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北京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未出现新变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2-13
  • COVID-19 大流行已经持续了近 3 年,目前仍然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鉴于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和不断演变,全球出现了众多变种,比如 alpha (B.1.1.7)、beta (B.1.351)、gamma (P.1)、delta (B.1.617.2)、omicron (B.1.1.529) 等。其中,Omicron 最早在南非被发现,增加的高传播力使其迅速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优势毒株。

     

    2022 年 12 月之前,中国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应对策略,从 2020 年的武汉封城到动态清零政策,精准防控,阻止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随着 Omicron 亚变体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2022 年 11 月中旬,中国调整和优化了预防和控制策略。

     

    中国在调整防控政策后,疫情在中国的快速传播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对此次疫情是否会驱动新 SARS-CoV-2 变体出现的担忧。因此,对流行的 SARS-CoV-2 变体进行全面的时空研究,对于全球应对当前的 COVID-19 大流行至关重要。北京拥有常住人口 2100 万,在政策调整后初期成为中国病例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北京 SARS-CoV-2 变种的流行可以被视为中国的一个缩影。

     

    2023 年 2 月 8 日,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团队联合高福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in Beijing during 2022: an epidemi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的论文,全面描述了 2022 年收集的高质量 SARS-CoV-2 全基因组序列的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特征,并特别报道分析了政策调整后 SARS-CoV-2 的基因组特征,为北京市疫情提供了重要信息。

     

    其中,从 2022 年 11 月 14 日到 12 月 20 日获得的 413 个 COVID-19 感染样本的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由现有毒株引起,北京地区 90% 以上的本地感染病例涉及 Omicron 变异株 BA.5.2 和 BF.7,没有持续的显性变异或新的谱系产生。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北京市共监测到 39007 例本地病例,5 岁以下和 60 岁以上的个体占 663 人  (1.70%)。由于战略调整,自 11 月 14 日起,感染人数明显增加,因此,当地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28 日的准确感染人数是未知的,只能通过统计推断得到。

     

    北京市 2022 年检测到的本地和输入性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共计 3745 例,本研究从中随机选取病例进行基因组测序,共获得 2994 个完整的 SARS-CoV-2 基因组,其中 2881 个是高质量基因组,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这些序列的采样时间跨度为全年,采样地点覆盖了北京市全部 17 个区。

     

    详细的分析表明,这些毒株来自 10 个演化支和 123 个 Pango lineage。与本地病例相比,输入性病例的分支范围更广。不过,在所分析的数据集中没有发现新的 Pango lineage。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少量先前报道的重组 SARS-CoV-2 亚变体 XBB (n = 1),XBB.1 (n = 9) 和 XBB.2 (n = 1)。从全年的角度来看,来自支系 21L (BA.2.2.1) 和 22B/Omicron (BF.7 和 BA.5.2) 在 2022 年期间主导了北京的流行感染。但 2022 年 11 月中旬之后,22B 在北京成为绝对主导流行毒株。

    自 2022 年 11 月 14 日起,北京市新增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共检测确诊病例 413 例,其中本地病例 350 例,境外输入病例 63 例。在这些本地病例中,BF.7 占 265 株  (75.71%),成为 11 月 14 日以后的优势菌株,BA.5.2(16.29%)和 BA.5.1(7.71%)分列第二和第三。

     

    他们进一步将本地感染分为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发现两组中优势菌株均为 BF.7,这与局部感染总体一致,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的病毒株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在中国取消最严格的疫情控制政策期间,对北京 413 例新感染 COVID-19 病例的基因组分析表明,所有病例都是由现有菌株引起的,并未出现新的变异株。

    进一步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表明,BA.5.2 和 BF.7 的有效群体大小在 2022 年 11 月 14 日之后经历了扩张,这表明这两个毒株的遗传多样性有所增加。不过,BA.5.2 和 BF.7 的扩张模式不同,BA.5.2 有效种群规模在 11 月 14 日至 25 日期间变化不大,但在 11 月 25 日前后急剧增加;而 BF.7 的增加却是渐进式的。北京市 BA.5.2 有效种群规模的突然扩大与 11 月 30 日前后 BA.5.2 感染数量的增加是一致的。此外,在最近的疫情中,他们没有发现任何新的 SARS-CoV-2 变种在北京传播。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他们报告了 2022 年北京地区 COVID-19 病例和 SARS-CoV-2 变体的传播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地和输入性感染在谱系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023 年 11 月 14 日至 12 月 20 日,BF.7 和 BA.5.2 在北京本地感染中占主导地位,没有发现新的 SARS-CoV-2 变种在北京传播。在同一时期,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新冠病毒变体,包括 XBB 和 BQ.1,均未在北京市本地感染病例中检出。总的来说,该研究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因为中国的人口交流频繁,而且流行的菌株具有很高的传播性。

     

    该研究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说到:「考虑到变异对大流行过程的影响,检测在中国最近改变 COVID-19 防控政策后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异很重要。我们的分析表明,两个已知的 Omicron 变异株亚分支,而不是任何新的变异株,是北京病例数激增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也很可能反映了整个中国的状态。然而,随着 COVID-19 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继续密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尽早发现任何可能出现的新变体。」

     

    在同期的评论性文章中,泰伦博斯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 Wolfgang Preiser 教授和 Tongai Maponga 博士写道:「很高兴看到来自中国的这些急需的数据。令人欣慰的是,这项研究没有发现新变异的证据,但这并不令人惊讶,前期有效的疫情控制措施的突然停止充分解释了这种激增。」

