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变局已到,谁会是下一代主流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10
  • 2022年,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俄乌危机又接踵而来,在这个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全球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应对未来日益增长的能源缺口,光伏行业引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时,各家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以抢占市场高地。

    本文将复盘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两条主要技术路线的优缺点,以及主流光伏公司在未来电池片迭代中的路线选择。

    01 光伏发电逻辑与技术迭代

    在分析电池片技术迭代路线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光伏发电的原理。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主要原理则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

    光子照射到金属上,能量可以被金属中某个电子全部吸收,这个电子便可以从金属表面逃逸,成为光电子。硅原子有4个外层电子,如果在硅材料中掺入有5个外层电子的磷原子,便可以形成N型硅片;如果在硅材料中掺入有3个外层电子的硼原子,便可以形成P型硅片。”

    而P型电池片与N型电池片分别由P型硅片与N型硅片通过不同的技术制备而成。

    效率提升是光伏电池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这条技术升级路上,“降本”与“增效”并行不怠。

    2015年之前,铝背场(BSF)电池片占据了几乎整个市场。

    铝背场电池是最传统的电池路线:在晶硅光伏电池P-N结制备完成后,通过在硅片的背光面沉积一层铝膜,制备P+层,从而形成铝背场,形成了高低结电场,提高了开路电压。

    但铝背场电池的耐辐照性能较差,同时其极限转化效率只有20%,实际转化率更低,虽然近年来产业内对BSF电池进行了工艺上的改进,但因其先天局限性,改进幅度并不大,这也成为了它注定要被取代的原因。

    2015年之后,Perc电池片市占率快速提升。

    Perc电池片是从常规铝背场电池片升级而来,通过在电池背面附上介质钝化层,成功减少了光电损失,提高转化效率。

    2015年,是光伏电池技术变革的元年,在这一年,Perc技术完成了商业化,电池量产效率首次超过铝背场电池20%的极限转化效率,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转化效率代表着更高的经济效益。Perc电池片在量产后市占率快速提升,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市占率则由2016年的10.0%爬升至2021年的91.2%。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电池片制备技术。

    在转化效率方面,2021年规模化生产的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了23.1%,较2020年提高了0.3%。最高转化效率则是由隆基绿能在2019年1月创造,最高效率达 24.06%(CPVT认证)。

    从理论极限效率来看,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测算,P型单晶硅Perc电池理论极限效率为24.5%,目前已十分逼近理论极限效率,未来提升空间有限。

    但目前Perc是最主流的电池片技术,据CPIA预计,到2022年PERC电池量产效率将达23.3%,产能占比将超过80%,市场份额仍将稳居第一。

    当前N型电池转化效率优势明显,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方向。

    前面已经介绍过N型电池片的工作原理,两种电池的理论依据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由于扩散B元素和P元素在世纪工艺上存在着差异,导致二者在工业生产中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P型电池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在转化效率上却与N型电池有一定差距,而N型电池的工艺较为复杂,但具有转换效率高、无光衰、弱光效应好等优点。

    N型电池中,实现小规模量产的电池片技术路线主要包括TOPCon、HJT和IBC三种,其中由以TOPCon与HJT两条路线为主导,现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前期阶段。根据CPIA预测,2030年,N型电池的市占率或将达到56%左右,前景十分广阔。

    在转换效率上,HJT和TOPCon极限效率分别为27.5%、28.7%,两者不相上下,但都超过了P型电池的极限效率,未来HJT叠加IBC和钙钛矿,可将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至30%。远超P型电池的转化效率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应。

    在成本上,N型P型硅片的成本差距在逐步缩小。以中环210尺寸150μm厚硅片为例,N型硅片较P型硅片溢价率约为6%,较过去有大幅下降。HJT电池的低温加工工艺更适合薄片化工艺,可进一步降低N型硅片的成本溢价。

    随着光伏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日趋成熟,对于更高效电池的追求成为市场的选择,N型电池提效降本空间更大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2021年也成为了N型电池加速量产的关键时点。

    02 TOPCon vs HJT,谁抢技术先机?

    尽管N型电池有多种,但目前得到大多数公司青睐,有望商业化普及的只有两条路线。一路是以TOPCon为代表的延续性创新技术,工艺与P型电池时代的Perc技术一脉相传;另一路则是以HJT为代表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其工艺更加简单,未来提效空间大,但并不与Perc产线互通。

