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2
  • 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年运量5亿吨、造船等产业聚集、旅游资源丰富、科研价值高”……记者日前调研了解到,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当代经济价值依旧非常重要,抓住这些资源的沿线地区发展势头良好,脱离大运河的地区则呈现衰败趋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沿线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将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价值开发不均等问题,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旅游错位发展、农业转型升级。专家表示,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必须借力现有国家战略,将其打造成一条集产业转移、生态休闲、对外开放为一体的示范带。

      千年大运河经济价值依旧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古时大运河边流传的一句话,而今,位于山东的“临张”二地已经从古时的交通枢纽变成现在的“神经末梢”,两地的发展已完全摒弃了干枯的运河,却又没找到新的抓手,呈现衰败态势。而反观紧密依托运河发展的“苏杭”,现在仍是GDP过万亿元、人口千万左右的大都市。

      “大运河济宁以南部分的年运量至今与整个京九铁路相当,约5亿吨,但运价仅为铁路的三分之一。”济宁市港航局航道处主任辛彦青说。依托运河发展的沿线地区形成了相关产业聚集的良好态势。记者调研了解到,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扬州等苏北城市的支柱产业,而苏杭成为金融、物流行业的高地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此外,京杭大运河沿线名胜星罗棋布,旅游休闲资源丰富,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台儿庄为例,这座毁于二战的古城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修复,2016年接待游客5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2亿元。

      “大运河上还有丰富的水利工程遗址遗产,在恢复通航等问题上科研价值也很高。”济宁当地水利专家孙培同说。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黄杰也表示,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段落,研究通过运河补充华北地区用水意义重大。

      大运河文化带统筹区域经济资源

      借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南北方都在依托大运河加速开发其经济价值,然而,天津市旅游局副局长何智能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开发整体上处于分散、不自觉的状态。

      “大运河沿线开发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得到解决,因为文化带的建设可以有力地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天津市文广局副局长游庆波说。

      记者调研了解到,从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其经济价值提升将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产业在大运河沿线梯度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黄杰说,现在大运河沿线“两头强、中间弱”,北有京津,南有苏杭,它们服务业发达,创新能力强,很多配套项目有外溢的需求。而大运河河北、山东、苏北段落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错位打造中国旅游新品牌。何智能表示,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引导沿线城市在运河旅游主题设置上进一步明确分工,共同打造中国旅游精品。黄杰认为,精品旅游线路将吸引人才和资本,实现文创产业聚集,也将使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再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沿线农村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升革命老区民生福祉。天津市武清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陶景艳说,她们在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周边农村有意识地建设了种植园、加工厂和农家院,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鲁南、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有助于当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提升当地百姓福祉。

      做好布局 须与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大运河沿线仍然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天津大学设计总院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院院长朱阳表示,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持续促进着南北经济交流,现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必须使其和现有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第一,政策支持京津冀、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其他省市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带”。朱阳表示,京津、苏杭目前定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支持大运河“两头”区域将其他配套产业和技术向河北、山东、苏北地区定向转移,打通大运河沿线地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均衡发展。

      第二,资金支持水利科研、生态复航,为雄安新区提供水源保障,打造“生态休闲示范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表示,大运河文化带一定是一条生态休闲示范带,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黄杰也说,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未来人口将增加200-300万,促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期的通水,将有利于保障雄安新区的饮用水和生态用水,国家应该做好规划,对大运河通水通航等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项目支持大运河沿线发展中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对外开放示范带”。黄杰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古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今天正处于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国家可以尝试将一些对外开放项目定点投放在济宁、徐州、扬州等发展中节点城市,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在国内打通一条沟通渠道。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秦华江、闫祥岭、关桂峰、段菁菁、高博、孙晓辉、李鲲采写)