    然而,他们仍然指出,在根据北京的数据对中国整体得出结论时要谨慎,他们提到:「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的国家的一个地区发生的 SARS-CoV-2 分子流行病学并不能外推到整个国家。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其他的进化动态可能会展开,可能包括被人类感染的动物物种,最终很有可能进一步造成病毒的进化和『回溢』。因此,严密的检测仍然是必须持续进行的。」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3ce5911308.html
相关报告
  • 《Lancet:北京近期未出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3-02
    • 2023年2月8日,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Lancet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in Beijing during 2022: an epidemi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的研究论文,利用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分析阐明了北京新冠病毒变异特征。 研究人员收集了过去3年北京输入和本地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共获得2994个完整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20日期间采集到413个样本,包括350个本地病例和63个输入病例,在此期间BA.5.2和BF.7感染人数增加,占本地病例的90%。所有基因组都属于现有的123个PANGO遗传谱系(PANGO lineage),表明没有持久的显性变异或新的谱系。综上所述,自2022年11月14日以来,BF.7和BA.5.2在北京爆发,没有证据表明出现了新的变异株。由于频繁的人口流动和高传播性流行毒株的存在,这些结果可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 《高福院士发布华南海鲜市场调查报告:未发现市场动物与新冠关联,该市场非新冠疫情源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8
    • 随着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等新冠变异株的出现,近期国内疫情形势再度紧张了起来,其中香港的疫情十分严峻,3月4日新增52523例确诊病例,新增136例死亡病例。 持续了两年多的COVID-19大流行仍未结束,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仍将继续。为了抗击新冠疫情,除了加速研发针对变种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之外,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近日,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团队在预印本平台 Research Square 发表了一份有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新冠病毒来源的最新报告——Surveillance of SARS-CoV-2 in the environment and animal samples of the Huanan Seafood Market。 这份报告公布了2020年初从华南海鲜市场采集到的1380份样本的SARS-CoV-2检测结果:73份环境样本新冠检测阳性,大多来自市场西区,且与人群密集度呈正相关;来自18个物种的457份动物样本均为阴性。 这些结果表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很可能来自于流动的人群,而不是市场上贩卖的动物。研究团队表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不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早期疫情的爆发更可能是新冠病毒携带者和后续被污染的环境所致。 目前该论文正在接受同行评议,可能将在 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正式发表。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与早期新冠疫情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距汉口火车站仅800米,占地50000平方米,市场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主要贩卖家禽,西区贩卖海鲜和动物。在疫情爆发之前拥有678个摊位,非常拥挤。 市场中有10个摊位出售野生动物,其中8个位于西区的西南角,2个位于东区的西北角。根据销售记录,2019 年 12 月底这些商铺出售的野生动物包括蛇、禽类(鸡、鸭、鹅、野鸡和鸽子)、梅花鹿、獾、兔子、竹鼠、豪猪、刺猬、蝾螈、大鲵、湾鳄和暹罗鳄等,其中蛇、蝾螈和鳄鱼存在活体交易。 2019年12月底,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因爆发“不明病因的肺炎”而进入公众视野,因此,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也一直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发源地”,甚至被一些媒体利用并在抹黑中国。 然而,最近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表明,SARS-CoV-2的传播早于最初发现病例数周,部分疑似阳性样本的发现时间甚至早于武汉首例病例,由此击碎了“新冠病毒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谣言。 阳性结果均来自环境样本,而不是动物样本 在这项最新的调查研究中,为了调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传播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了流行病学小组,与湖北省疾控中心和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一起前往该市场进行采样研究。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日,研究团队采集市场内外不同地点环境样本923份,动物样本457份,共计1380份样本。 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市场内外采集的923份环境样本中,核酸检测阳性73份,阳性率为7.9%,其中64份(64/828;7.7%)从市场内部采集。在这64份从市场内部采集的阳性样本中,87.5%(56/64)是在市场西区采集的。 在市场内采集的110份污水或污水井样本中,24份污水样本为阳性,而4份污水井样本均呈阳性。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其他市场的30份污水井样本中也有1份检测呈阳性。此外,在14份从华南海鲜市场的仓库中采集到的样本中,有5份阳性。 与之相对,在采集到的457份动物样本(包括18个物种、188只动物个体)中,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表明华南海鲜市场中被SARS-CoV-2感染的动物可能比较少见,贩卖野生动物并不是导致早期新冠疫情爆发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SARS-CoV-2在2019年12月之前很可能已经在市场内传播了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西区。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的新冠病毒丰度与人群聚集度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者推测,新冠病毒很可能是随着携带者进入市场,并通过被污染的污水进一步在市场内扩散传播。 活病毒分离、序列比对和谱系分析 为了确定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中是否存在活病毒,研究人员将采集到的27份阳性环境样本接种到Vero E6和Huh7.5细胞等细胞系中,并从F13、F54和B5样品中分离到活病毒,其中F13和F54样本来自确诊患者所在的摊位,由此证实市场环境中存在高滴度的活SARS-CoV-2。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获得了SARS-CoV-2完整基因组序列,从环境样本F13和F5中直接获得的病毒序列与参考毒株HCoV/Wuhan/IVDC-HB-01(WH01)基因相似度达到99.993%,与Wuhan-Hu-1(GenBank: NC_045512)序列完全一致。相比之下,F54样本经接种培养后病毒发生了两个以上的同义突变,与WH01相比,序列一致性为99.987%。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学者将SARS-CoV-2分为两种早期演化谱系——S(8782T; 28144C)和L(8782C; 28144T),其中S谱系更为古老。这份报告显示,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环境样本中分离到的病毒株大部分属于L谱系,但环境样本A20属于S谱系。 这意味着,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传播的新冠病毒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演化,区别于最原始的S谱系病毒株,进一步证实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新冠疫情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