    目前已经来到了技术迭代的时间点,开始了实战的对垒阶段,两种技术各有优劣,在性价比、工艺难度、转换效率、未来发展等角度均有所不同。

    第一:TOPCon当前更具性价比,HJT长期降本空间大。

    TOPCon相比Perc工艺流程只增加2-3步,在Perc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只需对原有扩散炉和PECVD进行改造,或者购置LPCVD,即可完成产线升级。

    而HJT则与现有的Perc产线不兼容,需要重置设备,加之HJT双面都需要使用电阻率较高的低温银浆,耗材成本更高,在转换效率没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TOPCon更具性价比。

    但是,未来伴随着工艺的进一步成熟,下游需求增加,可通过增大产量来降低成本,同时,设备国产化、硅片薄片化、金属化也在加速的路上,预计2023年HJT与其他电池成本差距将大幅收窄。

    第二:TOPCon转换效率居于榜首,HJT转换效率提升空间大。

    从理论极限效率来看,根据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算,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达到 28.7%,高于HJT的27.5%,在当前实际的生产中,TOPCon转化效率也确实优于HJT。

    但HJT未来转换效率提升空间更大。HJT电池可以采用叠加IBC和钙钛矿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最高有望提升至30%以上。

    第三:TOPCon制造工艺繁杂,HJT工艺流程极短。

    TOPCon的氧化层钝化接触制备有超过三种不同的细分工艺路线,不同厂商制备流程不统一,且总工序约为12-13步,所需的设备数量、人力资源、车间面积都将高于传统的PERC电池。

    此外,TOPCon的硼扩散难度较高,所需温度超过900℃,且硼在硅中的固溶度低,导致难以得到高浓度发射区,但若硼浓度太高,则会导致硼原子不激活,产生死层。

    相比之下,HJT只需4道核心工序——绒清洗、非晶硅薄膜沉积、TCO薄膜沉积、电极金属化,相较于TOPCon来说所需设备较少,工艺相对简单,可以快速提高产品良率。

    第四:TOPCon拥有现在,HJT掌握未来。

    从短期来看TOPCon经济效应更高,可直接由Perc产线改造升级而成,并且当下的转换效率更高。

    从中长期来看,HJT是业内相对更认可的技术路线,伴随着降本增效的推进,未来HJT将会更加受到青睐。

    03 不同企业选择不同

    在光伏电池处于技术迭代的关键时点,各电池设备企业站在了自身生产的角度,在转换效率和成本间做出平衡,以最大化设备的性价比。

    而不同的企业又有着各自特有的情况,也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不同公司,押宝不同技术。

    TOPCon产线可由Perc产线直接改进而来,对于那些有着大量Perc产线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晶科能源、钧达股份等公司便选择了TOPCon,除转换成本低之外,他们还看上了当前效率高,放量早的优点。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15日,国内已建成的TOPCon产能为30.55GW,在建/待建产能为178.8GW。在建产能中,预计有62.30GW产能将在年内投产。

    HJT产线因其代表着未来技术方向,并需要重新购置成本,受到了“新晋玩家”的喜爱。HJT则主要是东方 日升、爱康科技、迈为股份等公司在主导。

    东方 日升证券部人员对我们表示,“毋庸置疑我们选择了HJT技术,我们的方向是降低HJT的成本,目前通过设备国产化、硅片轻薄化,降本已经卓有成效,在投资产出期间,我们认为HJT路线也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看好HJT技术的未来,预计明年将会有量产”。

    据不完全统计,虽然目前国内HJT的投产产能仅为 8.1GW,且多数为中试线。但因其降本路线清晰,未来潜能较大,国内已规划产能达到了162.7GW。

    除TOPCon与HJT技术路线外,也有公司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在两种技术方向的争执中,爱旭股份显得格格不入。在大多数企业选择从TOPCon、HJT技术入手,而爱旭却直奔IBC技术路线,并以此为基础推出N型ABC自有专利技术电池。

    在与爱旭股份人员交流中,其表示即将实现ABC电池片的量产,“我们曾做过HJT与TOPCon的研究,但我们认为ABC是更好的选择。ABC的转化效率高,已达25.5%,并且采用了非银工艺,成本预计可以与Perc打平”。

