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鸡滑液囊支原体诊断技术开发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4-14
  • 2025年3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风险预警与防控团队在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的鉴别诊断技术中取得新进展,为支原体的防控净化提供了可靠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Poultry Science》上。

    MS感染家禽可引起滑液囊炎、气囊炎,导致蛋鸡产蛋量及产蛋品质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雏鸡淘汰率增高,影响肉鸡生长发育等,给养禽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在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均有报道,呈现世界性流行趋势。近年来,国内蛋鸡和肉鸡养殖中MS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制约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部分种禽企业通过接种MS-H弱毒疫苗来防控MS野毒感染。该疫苗免疫后可在家禽上呼吸道长期定殖,通过占位作用抑制野毒感染。但该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存在诸多交叉抗原,免疫后会干扰血清学检测,不利于支原体的净化和防控。因此,建立精准检测并区分MS-H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方法,对于鉴别免疫和感染家禽、推进支原体种群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MS-H及其亲本株86079/7NS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筛选出21个差异基因位点。其中ktrB基因在MS-H及其再分离株中存在稳定的差异位点,具有作为鉴别检测靶标的潜力。针对该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建立了基于单碱基突变的区分MS-H疫苗株与野毒株的双重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发病鸡群的确诊、实验室病原分离检测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推动MS防控及种群净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shvri.caas.cn/zhxw/kyjz/b9bcf9ba7b4247cf87211e9ee763483c.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推动“人工树叶”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8
    • 近日,中国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半透明光电阳极器件,能显著提升水氧化反应速率,提高太阳能水分解制氢效率,进一步推动更加高效耐用的“人工树叶”出现。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但存在间歇性的缺点。无偏压太阳能水分解技术利用太阳能直接驱动水分子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能够高效地将间歇性的太阳能转化为可存储的氢气,被视为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潜在解决路径之一。然而,由于光电阳极水氧化反应速率较慢,限制了整体水分解的效率,成为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面对这一难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新能源化工团队研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半透明光电阳极器件——半透明硫化铟光阳极。该器件独特的透明特性,在显著提升水氧化反应速率的同时,还能允许部分阳光穿透到达光电阴极,减少太阳光的无效能量损耗,有效解决了金属层的不透光效应与光生电子跨界面传输障碍之间的矛盾。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实验表明,得益于优异的半透明特性,该器件在完全依靠阳光驱动的独立系统中,实现了5.10%的太阳能—氢能转换效率,创下该类系统最高纪录。 该论文通讯作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拓表示,随着这一技术不断发展优化,更高效、便宜、耐用的“人工树叶”有望出现。它们可能覆盖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屋顶上,甚至可以在沙漠中建立大型“阳光制氢站”。 “太阳能水分解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氢能生产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开动的汽车、使用的能源将可能源自阳光和水的‘人工光合作用’,真正实现绿色循环。”王拓说。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低成本有机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12
    •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加工等优点,是当前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随着新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逐步提升,最近已突破16%,达到了可以向实际应用发展的阶段。但是,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应用,还面临着光伏材料成本和器件稳定性的挑战。目前已报道的高效光伏材料大多存在着结构复杂、合成步骤繁多、产率低等问题,在成本上很难满足商业应用的需求。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有机光伏材料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走向应用研究的关键课题。   鉴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李永舫课题组去年设计和合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给体光伏材料PTQ10,以PTQ10为给体、窄带隙n-型有机半导体(n-OS)IDIC为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2.7%(Nature Commun., 2018. 9, 743.,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孙晨凯)。然而,n-OS受体IDIC存在其中心稠环合成步骤多、产率低的问题。为了降低受体材料IDIC的合成成本,他们又开发了一种IDIC中心稠环简化的合成方法,同时通过引入烷氧取代基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稠环的产率,进而合成了两个新的低成本n-OS受体分子MO-IDIC和MO-IDIC-2F(合成路线见图1)。这两个受体分子具有窄带隙、宽吸收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其中将MO-IDIC-2F与低成本聚合物给体PTQ10共混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13.46%。他们对已报道的高效材料进行了活性层材料的成本核算,发现基于PTQ10:MO-IDIC-2F的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在材料成本还是器件性价比上都具有突出的优势(见图2)。以上结果表明MO-IDIC-2F是一个具有应用潜力的低成本受体材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 Commun. 2019,10,519,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李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