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指南》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2025年5月24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指南》(DB37/T 4853-2025),该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编制,山东省海洋与资源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完成。该标准基于山东省滨海盐沼湿地退化机制、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现状及其发展要求,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全面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的总体原则、流程、现状调查与评估、修复目标确定和技术选择以及修复技术实施等。

    针对滨海湿地生境单一、水文连通性受阻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问题,标准编制单位结合长期研究和应用实践,建立了基于水文连通性网络恢复技术、微地形营造的异质生境构建技术和植物多样性功能提升的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技术成果在黄河三角洲等地应用推广1.6万亩。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可为山东省及其他沿海省市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505/t20250530_779419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物理治理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2024年9月3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物理治理技术规范》,该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编制,山东省海洋与资源研究院、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完成。该标准规定了互花米草物理治理的技术要求,包括治理目标与原则、治理工作流程、现状调查、分区治理、效果评估和巡查防范等。这是我国正式发布的第二个互花米草治理技术标准。 该标准是编制单位多年来针对互花米草生物学特征、生境特征、入侵机制、治理技术和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结晶,建立了适宜不同生境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技术措施适用于滩涂、河口、沟渠等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治理,并已在山东、天津、福建、浙江等省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海黍子资源增殖技术规程》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2024年9月3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并发布了《海黍子资源增殖技术规程》(DB37/T 4749-2024),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主持制定,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威海职业学院、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和长岛东源海产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编制单位对海黍子资源养护多年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确立了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规程,规定了海黍子种藻采集、人工促熟、人工繁育、人工移植等关键技术方法。 海黍子是一种重要的冠层海藻,是构建海藻场的关键种之一,然而目前海黍子资源退化严重,山东省等沿海省份缺乏系统的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规程。本标准的公布和实施将为山东省及其他沿海省份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海黍子资源养护技术,对保障海岸带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