    龙头企业多管齐下。

    在技术迭代的岔路口,错误的抉择可能将公司推向万劫不复。底蕴深厚的行业龙头们自然不能选择某种技术ALL IN。

    在与隆基绿能的内部人员交流中,对方表示两种技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优势,目前TOPCon技术商业化更加成熟,而HJT当下成本过高,所以已经开始推进TOPCon产线的落地。

    但TOPCon产线的落地并不意味着放弃HJT,由于HJT长期降本空间较大,公司仍然在实验室进行HJT的研发,后续还需要看设备投资与低温银浆成本下降幅度。

    “技术的进步是很难被人为精准判断的,还是要看实验室中研究推进的情况如何”,隆基绿能内部人员认为。

    无独有偶,晶澳科技证券部人员也对我们表示,“目前TOPCon量产后转化效率较高,而HJT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转化效率,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对于我们公司来说HJT不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不过对方还表示,晶澳不会选择“一条腿”走路,目前仍在加速推进HJT的研究,如果出现了新的突破或成本快速下降,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开始HJT产线的建设,第一时间投入量产。

    总的来说,光伏电池片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TOPCon和HJT仍将并行发展,并不存在谁更优秀的情况。但就现阶段量产的进度来看,TOPCon有望率先打开市场,但最终谁主沉浮还需假以时日。

    04 写在最后

    “降本”与“增效”作为光伏电池片迭代的主旋律,穿插在了整个发展史中。

    2022年,光伏N型电池的“大幕”已经拉开,光伏片企业又站上了技术升级的风口,选择也摆在了公司的面前——当下性价比高的TOPCon?未来前景明朗的HJT?更加先进的HBC技术?亦或是多管齐下,同时推进?赛道内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产业界、资本市场的关注。

