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威胁的热带珊瑚礁与细菌形成复杂的、古老的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2-18
  • “白化”是一种可能危及珊瑚及其所支撑的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的事件。在白化过程中,高温或其他压力会导致珊瑚排出共生菌,而这种有益的、颜色鲜艳的微生物通常会与珊瑚分享过剩的能量和营养。白化最终会使珊瑚缺乏营养和能量,危及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过去20年里,科学家们意识到,其他微生物对珊瑚的健康至关重要,包括生活在珊瑚表面和珊瑚组织中的细菌群落,这些细菌构成了珊瑚的微生物群。白化之前的高温会破坏珊瑚的微生物群落,使珊瑚容易生病。

    最近,有研究团队揭示了珊瑚体内细菌的多样性,以及细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该研究首次对健康珊瑚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出了惊人的珊瑚细菌的多样性,珊瑚体内不同的部分可以容纳不同种类的细菌。此外,他们还揭示了各种珊瑚物种中相对健康的珊瑚微生物群落的样子,以及珊瑚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和进化的。了解这些微生物群可能有助于预测哪些珊瑚能够在热浪或疾病爆发时存活下来。

    研究小组从大堡礁236种不同的健康珊瑚中采集了691种小组织样本。并从每一种珊瑚中提取了三种不同组织的样本:碳酸钙骨架、内部组织和外部黏液层。采样的珊瑚包括了不同的物种,这些物种已经独立进化了数千万年。研究人员对这些组织样本中细菌的DNA片段进行测序,用以认识健康微生物群落中每种珊瑚物种和组织的细菌类型。结果显示,黏液、骨骼和软组织都含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而且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菌种类丰富多样。总的来说,骨骼中细菌的多样性是最大的,而黏液微生物组多样性最弱。研究小组还发现,珊瑚物种在其组织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上差异最大。虽然黏液微生物群落也因珊瑚种类而异,但它们也受到位置、温度和深度等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珊瑚物种之间的主要差异揭示了珊瑚和它们的微生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年龄。研究人员发现,远亲珊瑚更有可能拥有高度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亲缘关系较近的珊瑚通常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这种被称为系统共生的模式,在珊瑚石质骨骼内部的微生物群落中最为明显。尽管研究小组发现许多珊瑚与细菌的联系可能是最近才建立的,但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至少有四种细菌与某些珊瑚群一起进化而来。现在,研究人员希望收集更多关于健康珊瑚微生物群落的数据,以了解为什么某些物种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并研究同一珊瑚中的不同组织建立和维持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的机制。(吕钊编译;张灿影审校)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44期

  • 原文来源:http://www.washington.edu/news/2018/11/27/coral-microbiome-study/
相关报告
  • 《海洋“死亡区”可能对全球珊瑚礁造成威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美国史密森学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海洋“死亡区”(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海洋低氧区,也称“海洋沙漠”)影响着全球几十处珊瑚礁,并对另外数百处珊瑚礁造成威胁,该研究已发表在《PNAS》上。研究人员观察了巴拿马加勒比海沿海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过程,他们怀疑是由于海洋“死亡区”造成,而不是海洋变暖或酸化。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来自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Andrew Altieri,他说:“海洋变暖和酸化对珊瑚礁的威胁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其所需的解决方案也是广泛范围的。而海洋“死亡区”对珊瑚礁的威胁则更具有区域性。所幸的是,可以通过控制污水和农业径流入海来减少“死亡区”的形成。” 2010年9月,博卡斯德尔托罗省阿尔米兰特湾(Almirante Bay)的珊瑚礁呈现出严重的胁迫迹象。除了与高温相关的珊瑚白化表象,还有线索表明,存在着高温之外的其他原因。且诸多不寻常的观察结果表明,高温并非罪魁祸首。海底散布着厚厚的细菌菌落以及死亡的螃蟹、海胆和海绵的尸体。更为奇怪的是,存在一条清晰的深度线,线以上的珊瑚礁看起来很好,线以下的状况却极为糟糕。甚至对单个珊瑚群落而言,线以上的状态良好,但线以下的已经死亡。 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开展研究,并测量了不同的水质数据。其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惊:较深的水域中,其氧含量极端低下,与珊瑚健康存活的浅水环境中的高氧含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海洋“死亡区”的标志。 该团队认为,这些“死亡区”在热带地区可能极为常见,但由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导致其大部分都未被报道过。对此Altieri 说:“目前的研究显示,全球温带地区的“死亡区”数量比热带地区多10余倍,但大多数的海洋生物学家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学工作,很有可能只是发现了其所在地周围的“死亡区”。” 幸运的是,史密森的博卡斯德尔托罗研究站已经开始了一个珊瑚礁监测计划,研究人员分析,海洋“死亡区”的数量可能被低估了一个数量级。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ancy Knowlton表示,对于热带的海洋“死亡区”而言,几乎意味着10个里面有9个尚未确定。 研究人员还发现,全球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事件中,有20例与“死亡区”相关。Altieri说:“在几个重要的论述珊瑚礁面临的威胁的综述中,缺氧(低氧)甚至未曾被提及。在学术会议中也甚少被讨论。更严重的是,许多珊瑚礁监测工作并不包括氧含量的测量,因此更几乎不可能将珊瑚大规模死亡的原因确定为缺氧。”例如,2016年墨西哥湾的花园珊瑚礁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其中一些照片看起来与巴拿马的观察现象极为相似。 作者认为,开展对珊瑚礁的氧含量监测工作,可以改善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并有助于了解海洋“死亡区”与全球变暖等其他压力的相互作用对珊瑚礁造成的多重打击,以免珊瑚礁遭遇更大的危险。 (郭琳 编译)
  • 《 珊瑚白化威胁着珊瑚礁鱼类的多样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4-13
    •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也会影响依赖珊瑚的鱼类。大堡礁因其五颜六色的色彩而备受尊崇。詹姆斯库克大学的Laura Richardson牵头一项研究表明,珊瑚白化事件不仅会使珊瑚白化,而且还会减少其生态系统中鱼类的数量。在大堡礁的北部地区,研究人员调查了蜥蜴岛的16个珊瑚礁,对在2016年全球热浪导致的大规模白化事件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的珊瑚和鱼类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普查。研究发现,热应力对珊瑚存在广泛影响,但是有些珊瑚对热应力的敏感度比其他珊瑚高,但它们对这些干扰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研究人员Nick Graham称,由于珊瑚白化事件的影响,鱼类的聚集会显著下降,且有些鱼类比其他鱼类更敏感,珊瑚的消失对某些鱼类的影响比对其他鱼类的影响更大。比如高度依赖于鹿角珊瑚的蝴蝶鱼,数量下降最多。此外,在2016年大规模白化事件发生之前,研究人员观察到不同鱼类群落中鱼种数量、丰度和功能多样性的显著性变化。然而,在白化事件发生6个月后,这种变化几乎完全消失了。研究人员解释可能由“生物同质化”,即个体和系统存在相似性引起,该问题越来越被认为是全球面临的最紧迫、但基本仍未被承认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之一。本文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上,题为“Mass coral bleaching causes biotic homogenization of reef fish assemblages”。 (吕钊编译;郭琳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