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替补”何时成“主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6
  • “固态锂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喊出这样的口号。

    陈立泉表示,液态锂电池容易引起安全忧虑,300瓦时/公斤的能量密度已经到了液态锂电池的极限,下一步要发展固态电池,或者逐渐过渡到全固态锂电池。

    “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已经无法满足行业更高的需求,在全固态锂电池技术尚未突破的情况下,混合固液电池有望兼容液态锂电池的部分材料、大部份设备和工艺,综合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性等性能,率先实现商业化,逐步提升液态锂电池的性能。”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李泓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混合固液电池是必要的过渡

    1972年,Scrosati B.等首次报道了一种采用LiI为电解质的固态锂离子一次电池,自此,固态锂电池的研究拉开帷幕。随着固态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国内外固态电池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是纳米硅和石墨的复合负极,正极可以是锰酸锂、也可以是富锂锰基材料或者是不含锂的正极材料,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它的能量密度可以达300—450瓦时/公斤。”陈立泉表示。

    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0多家制造企业、初创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近年来,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被寄予厚望。但总体而言,固态电池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发阶段,目前还没有企业展示综合性能以及成本都能与液态锂电池相媲美的大容量固态动力电池。”李泓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固态锂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概念常被混淆。对此,李泓解释道,根据电解质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可以分为液态锂电池、混合固液锂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三大类。

    实际上,半固态锂电池、准固态锂电池、固态锂电池均属于“混合固液锂电池”范畴,只是液体电解质与固体电解质比例不同。

    “全固态锂电池和混合固液锂电池的区别在于,混合固液锂电池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液体电解质,而全固态锂电池中只含有固态电解质,不包含任何液体电解质。”李泓说。

    在他看来,理论上,相较于混合固液锂电池,全固态锂电池的最主要优点是更不容易发生热失控,此外,由于使用更高容量的负极和更高能量密度的正极,能量密度有望实现更高的水平。

    同时,李泓还指出,由于全固态锂电池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循环过程中的固相界面接触问题以及体积膨胀问题,材料体系、生产工艺、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尚未形成供应链和充分验证,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预计还需要5年左右。

    在他看来,市场对于高能量密度、本质安全、高充电速率、低成本的电池一直有持续改进的要求,“目前看,混合固液动力电池是液态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的重要可行的技术路径。”

    新路径 深根“固”本

    “全固态锂电池是革命性技术,未来十年是固态电池破壁的时期。”物理所研究员黄学杰在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

    然而,从“液态”转向“固态”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电解质是锂离子传输的重要媒介,对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传统锂电池的电解质是电解液,电解液具有流动性,可以充分浸润正负极材料表面,因此易于与正负极活性材料保持良好接触。”李泓解释道。

    相反,固态锂电池使用了固态电解质,简单引入不易发生体积形变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后,与正负极活性材料的接触由原来的持续柔性的面接触改变为更多的硬的点接触,因此简单直接在电芯中引入固态电解质往往会带来固固界面接触不良的问题。

    李泓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传统全固态电池的开发主要是聚合物固态电池、薄膜固态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四种技术路线,“这些技术路线基于不同种类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各具优势和挑战。”

    其中,薄膜固态电池和氧化物固态电池难以研制大容量的动力或储能电池;聚合物固态电池体系受限于现有的PEO材料体系,无法在室温下工作且难以兼容高电压正极;硫化物固态电池则面临电解质对空气敏感、制造条件苛刻、原材料昂贵、规模化生产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究竟选择怎样的固态电池体系?面对传统路径的瓶颈,李泓团队陷入深思,“从液态到全固态中间应该存在一个‘固液混合’电池技术路径。”

    2013年,李泓和物理所团队一起,结合液态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锂电池积累的知识、材料体系和设计理念,另辟蹊径地提出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电池的构想。

    “原位固态化的路径之一是在电芯制造过程中引入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的液体,先通过注液保持液体与电极材料之间良好的物理接触,再通过化学或者电化学反应,将液体部分或者全部转化为固体电解质,实现良好的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接触,综合平衡高电压、安全性、高倍率等综合性能。”李泓解释道。

    在他看来,相较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原位固态化技术一方面易于解决固固界面接触的关键难题,另一方面有望兼容现有液态锂电池的大部分制备工艺,易于更快实现规模量产。

    高能量、高安全混合固液电池系统及应用:高能量、长寿命无人机电池组(左上),高功率智能储能电柜(右上),高能量混合固液动力电池系统(左下),混合固液动力电池装车示范(右下)李泓供图

    经过两年攻坚克难,团队使用原位固态化技术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随即,庞大的“亲友团”合力把原位固态化技术推上了应用的“快车道”。

    物理所通过对固化体系进行计算提供理论指导、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验验证和工程化放大、怀柔和溧阳团队进行固态电池失效分析……从机理提出,到实验验证、工程化放大,再到后期失效分析的全流程,在“大家庭”的支持下快速完成。

    “固态电池研发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难题,每一个难题都需要团队协作,我们团队始终秉持尊重科学、原始创新、深度思考、极致执行、兼收并蓄、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坚信一定能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固态电池的落地。”李泓感言。

    以应用为导向持续研究

    眼里有星辰大海,脚下有丘壑万千。面对固态电池的“火热”,李泓认为,固态电池的研究需要持续优化并解决关键材料和技术、生产工艺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他指出,目前,固态电池还缺乏综合性优良的单一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它的综合性能和产业化水平,是影响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目前开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或短板,在固态电解质选择、电芯设计上还需要寻求综合解决方案,扬长避短。”李泓直言。

    除了固态电解质材料,为了兼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等综合性能,固态电池还需要匹配高比能的正负极材料,如高镍三元正极、纳米硅碳负极、锂碳复合负极材料等,“这些高比能正负极材料的引入也为固态电池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仍需要不断提出综合优化的解决方案。”李泓表示。

    此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导入会对固态电池的生产制造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克服工程放大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难题,实现精准可知可控可追溯。

    对于未来固态电池的研发,李泓提出六点建议:“一是以应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材料和性能评价体系,持续进行基础研究的积累;二是重视技术路线选择和工艺开发;三是重视电芯设计和工艺验证;四是重视材料本身的放大,打通关键材料的供应链;五是重视智能装备开发和设备自动化;六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制造体系,建立和完善固态电池相关标准,逐步从混合固液锂离子电池向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固态电池,如何破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固态电池作为新一代“颠覆性”电池技术备受瞩目,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投资规划总金额超2000亿元。然而,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两大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预计2-3年后可实现大规模装车。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尚处于研发阶段。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电池厂商需摆脱传统电池业务,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人看重企业是否有核心材料和对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采用“a+b”模式,即公司已有的主业和固态电池业务拓展。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市场空间不可限量。固态电池将提升汽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有望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引领新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