    TOPCon和HJT的量产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未来仍将并行发展,短期内也不存在谁绝对占优的情况,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亦或两者共存,你追我赶,共同推进行业的进步。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10880.shtml
相关报告
  • 《Micro-LED或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 我国格局初具规模》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12
    • 自1950年第一台彩色CRT电视发明以来,CRT凭借其出色的特性在显示市场上占据了数十年的历史。直到2000年,液晶显示器(LCD)这种新技术出现,LCD通过降低成本和优化产品性能,很快便占据了显示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LCD显示器存在诸如响应时间慢,转换效率差和色彩饱和度低等主要缺点。近年来,新的显示技术变得愈加成熟,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LED)显示。与LCD显示技术相比,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宽视角,高对比度,低功耗,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是,OLED在成本控制、量产能力和有机材料等的局限性,在消费电子市场中的占有率仍低于LCD,传统上的LED显示则更多应用于显示器背光模组或大型户外屏幕。 随着显示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5G时代新应用的兴起,“5G+8K”概念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目标,显示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Micro-LED作为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开始兴起。与传统的LCD和OLED相比,Micro-LED显示具有自发光、高效率、低功耗、高集成、高稳定性、高响应速度等优良特性,已经在显示、光通信、生物医疗领域获得了相关的应用,未来,Micro-LED技术将进一步扩展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空间显示、可穿戴设备、车载应用等诸多领域。而Mini-LED则是Micro-LED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技术。据Yole预测,至2025年基于Micro-LED和Mini-LED技术的产品如高端电视机、手机、平板、手表等将逐步上市,出货量可达3.3亿只模组,市场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推动新一轮显示产品升级换代 Micro-LED显示是指将微米级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以矩阵形式高密度地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显示技术,是新型显示技术与LED技术二者复合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在过去的20年里,Micro-LED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早期的实验室开发阶段逐渐进入到公司的开发项目,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了商用阶段。Micro-LED因其体积小、灵活性高、易于拆解合并等特点,可以在现有的最小至最大尺寸的显示应用场合中实现部署,在很多情况下也将比LCD和OLED发挥更独特的效果。Micro-LED极有可能成为具有颠覆性和变革性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推动新一轮显示产品的升级换代。近年来Mini-LED在液晶显示背光源应用、会展广告、拼接屏、虚拟现实等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应用,其点间距(Pixel Pitch)记录也在不断刷新。 Micro-LED技术产业链主要由衬底和外延材料、芯片器件、颜色混合(RGB或量子点激发)、IC驱动基板链接(巨量转移或单片集成)、检测和修复五大部分组成,市场应用的需求不断反推着每一个产业链环节提出更多新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其中包括材料、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全世界范围内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相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布局,据Touch Display Research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从事Micro-LED研究的单位超过了160家,其中有60余家分布在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的逐步增强,我国在传统显示的产业规模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加之我国近年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的加大投入,产能供应充足,为Micro-LED的研究及其产业化积累了快速发展的技术基础以及应用需求基础。 产业化应用将使很多行业有革命性发展 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LED领域、显示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所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不断突破关键技术障碍,加速了Micro-LED的产业化发展。 Micro-LED的应用市场占比最高的主要是显示应用,目前已经在小间距(<2mm)大屏幕显示开始应用,并且逐渐向高端电视市场、手机平板、笔记本、汽车应用等领域渗透。 针对Micro-LED的高PPI显示特性,目前主要应用于VR/AR、投影显示等,据IDC预测,至2023年,中国VR/AR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652.1亿美元,到2027年Micro-LED屏出货量有望突破千万只。针对Micro-LED的中低PPI显示特性,主要应用在小尺寸穿戴设备、手机平板和电脑显示、电视显示、超大屏显示等领域,其中智能手表是Micro-LED技术最有机会率先突破的细分市场,LED inside预测穿戴产品将在2020-2021年迎来快速增长。 除了显示应用外,Micro-LED在车载应用、可见光通行、生物医学应用、陈列照明等领域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扩展,未来伴随着Micro-LED良率的提升以及产品的量产,预计价格仍有大幅下降空间,商业化应用也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从产业需求上讲,在VR/AR的应用上,对于VR/AR头戴式产品,要求显示屏具备高的像素密度(一般大于2000 PPI),全彩化显示,响应速度快,功耗低,寿命长等特性。