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2部分:盐沼湿地》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11
  • 2025年7月29日,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2部分:盐沼湿地》(DB37/T4882.2-2025)正式获批发布。该标准由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参与完成,标志着我省在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盐沼湿地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约占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埋藏总量的80%。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已有57%的滨海湿地消失,盐沼湿地的碳汇功能也明显减弱。长期以来,国内外在盐沼湿地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核算结果差异较大,难以准确衡量其在“双碳”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该标准明确了盐沼湿地碳储量调查的范围、方法、站位布设和时间频率等技术要求,规定调查应覆盖低、中、高潮滩盐沼植被区,布设具有代表性的样线和站点,形成网格化采样体系,确保调查结果科学、准确、具有可比性,为盐沼湿地碳汇监测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操作指南。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508/t20250808_7902101.html
相关报告
  • 《聚焦盐沼生态系统 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滨海盐沼分布于河口或海滨浅滩,由陆地河流和海洋潮汐交替作用形成,蕴含丰富动植物资源,同红树林、海草床并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是东海区海岸带最重要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生态交错区,滨海盐沼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抗击台风风暴潮灾害、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及固沙促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受外来物种入侵、海岸工程建设等影响,东海区多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面临快速退化风险。为提升盐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问题,积极推进海区盐沼调查和预警监测工作,为履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提供坚实支撑。 摸清盐沼生态系统状况 支撑生态修复布局 2020年全国滨海盐沼调查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开展的海岸带专项工作,主要分为现场调查和遥感调查。东海局作为技术牵头单位攻坚克难,在现场调查环节,积极探索研究出一套可操作性极高的滨海盐沼调查技术方法,通过培训研讨的方式将此方法教授给各任务承担单位;在遥感调查环节,持续对辖区内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分布状况进行遥感调查,对部分重点区域利用无人机进行精细化调查,基本摸清了东海区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分布现状。 结合历史数据,东海局对重点区域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受损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识别盐沼受损区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区滨海盐沼生态系统修复布局建议,为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开展盐沼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提升生态修复水平能力 2019年,东海局对海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影响最严重的7个生态区组织开展互花米草预警监测工作,系统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盐沼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相关调查资料,编制了《互花米草整治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海岸带互花米草整治布局建议。 2021年,东海局牵头组织编制了《盐沼预警监测技术指南》,在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滨海盐沼预警监测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滨海盐沼预警监测技术方法和业务体系建设框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风险预警能力,为全国盐沼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在此基础上,东海局参考国内权威植物库资料,于2022年编制东海区盐沼植物库。植物库详细记录了盐沼生态系统内主要植被的生物学特征、生长环境及分布区域,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盐沼植被物种选择、生境条件重建等提供了参考。 推进盐沼生态系统碳汇调查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为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东海局在盐沼碳汇调查评估领域持续深耕,牵头编制的《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作为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系列规程之一,已由部办公厅印发实施;在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多个重点区域开展试点调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海区典型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水平。 另外,东海局还选择部分典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与固碳协同增效调查,积极探索固碳技术路径和推动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后记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时代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东海局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继续稳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关注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与变化,建立完善盐沼生态系统调查与预警监测技术体系,重点推进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为海岸带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指南》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2025年5月24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指南》(DB37/T 4853-2025),该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编制,山东省海洋与资源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完成。该标准基于山东省滨海盐沼湿地退化机制、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现状及其发展要求,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全面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的总体原则、流程、现状调查与评估、修复目标确定和技术选择以及修复技术实施等。 针对滨海湿地生境单一、水文连通性受阻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问题,标准编制单位结合长期研究和应用实践,建立了基于水文连通性网络恢复技术、微地形营造的异质生境构建技术和植物多样性功能提升的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技术成果在黄河三角洲等地应用推广1.6万亩。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可为山东省及其他沿海省市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提供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