    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秦华江、闫祥岭、关桂峰、段菁菁、高博、孙晓辉、李鲲

    2017年09月11日07: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报告
  • 《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多少?采取多种价值实现路径》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7日,在2018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与会专家就“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生态产品化操作要领在于价值核算   “大家知道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但到底价值多少,如何产品化并进行核算,目前还缺乏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还没有成熟的核算方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副司长马强说。   马强认为,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去谋划功能空间和策略,而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是操作的基本工具。核算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有效维系生态系统原真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核算,不得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核算原则的导向上,突出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的原真价值。   二是充分考虑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目前很多生态产品的价值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因此,在核算自然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候要参照类似的自然生态保护性开发的模式,科学核算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   三是合理运用替代算法的原则。实际上有些生态产品不能够直接核算,往往要根据比如说破坏完了以后要去修复它需要花多大的代价,来做替代的算法。   马强建议,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先要对自然生态产品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对生态产品本身条件要做更为精细化的评价。真正把需要严格保护的地方保护好,把适宜做适度开发的地方进行合理开发,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结合。同时,结合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优势来精准设计产品。根据自然生态资源物质供给功能、调节的功能和文化服务的功能,采取不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真正把生态产品价值有效挖掘出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具体路径   “生态系统及其产品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其价值的实现可通过多种产品形态。有物质产品,如可以提供水产品、中草药、植物的果种子等;有调节服务产品,像水涵养、水净化、气候调节等;还有文化服务产品,如休闲旅游、景观价值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说。   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是纵向生态补偿,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主体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此外,还有公益林保护、森林资产交易、森林碳汇、林权贷款、药物利用以及生态旅游等。   而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国际经验来看,有几个模式可以借鉴。如在保尔森基金会的支持下,斯坦福大学具体做的水基金:上塔纳—内罗毕水基金。城市政府、银行和环保组织联合建立的金融模式和治理模式,将下游水资源用户与上游居民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由下游为上游提供资金,对流域进行综合管理。基金旨在向内罗毕市提供清洁、稳定的水资源,减少泥沙淤积对水力发电的影响。   还有监管驱动的生态模式,如巴西亚马孙保护区计划。巴西为遏制亚马孙雨林的砍伐规划建设了自然保护区,由于没有足够管理资金,许多保护区只是名义上的保护区。巴西与慈善组织联合组织亚马孙保护区项目,以项目为基础建立保护基金。   欧阳志云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物质产品供给,主要是通过生态产品认证、水权交易、互联网模式,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得到合理认可。二是调节服务产品,通过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水基金、公益自然保护地等实现。三是文化服务产品的开发,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认证这些方面探索。   就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欧阳志云建议,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生态资产所有权的主体,明确谁是产品的受益方,规范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的收益权、使用权。此外,建设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换平台,完善森林、湿地、水资源交易制度,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如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为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产品开发提供平台。最重要的是为长远的生态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最后,加强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台排污权、碳交易、水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应注重其二重性的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一个自然生态比转换成资源经济比的机制。这样的机制以资本为主旋律,以市场配置的方式为经济形态,如石油、煤炭,只要一进入交换领域,那么它的价值就出现了。   “但今天必须对生态价值重新考虑,其二重性在于既要保护生态,又要释放出经济价值。生态的原生价值,不能简单地用货币尺度去衡量,而生态的商业价值同样无法回避,否则难以支持现在的生态修复。”杨志说。   为此,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外部专家迈克尔·奔纳特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国际经验。他认为,首先要厘清国际上基于生态机制和市场化的机制定义,基于市场的机制并不特指私人部门,政府资金支持的环境项目其实也是基于市场化机制。   基于市场化机制,国际上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缓解、绿色流域投资,以及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生物多样性缓解目的是最小化并弥补经济开发中给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开发商首先应尽量避免对湿地、物种、森林、栖息地的影响,如果避免不了,应该将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在此步骤之后,如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开发商可通过赔偿性缴费和替代费弥补,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缓解。2016年美国生物多样性缓解银行交易总额达36亿美元,且年增长率为18%。   绿色流域投资机制,主要是将投资用于保护改善水系,从而保障清洁水源的持续供应。该机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个形式是由政府直接支付的补贴,中国生态补偿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属于资源使用者推动流域投资和成立水基金;第三类是信用交易和使用权交易,如水权交易、河道水权回购、地下水缓解交易等等。   关于中国能从国际经验中借鉴什么东西,迈克尔·奔纳特说,无论采用哪一种机制,政府都将发挥核心的作用,无论是作为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购买者,还是作为生态产品市场和机制的监管者,乃至推动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品市场的促成者。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化机制应该是对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充分强化而不是替代。撬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并不会为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带来“滚滚钱潮”,引入私人部门的投资只是将事实的重担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方,而让市场能够在既定的财政预算内更好地开展监测工作和进行生态保护。   记者 汪磊 贵阳报道
  • 《关于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6
    • 青海省内黄河流域国土面积28.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36%,2018年黄河流域户籍人口51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1%,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141.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4.75%。可以看到,黄河较长江、澜沧江在青海处于更为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尽早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十分必要且紧迫。 一、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考量 (一)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黄河在青海省内干流长度约1694公里,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出约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顶层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对接好国家战略,落实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 (二)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优化全省空间布局的需要。青海省内黄河流经区域是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实施好轴线开发战略,进一步增强省内黄河流经区域城镇集聚辐射功能,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推动国土均衡开发,实现空间利用最优。 (三)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巩固提升黄河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四)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挖掘省内经济发展潜力的需要。我省黄河流域具有通道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将潜在增长极发展成现实增长极,走出一条依托黄河富民兴省新路子。 二、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选择 (一)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生态保护示范带。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持续实施好生态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重视推动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带。依托我省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禀赋,早日将我省黄河流域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立足我省黄河流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实际,将黄河流域打造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为我省黄河流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三)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建设好沿黄河生态城镇带,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格局持续优化。同时,重视保障河湟谷地城市群用水需求,支撑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 (四)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我省黄河流域为多民族聚居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的走廊、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突出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重要支撑。 (五)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省内区域间互动合作、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以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牵引,向东、向西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开放“柴达木”建设,中部支撑铁路经济发展轴和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实现对内协同合作。要继续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省区间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全省对外开放。 总的看,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事关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全局,是着眼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同时也应看到,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在具体实施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加强水利工程保障,从容有序建设好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 (作者分别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