高像素密度的关键是Micro-LED的微缩制程技术,还受显示驱动基板所限制,虽然Micro-LED在显示性能上虽然存在各种优势,但是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应用需求的要求也很高,仍然有待继续发展和进步。 对于投影产品应用,要求显示屏具有好的光谱稳定性、寿命较长、色彩饱和度高以及较好的光源综合效率等,同时投影上应用所需的电流驱动较大,目前阵列Micro-LED在大电流驱动下的表现及其配套的封装散热机制仍有待开发研究。 在小尺寸穿戴设备方面,主流的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和手表,要求显示屏的可靠显示以及长续航,因此需求屏幕本身的亮度高、功耗低、重量轻以及可靠性好。目前Micro-LED技术的挑战主要在于生产成本上。 在手机平板和电脑显示方面,目前主流的手机屏幕仍然还是LED与OLED,Trendforce预计Micro-LED将在2022年切入平板电脑市场,2023年切入手机市场,在显示画质亮度、对比度、色域、清晰度,以及功耗、寿命、可靠性等方面Micro-LED都可以实现较好的画质显示,目前Micro-LED主要面临巨量转移以及检测修复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需要靠Micro-LED成本的降低以及驱动电路的简化来进一步实现。 在高清电视屏幕方面,由于超高清电视以及8K显示的推广,对LED显示屏提出了更高解析度的需求。针对大尺寸显示上,目前的技术方案主要是通过大尺寸转移以及模块化拼接两种方式,主要的技术突破包括芯片的微型化、巨量转移与焊接、全彩化以及系统驱动方面等。 在车载应用方面,车载显示主要包括中控显示、仪表显示、数字后视镜以及抬头显示等,但是车载显示在产品的可靠性方面要求较高,包括防尘、抗震功能、高低温差测试等,性能上需求更高分辨率、交互联动、多屏化以及多形态化,要将Micro-LED整合到车载显示并实现量产,从上游的LED芯片制备、键合材料开发、转移技术及设备创新设计、驱动IC开发等都需要各环节的通力合作。 在可见光通信方面,近年来可见光通信发展迅速,传输速率不断提高,而Micro-LED具有功耗低、调制带宽高的特点,在可见光通信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比如高速通信、光电探测器、智能显示等,但目前可见光通信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在技术、应用、芯片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仍需要开发研究。 实际上,Micro-LED的产业化应用,将会带来许多行业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显示产业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快速进展以及成本的优化,Micro-LED的市场接受度将会大幅提高,结合Micro-LED技术本身的特性,在显示、车载、光通信、生物医疗检测等领域也会逐渐渗透,预计市场也将超过万亿美元。 “产业+联盟”的格局初具规模 近日传出苹果在投资“百亿”生产Mini-LED产品的新闻,与此同时中国更多的一线大厂也纷纷入局,变成“Serious Players”,既有康佳、创维、海信、TCL、兆驰、小米、华为等终端产品大厂,也有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雷曼光电、洲明科技、瑞丰光电、国星光电、奥拓电子、维信诺等面板与封装企业,以及三安光电、华灿、乾照、国星半导体等外延与芯片制造商。同时,还出现了CASA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Micro-LED专委会、广东省Micro-LED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专业性组织,“产业+联盟”的格局初具规模。 在今年消费电子展CES 2020上,康佳携全球领先设计的首款Micro-LED产品Smart Wall惊艳亮相,实力诠释了中国的品牌科技力量。2019年8月,康佳集团与重庆璧山国家高新区正式签约,将在璧山投资300亿元建设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一期将投资50亿元建立光电研究院及试产线,二期将投资300亿元建立光电产业基地,发展Micro-LED下一代显示技术项目,建设Micro-LED显示屏及终端产品等项目,预计项目满产后将形成一个超过千亿元规模及全球领先的光电技术中心。 2019年9月,康佳宣布拟出资15亿元成立重庆康佳半导体光电研究院,开展以Micro-LED产品为代表的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技术与应用研发,推动半导体及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布局。其核心技术团队更是具备有领先的Micro LED晶圆外延片设计&开发、芯片生产、巨量移转与修复等制程开发全链条整合能力。2019年10月,康佳“未来之镜”发布会上展示了首款“5G+8K”P0.68mm的Micro-LED 未来屏产品“Smart Wall”,采用了超高精度巨量转移技术,实现了近1亿颗微米级别的Micro-LED芯片的转移和键合,通过点对点的驱动实现对每个像素的精准控制。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教授现场体验后表示:“Micro LED可应用范围广,未来可覆盖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AR/VR、TV、视频墙等多个领域,预估2027年Micro LED的巨大市场将超过700亿美元”。2019年12月,康佳与LED显示屏供应商联建光电达成合作,致力于Mini-LED及Micro-LED大屏显示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合力推进Mini-LED及Micro-LED新技术在公共视讯领域的商用化进程。2020年3月,康佳Micro-LED的研发生产正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开始进行MOCVD设备采购,向德国的沉积设备制造商Aixtron SE订购了多个AIX G5+C和AIX 2800G4-TM MOCVD系统,以建立基于GaN(氮化镓)和砷磷材料的Mini/Micro-LED的批量生产能力。 作为一家 LED产业的科技型企业,雷曼光电围绕5G+8K+AI的有机结合,以自主创新为发展之源,以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为导向,聚焦打造基于COB先进技术的Micro-LED生态圈,在市场渠道扩展、军民融合产业生态体系等方面深化布局。2019年,雷曼光电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 2019年3月,雷曼光电发布点间距P0.9的COB微间距显示产品;同年7月,雷曼光电324寸超大尺寸Micro-LED超高清显示屏全球首发;2020年2月,雷曼光电P0.6 Micro-LED超高清显示屏在荷兰ISE展全球首发。 围绕Micro-LED的研发产业化,雷曼开发了一整套全新的倒装COB技术,包括微米级LED芯片转移技术、LED芯片与基板的键合技术、微间距微米级LED芯片维修技术、COB封胶技术、模组墨色一致性技术、校正技术、微间距无缝拼接技术、高效散热技术,以及与新产品配套可量产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截至目前,雷曼光电Micro-LED超高清显示屏已经实现在大数据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监控中心等领域的应用。未来雷曼光电还将借Micro-LED的可交互功能,逐步布局智慧会议室、超级家庭影院等应用场景。 