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或将成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08
  • 相对于其他太阳能电池,HIT电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效率高、低光衰、温度系数低、弱光响应高等。
    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eterojunctionwith Intrinsic Thin-layer,HIT)是利用非晶硅薄膜与单晶硅衬底异质结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可以低成本实现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该电池是以高寿命的n型硅为衬底,在经过制绒清洗的硅片正面依次沉积本征非晶硅薄膜、p型非晶硅薄膜,从而形成p-n异质结。
    相对于其他太阳能电池,HIT电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效率高、低光衰、温度系数低、弱光响应高等。以衰减来说,困扰晶硅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光致衰减,而HIT电池天然无衰减,甚至在光照下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做HIT光致衰减实验时发现,光照后HIT电池转换效率增加了2.7%,在持续光照后同样没有出现衰减现象。这些优势带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池具备更高的发电能力、度电成本更低。
    HIT电池最早由日本三洋公司于1990年成功开发,由于HIT已经被三洋公司申请为注册商标,所以后来出现的HJT、HDT、SHJ其实指的都是异质结电池,2015年三洋公司的HIT专利保护结束,技术壁垒消除,各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加大对HIT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
    2015年以来,我国也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到HIT电池的研究开发领域,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5年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IT)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国内就将有4.5GW的HIT投运,约占全球投运总量的31.2%。浙江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等是国内最早布局HIT电池的企业,并且于近两年陆续完成中试线,尤其是爱康科技于2020年7月29日披露对外投资公告称,浙江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900MWHIT电池组件项目已经投产。
    我国HIT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初步阶段,目前国内HIT电池研究开发企业众多,除浙江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晋能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外,还有十余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已经展示其HIT研发效率,如钧石效率为25.00%,上微效率为23.18%,上澎效率为22.50%等等。
    新思界产业研究员表示,HIT电池制备工艺步骤简单,且工艺温度低,且产品具有发电量高、稳定性高、无衰减、成本低的优势,随着行业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HIT电池性价比优势显现,有可能替代晶硅太阳能电池成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
    新思界产业研究院
    新思界致力做最好的产业研究平台,建立了以市场调查、行业研究、规划咨询等为核心的国内业务体系,以海外市场调查、海外公司选址与注册等为核心的海外业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国内外产业咨询服务。

相关报告
  • 《非晶硅/单晶硅异质结高效太阳电池》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chenss
    • 发布时间:2015-06-13
    • 硅异质结技术(四HJT)是晶体硅光伏的热点话题,因为它可以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20%以上,其工业生产水平也是同样。这种太阳能电池组成包括单晶硅片上覆盖非晶硅薄层。这种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宽带隙薄膜插入接触晶体表面的高重组活性位移(欧姆)。为了达到充分的设备潜力,异质界面态密度应该最小。实际上,仅有几纳米的氢化非晶硅薄膜(a-Si∶H)是其有吸引力的候选:其带隙比单晶硅大,而且在本质上这种薄膜可通过氢化减少单晶硅表面态密度。此外,无论是n型或p型,这些薄膜的掺杂相对容易,从而以饱和电流密度记录低值制作(光刻自由)触点。已由日本三洋报道此类超大面积(大于100平方厘米)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约23%)。
  • 《下一代光伏技术之钙钛矿/BC三端叠层太阳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爱旭研发中心编者按: 单结晶硅太阳电池技术发展迅速,已经逼近其29.56%的理论效率。超越单结晶硅太阳电池效率的下一代光伏技术将是基于双结的硅基叠层太阳电池。根据叠层电池的电极配置,可以分为两端、三端和四端叠层。两端叠层具备工艺简单优点,四端叠层提供设计灵活性,三端叠层则凭借最高理论效率(45.3%)和融合两者的优势脱颖而出。BC电池凭借其天然适配三端叠层的优势,成为钙钛矿-晶硅叠层底电池实现更高效率、更高发电量的最优选择;同时,基于BC底电池的三端叠层所具备的无电流失配、高工艺容忍度、户外使用场景更广泛等优势,使其具备更高发展及应用潜力。 下面将从第一性原理与电路理论、制备流程与工艺窗口、叠层电池组件性能以及场景适应性、度电成本等多角度进行论述。 从第一性原理角度看,根据细致平衡原理,双结叠层电池的效率只与顶底电池的带隙有关。因此基于钙钛矿顶电池和晶硅底电池的叠层电池都应该只有一个极限效率,与晶硅电池的具体结构无关。具体到考虑晶硅底电池形式后的叠层结构,也有学者进行了理论计算[1]并给出了两端、三端和四端电池的理论效率。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晶硅电池作为底电池的话,基于三端叠层结构的双结叠层电池具有最高的理论效率。 从最基本的电路理论上看,TOPCon、HJT与钙钛矿串联的两端叠层电池存在“最小电流限制”,叠层电池电流是两个串联电池中的最小电流。只有在两个串联电池的电流匹配或匹配附近时,整个器件才能以最大功率工作。在电流存在较大失配时(比如早上或傍晚时分,太阳光色温更低,光谱会发生红移,见图1a和1b),两端叠层电池的发电功率显著下降。而钙钛矿/BC三端叠层电池其结构设计更为巧妙,可通过多出的一端电极对失配电流进行输出,保证电池能相对更高功率地运行,见图1c。