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海藻及其内细菌形成独特的三方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海蛞蝓Elysia rufescens这种长达一英寸的海洋软体动物不仅可以从藻类获取美味的食物,还可以从中获得防御性化学物质含量,以阻止掠食者。这些化学物质来自生活在藻类内的细菌。该团队发现,细菌与藻类共生,他们无法独立生存。反过来,细菌至少将其代谢产物的五分之一用于为宿主制造有毒分子。这三个物种(海蛞蝓E. rufescens、海藻Bryopsis属以及新发现的细菌)形成三方共生关系。海蛞蝓获得食物和防御性化学物质,藻类获得化学物质,细菌获得终身免费膳食。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ohamed Donia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独特。这对他们理解细菌、植物和动物如何形成机制依赖性的影响很大,其中生物活性分子超越了原始生产者,最终达到并使互动伙伴受益。普林斯顿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与环境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基因组技术解开了这个故事,以破译谁在这种关系中做了什么。他们对海蛞蝓、藻类及其微生物组的集体基因组信息进行了测序。然后他们使用计算机算法来确定哪些基因属于哪种生物。通过这种方法,他们确定了新的细菌种类并将其与毒素的产生联系起来。研究小组发现,他们命名为Candidatus Endobryopsis kahalalidefaciens的细菌种类产生大约15种不同的毒素,称为kahalalides。

    众所周知,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阻止周围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细菌在安全生命中永久牺牲了它们的独立性,因为它们不再拥有藻类外存活所需的基因。相反,大约五分之一的细菌基因组被用来抽出有毒分子,阻止掠食者进食藻类。可以食用毒素的一种捕食者是E. rufescens。海蛞蝓存储这种毒素,建立一个比藻类中的毒素浓度高十倍的“化学武器库”。但是他们发现海蛞蝓不能保留摄入的细菌,而是将它们作为食物消化,只保留化学物质。由于其他几种海洋生物(如海绵和被囊动物)使用细菌共生体制造毒素,Donia开始对藻类如何进行化学防御感兴趣。结果显示毒素的结构表明它们是由细菌或真菌制成的。

    作者将细菌与工厂进行了比较,因为该生物体以藻类提供的氨基酸形式消耗原料,并以有毒化学物质的形式释放到成品中。这是团队确定的第二个这样的关系。他们之前在4月1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与海绵共生的细菌,它可以产生保护海绵免受捕食的毒素。

    (于佳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19/06/27/sea-slugs-use-algaes-bacterial-weapons- factory-three-way-symbiotic-relationship
相关报告
  • 《利用光子显微镜研究珊瑚与藻类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0
    • 珊瑚礁与生活在其组织中的藻类有着独特的共生关系,因此珊瑚礁在浅海环境中已经繁荣发展了数百万年。这种共生关系表现在,珊瑚为藻类提供了避风港和二氧化碳,而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食物和氧气。 卡尔·沃斯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Carl R. Woese Institute for Genomic Biology, IGB)的研究人员利用加勒比海南部的Orbicella annularis和Orbicella faveolate珊瑚,可视化和跟踪了在全球逐年变暖和海水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珊瑚与藻类的共生关系。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IGB核心设施主任助理Mayandi Sivaguru认为,珊瑚是地球上最具复原力的生物之一。它经受了冰期、间冰期以及地质历史上地球气候演变的各个时期所带来的考验,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尽管它们遭受着长期的风化破坏作用,但珊瑚礁对气候和环境的超强敏感性,可以作为气候变化和海洋健康的指标。例如,当海水表面温度或海水酸度增加时,珊瑚会发生白化现象(从绿色转变为白色,意味着珊瑚的死亡)。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白化作用,重要的一点是可视化珊瑚与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前,研究人员必须剥去珊瑚皮,然后将样品放入搅拌器中,以研究其与藻类共生关系。此次研究改用非侵入性技术,他们在珊瑚礁上收集小样本珊瑚,通过光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利用光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其三维结构,并确定存在藻类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数量。这种非侵入性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珊瑚的原始生长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对两种环境中的共生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种样品取自是从浅层到深层的海水环境中,第二种样品则是取自海水表面温度的从暖到冷的季节性变化之间。Sivaguru提到,除了分析珊瑚共生体数量之外,他们还同时追踪了珊瑚产生的粘液和生物分子的变化,其中一些物质是天然的防晒霜。 论文共同作者Lauren Todorov提到,研究表明浅水珊瑚的藻类浓度较低,并产生较高水平色谱的生物分子,这些生物分子可保护藻类免受阳光的损害;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深水珊瑚中发现了相反的模式,这些珊瑚接收的阳光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藻类才能满足光合需求。在季节性海平面温度变化期间,较暖的水导致粘液产生和藻类浓度降低,但光合作用和珊瑚骨骼生长增加。相反,凉水引起相反的效果。 她还提到,结合这项研究结果以确定在水、微生物、活生物体和岩石之间发现的生物矿化作用的普遍机制。这项研究使他们对珊瑚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与温泉、罗马水道(roman aqueducts)甚至人类肾结石等其他系统的层状岩石形成联系起来。(李桂菊 编译)
  • 《受到威胁的热带珊瑚礁与细菌形成复杂的、古老的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2-18
    • “白化”是一种可能危及珊瑚及其所支撑的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的事件。在白化过程中,高温或其他压力会导致珊瑚排出共生菌,而这种有益的、颜色鲜艳的微生物通常会与珊瑚分享过剩的能量和营养。白化最终会使珊瑚缺乏营养和能量,危及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过去20年里,科学家们意识到,其他微生物对珊瑚的健康至关重要,包括生活在珊瑚表面和珊瑚组织中的细菌群落,这些细菌构成了珊瑚的微生物群。白化之前的高温会破坏珊瑚的微生物群落,使珊瑚容易生病。 最近,有研究团队揭示了珊瑚体内细菌的多样性,以及细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该研究首次对健康珊瑚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出了惊人的珊瑚细菌的多样性,珊瑚体内不同的部分可以容纳不同种类的细菌。此外,他们还揭示了各种珊瑚物种中相对健康的珊瑚微生物群落的样子,以及珊瑚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和进化的。了解这些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预测哪些珊瑚能够在热浪或疾病爆发时存活下来。 研究小组从大堡礁236种不同的健康珊瑚中采集了691种小组织样本。并从每一种珊瑚中提取了三种不同组织的样本:碳酸钙骨架、内部组织和外部黏液层。采样的珊瑚包括了不同的物种,这些物种已经独立进化了数千万年。研究人员对这些组织样本中细菌的DNA片段进行测序,用以认识健康微生物群落中每种珊瑚物种和组织的细菌类型。结果显示,黏液、骨骼和软组织都含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而且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菌种类丰富多样。总的来说,骨骼中细菌的多样性是最大的,而黏液微生物组多样性最弱。研究小组还发现,珊瑚物种在其组织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上差异最大。虽然黏液微生物群落也因珊瑚种类而异,但它们也受到位置、温度和深度等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珊瑚物种之间的主要差异揭示了珊瑚和它们的微生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年龄。研究人员发现,远亲珊瑚更有可能拥有高度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亲缘关系较近的珊瑚通常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这种被称为系统共生的模式,在珊瑚石质骨骼内部的微生物群落中最为明显。尽管研究小组发现许多珊瑚与细菌的联系可能是最近才建立的,但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至少有四种细菌与某些珊瑚群一起进化而来。现在,研究人员希望收集更多关于健康珊瑚微生物群落的数据,以了解为什么某些物种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并研究同一珊瑚中的不同组织建立和维持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的机制。(吕钊编译;张灿影审校)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