兆驰股份作为国内电视ODM的龙头企业,于2011年布局LED封测业务,后逐步向下游照明,及上游芯片延伸,目前已形成LED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017年,兆驰节能正式启动Mini RGB显示项目,并作为公司战略重点投入大量资源,于2018年年中正式量产,公司基于CSP倒装技术上的深厚沉淀,研发出了倒装Mini LED,组建了P0.6mm的Mini RGB显示封装量产线,全面强化Mini RGB封装工艺制程能力,目前已实现P0.6、P0.7、P0.9三款Mini RGB产品的量产,可实现110寸、135寸、162寸下的4K显示。同时兆驰半导体于2018年大量采购中微公司的Prismo A7系列的MOCVD设备,作为上游芯片资源的整合,为兆驰节能提供强大的芯片产能后盾。2019年12月,兆驰股份与江西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投资协议,投资建设红黄光LED外延、芯片及Mini-LED、Micro-LED项目,投资10亿元用于红黄光LED外延及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计划于2020年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并正式投入运营,预计投产后年产能(折合4寸片)可达120万片。 三安光电作为化合物半导体的龙头企业,具有从LED到化合物半导体的垂直化产业链布局,并于2015年初开始积极布局Mini-LED和Micro-LED的研发产业化项目,目前在国内外 LED芯片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2月,三安光电与三星电子签订了《预付款协议》,批量供货LED芯片。2019年4月,三安光电宣布投资120亿元在湖北葛店建设Mini/Micro-LED外延与芯片基地,主要生产经营Mini/Micro-LED 外延与芯片产品及相关应用的研发、生产、销售。2020年3月,TCL华星与三安光电签约共同合资成立联合实验室,注资 3 亿人民币,将开展 Micro-LED 显示技术端到端开发,重点攻克 Micro-LED 显示工程化制造的芯片、转移、Bonding、彩色化、检测、修复等关键技术,从事可穿戴显示、高清移动显示、车载显示、高清大尺寸显示、超大尺寸拼接商用显示样机的研发及试产工作。加速 Micro-LED 的试产与应用,实现从新型显示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到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面生态布局。 如今,Micro-LED/Mini-LED产业已经进入初步打响价格战的阶段。在2019 Micro-LED产业技术峰会上,雷曼光电董事长与康佳集团Micro-LED团队负责人掰着手指计算价格成本的情景让人非常感动。大家一致认为离Micro-LED产品走进家用的那天已经不远了。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和LCD生产基地,在Micro-LED领域产业链上的配套也比较完整,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在Micro-LED领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有望通过发挥LED的产业优势,实现我国在高端信息显示产业的世界话语权。
  • 《汽车大变局:政策和新技术推动行业洗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2
    •   5 月 31 日,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以“聚势·谋动”为主题,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 21 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提供智库支持,罗兰贝格担任智慧支持机构,博世特别支持。   参加峰会的行业专家、多家汽车链条企业的高管集中讨论了面对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高速发展的技术,汽车行业的四大趋势,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数字化与电气化将推动的颠覆性变革。   “汽车行业绝对不是升级,而是转移,新四化出现不只局限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了,而是新生态和共享化,可以说产业革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说。   其中,新型出行商业模式将颠覆汽车所有权、个人出行与货运物流;在数字化领域,互联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应用,人工智能也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受监管压力与技术加速影响,整车厂电气化势头强劲。   “传统车企围绕新技术做一些调整也不是很困难,但新势力企业里面跑出个两三家来,也完全不是问题,但竞争肯定非常剧烈。”罗兰贝格与 21 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的《新趋势下的车企未来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罗兰贝格全球 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 郑贇说。   电动化带动的技术变革   根据自身优势定位的差异,不同类型整车厂对于 MADE (移动出行、自动驾驶、车网互联、新能源)的切入策略不同,领先整车厂依托传统优势,而新兴企业则利用新技术布局。   具体而言,国际领先整车厂在传统技术上优势明显,并且拥有强大的品牌力,其共享出行依托品牌背书崛起迅速,而在其他新技术上,则通过与优势供应商结盟;国内整车厂受到国家推广政策的支持,在电动车技术与资金上拥有较大优势,因此在电动车开发上,其自有实力较强也起步较早;新兴造车企业在新技术获取与获客能力上优于传统整车厂,利用自动驾驶、新能源与车网互联等新领域的布局快速切入市场获取客户。   据《报告》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大幅增长,到 2025 年若双积分达标,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分别占比 13% 与 4% 。   “后补贴时代,车企要降低汽车的购车成本;营造更好的消费和使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说。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 )   新能源整车厂分为五类,根据自身不同竞争优势,切入各自细分市场:包含专注 ICE 的豪华品牌、插电混动切入的国际品牌和国产品牌、切入纯电动车型的国产车企以及全新的进入者。   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国内整车厂优势明显,自主研发实力强,而国外整车厂则通过合作或外采实现布局。此外,传统合资整车厂更多关注本土化车型的 PHEV ,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更多关注纯电动汽车。   根据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发布的信息,本土传统整车厂均从中低端车型切入新能源市场,打造全新新能源平台,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新进新能源车企主要以纯电动车为主,多数产品主要的投产时间集中在 2017 至 2018 年。   “我们国家的技术,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差距仍旧很大,比如自动变速器,未来成长还有很大挑战。包括整车智能化,积极态度也超出想象,但基础、底层的技术缺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付于武说。   