要提高结构稳定性,其分子结构应具有刚性的共轭π键。 基于此,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潘庆广助理研究员、郑勇平助理研究员等人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苯四甲酸四钾( K 4 PM )电极材料。由于该小分子有机材料具有多个活性位点和大的层间距,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储钾性能,其储钾容量高达 292mAh/g ,同时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及长循环稳定性( 1000 圈后容量保持率为 83% )。该研究为发展新型有机储能电极材料提供了新途径。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