并且幸运的是,三端叠层电池中要求的电压匹配受太阳光谱变化的影响要比电流小,因此三端叠层相比两端叠层,从第一性原理上就决定了前者具有更广泛的场景适应性和生命力。 退一步说,BC底电池通过只接触极性相反的电极,同样可以构建两端串联结构。若顶电池采用具有pn反式结构的太阳电池,则可以从正面p型接触和背面n型接触提取功率。在相反的情况下(np正式结构),可以从正面n型接触和背面p型接触提取功率,即可实现从三端到两端结构的转换。 尽管在电池层面上三端叠层电池有3个端子输出,但关于如何使它们在电池串和组件层面实现2个端子输出,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并给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2-3]. 因此,带有3端子输出的三端叠层电池组件可以以2个端子输出与光伏电站中的逆变器连接,大大降低了其在组件到电站端的组网难度。 从叠层电池制备流程上看,相对于顶底电池相互独立的四端叠层电池,TOPCon、HJT与钙钛矿电池串联的两端叠层电池以及钙钛矿/BC三端叠层电池(如图2)均可通过在晶硅底电池上直接进行钙钛矿顶电池沉积的方式将顶底电池相连,无需额外的电路设计,大大降低了组件端制造成本。 从光学与钝化角度出发,在大绒面上进行钙钛矿的保形沉积生长,能实现对入射光的最大化利用。由于TOPCon只有一个极性采用钝化接触技术,且SiOx/poly-Si难以在大绒面上实现优异的双极钝化接触,同时poly-Si存在长波段寄生吸收问题,导致采用TOPCon底电池的两端叠层电池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更低,双面发电性能也因此受限打折扣;现阶段两端叠层电池的主流以及小面积/大面积叠层效率世界纪录器件均采用全极钝化接触的HJT底电池。而BC作为平台技术可以同样利用HJT电池的这些优势。 再看BC电池与钙钛矿顶电池的适配性,钙钛矿/BC三端叠层电池无需考虑电流匹配,这也意味着对钙钛矿的带隙与厚度容忍度高。两端叠层电池的钙钛矿最佳带隙在1.68 eV左右,且存在最优厚度(见图3、4)。当两端叠层电池的钙钛矿顶电池带隙由于制备或者长期运行偏离最佳带隙,会导致器件性能急剧下降,并加速钙钛矿稳定性恶化。 在相同带隙与钙钛矿膜层厚度下,钙钛矿/BC三端叠层电池展现出45.3%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1](见图3,三种电池的模拟结果均基于细致平衡原理进行模拟,而非采用低效电池性能数据作为模拟输入值得出32%的误导结果)。这意味着其在制作工艺流程中的工艺窗口更大,更利于钙钛矿大面积制备和结晶以及叠层技术的产业化。此外,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5]表明,3T结构具有更高的抗局部阴影特性、更低的反向偏压敏感度、更高的电池片间差异容忍度。 考察叠层组件的发电性能,钙钛矿/BC三端叠层组件具有最高的年发电量[6](见图5,模拟结果基于相同底电池IV参数)。这源于钙钛矿/BC三端叠层电池可以在更广泛的气候、场景、季节(1sun或非1sun条件)下都能实现更大功率运作。从图5也可以看出,在单双面发电场景下,2T叠层相比3T叠层展现出对钙钛矿带隙更大的依赖性,导致2T叠层工艺窗口更小或器件设计复杂度更大,产品使用场景更受限制。根据模拟[7],基于相同底电池性能的BC三端叠层组件每年可以比TOPCon两端叠层组件多产生1.2-6.2%的额外电量(和地理位置和应用相关,见图6),从而降低了发电成本。同时可以明显看到,相对于两端叠层组件,钙钛矿/BC三端叠层组件在双面发电场景下也更有优势。 最后再来看两端和三端叠层技术的平准化度电成本[7](LCOE)。与当下主流的23%单结TOPCon组件的LCOE相比(见图7),基于采用相同TOPCon底电池的两端叠层组件将使LCOE降低15.3%-17.1%。然而,由于三端叠层的能量产出增益,相比BC单结组件,BC三端叠层组件LCOE可以降低16.3-18.6%。无论三端叠层组件是用于单面还是双面场景,基于BC底电池的三端叠层组件的LCOE都将低于基于TOPCon底电池的两端叠层组件的LCOE。 秉持“第一性原理”的研发理念,笔者坚信“基于BC底电池的三端叠层技术”是难而正确的事情。未来,随着BC电池量产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逐渐逼近TOPCon水平,三端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的研发队伍将不断壮大,更多成果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断推动这对“黄金组合”实现"度电成本下降+应用场景拓展"的双螺旋进化历程?。 【参考文献】 [1] Tockhorn P, Wagner P, Kegelmann L, et al. Three-terminal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top and interdigitated rear contacts[J]. 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3(2): 1381-1392. [2] McMahon W E, Schulte-Huxel H, Buencuerpo J, et al. Homogenous voltage-matched strings using three-terminal tandem solar cells: fundamentals and end losses[J]. IEEE Journal of Photovoltaics, 2021, 11(4): 1078-1086. [3] Schulte‐Huxel H, Witteck R, Blankemeyer S, et al. Optimal interconnection of three‐terminal tandem solar cells[J].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23, 31(12): 1350-1359. [4] Gota F , Langenhorst M , Schmager R ,et al.Energy Yield Advantages of Three-Terminal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Photovoltaics[J].Joule, 2020, 4(11):2387-2403.DOI:10.1016/j.joule.2020.08.021. [5] Miha Kikelj, Laurie-Lou Senaud, Jonas Geissbu¨hler, Christophe Ballif, Quentin Jeangros, Bertrand Paviet-Salomon. Do all good things really come in threes? The true potential of 3-terminal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 strings. Joule. 2024, 8, 852–871. [6] P. Tillmann, "Design criteria of bifacial tandel solar cells" 12th bifiPV Workshop, Zhuhai, 2024. [7] D.Bogachuk, "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and LCOE Benefits of the 3-terminal Perovskite/Silicon (ABC) Tandem Solar Modules" 12th bifiPV Workshop, Zhuhai,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