目前,主流新兴造车企业均以 SUV 产品切入市场,产品各有侧重,并定位于不同消费群体。从产品技术角度来看,新兴势力也积极布局,努力在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新能源方面寻求突破。   总体而言,在创新方面,新势力车企将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和销售渠道创新上,着重对用户服务、智能互联服务、电池、充电服务等。   “对新创车企来说,产业政策、四化等新技术的变化,才能给我们带来机会,我们更希望它变。”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   对立还是融合?   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互联网业和汽车业,出现了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汽车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汽车共享新业态的快速进化,正在大幅度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回顾新旧阵营的对立与融合不难发现, 2014 年以前,传统车企对新势力造车不以为意,新势力造车企业试图“颠覆”传统车企,双方合作意识薄弱;而两年以前,造车新势力企业意识到传统车企深厚积淀,希望借助传统车企在制造、供应链、品牌的领先优势。   从去年开始,传统车企对逐步壮大的新势力企业新技术与服务优势有明确认识,双方开始展开战略与资本合作;预计从 2024 年 开始,双方合作模式进一步加深,逐步出现新旧势力间的并购与行业整合。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传统整车厂可以在生产资质与生产工艺、整车研发能力,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方面给予新势力造车企业帮助。只不过,在智能网联技术上,传统车企即便有一定的积累,但同样缺乏互联网基因;销售环节模态偏传统、需创新销售方式与获客渠道;在结合线上平台的售后与出行服务运营上,缺乏经验。   而造车新势力缺乏生产资质、短期内无法建立工厂与量产产能,且需大量前期资金投入;缺乏供应链资源、需要相关政府资源支持。   合众新能源汽车总裁张勇认为,新创车企有三个挑战: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与人才资源。面对全新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新的竞争形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及举措,适应更多更新的挑战。目前,大众集团正在中国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安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营销总经理夏立军 指出 , 4+2 技术的 深度融合将创造巨大的产业想象空间。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后,“中国汽车「金引擎」奖之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评选”各大奖项也在本次大会上揭晓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颁奖 环节)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企业 颁奖环节)   二十一世纪传媒自 2010 年便启动了中国汽车「金引擎」促进计划,推出中国汽车「金引擎」奖评选,开展中国汽车市场调研活动,致力于促进整个汽车产业链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勾勒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代表性方向,借此推动中国汽车业升级和转型的发展进程,与业界同仁共同推动和塑造更好的汽车生态圈。   附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获奖 榜单 ”   年度人物   1 、 China Automo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留平   2017 年 8 月,从重庆北上之后,徐留平对一汽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分解、重组、优化的大动作,独立红旗品牌、设立奔腾事业部、拆分一汽技术中心等。徐留平深知一汽集团症结所在,提出 “ 全体起立,竞争上岗 ” 的回炉式竞聘方案;他还将业务板块分为责、权、利、产、供、销一条龙 ……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示出其强大的决心与魄力。      2 、 China Automotive Management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管理人物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郑刚   2017年,在郑刚带领下的北汽新能源,纯电动领跑者的姿态越发明显。北汽新能源 2017 年销量为 103199 辆,同比增长 98% ,进入年产销超过 10 万辆纯电动车企 “ 俱乐部 ”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在推动以充换电为基础的 “ 擎天柱计划 ” ,招纳全球新能源技术人才,成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 “ 国创中心 ” ,并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中行业第一股。      3 、 China Automotive Cross-over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跨界人物   零跑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 朱江明   他是大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工程师,也是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认为, IT人造汽车比传统汽车人、互联网人更有优势。正是由于大华天然IT基因和零跑造车的认真态度,成立35个月的零跑,已经自主研发出三大整车平台及配套“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在他主导下,零跑正在和大华联合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以实现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化全覆盖。      4、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新创人物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   沈晖本人曾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是名符其实的汽车行业资深管理者,在其带领下,威马汽车本身无论是融资还是产品进度都令人瞩目。 2017 年,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正式落成,今年 3 月,首批威马旗下 EX5 量产车正式试装下线,这是国内新造车企业中首家自主建成投产的智能化整车工厂,也意味着威马汽车率先拉开了产品量产化的序幕。      5 、 China Automotive Public Relations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汽车传播人物   华晨宝马公共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 杨美虹   作为中国汽车公关领域最有名气的女高管之一,杨美虹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业绩赢得业界一致认可。 2017年,华晨宝马投放了以第三代BMW 5系Li为代表的多款重磅车型。新大东工厂(扩建)正式揭幕,将“工业4.0”科技应用和“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杨美虹带领的华晨宝马公关团队,将华晨宝马优秀的产品和创新的生产技术完美展现于公众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年度 企业   1、 The Best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年度汽车企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汽车 2017 年销量同比增长率高达 63% , 全年销售 124.7 万辆 , 成为 2017 年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车企。在 2017 年,吉利坚持轿车与 SUV 双轮驱动、均衡发展,同时 ,推出领克、并购宝腾、莲花等动作频频,综合表现优异。      2 、 The Best Auto Parts Supplier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汽车(配套)企业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17 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额高达 829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 25% 。凭借一系列针对本土市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及商用车和新能源车领域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博世再次取得远高于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平均增速。此外,博世驾驶员辅助系统业务的在华发展也尤为强劲,不断助力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3 、 The Most Innovat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创汽车企业   小鹏汽车   从 2014年成立至今,小鹏汽车已经获得多轮融资。2017年12月,小鹏结束3轮A+轮融资,并在2018年初宣布获得B轮融资22亿人民币。今年1月,CES国际电子消费展,小鹏汽车G3全球首发亮相,并将于今年年内上市并完成交付。 小鹏汽车成为第一批能量产汽车的新创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具备量产条件两者的结合上,表现突出。      4 、 The Bes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能源汽车企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车企, 2017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1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15% ,实现收入约 390.60 亿元,同比增长 12.83% ,占集团收入比例提升至 36.88%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云轨、储能等等产业上的布局,远超出一家汽车企业在环保领域的贡献。      5 、 The Best Joint Venture Automotiv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合资汽车企业   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 - 大众在 2017 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17 年一汽 - 大众实现了累计生产整车 1500 万辆、年产整车突破 198 万辆 ; 在轿车市场覆盖份额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终端销量突破 200 万辆新跨越,同比增长 5.0% ,超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6、 The Best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自主品牌企业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后起之秀传祺品牌,快速进入主流汽车企业行列。 2017 年广汽乘用车累计销售新车为 508586 辆,同比增长 36.70% ,超额完成 2017 年年初制定的 50 万销售目标,远超 2016年的37.2万辆。其中,广汽传祺GS4、GS8等产品“疯狂热销”,表现突出。      7、 The Best Brand Valu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汽车企业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特别注重品牌层面的升级,积极推动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经历了多轮的品牌架构调整,在品牌向上的总体战略下不断优化现有品牌架构,形成长安乘用车、新建中高端乘用车、欧尚汽车、凯程汽车四大品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层级客户。目前,长安汽车已经拥有全新的品牌架构。      8 、 The Best Internet Innovation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互联网创新汽车企业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上汽大通率先试水 C2B 造车模式,拉起汽车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的序幕。 2017 年 8 月,上汽大通推出了国内首款 C2B 智能定制化全尺寸 SUV D90 ,其在产品定义、开发、验证、选配、定价、改进等各个环节,都由用户全程参与。基于 C2B 模式, D90加权平均售价已超过20万元,在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冲击20万元天花板时,上汽大通已经率先抵达了这一目的地。      9 、 The Most Progress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成长性汽车企业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2017 年广汽本田总销量达到 730,633 辆,远超年初设定的 69 万辆目标,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长 10.8% ,大幅度领先行业整体增速。其中,广汽 Honda 品牌全年销量为 714,282 辆,同比增长 9.6% ;广汽 Acura 品牌全年销量为 16,351 辆,同比增长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