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6
  • 青海省内黄河流域国土面积28.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36%,2018年黄河流域户籍人口51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1%,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141.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4.75%。可以看到,黄河较长江、澜沧江在青海处于更为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尽早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十分必要且紧迫。

    一、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考量

    (一)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黄河在青海省内干流长度约1694公里,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出约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顶层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对接好国家战略,落实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

    (二)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优化全省空间布局的需要。青海省内黄河流经区域是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实施好轴线开发战略,进一步增强省内黄河流经区域城镇集聚辐射功能,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推动国土均衡开发,实现空间利用最优。

    (三)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巩固提升黄河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四)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挖掘省内经济发展潜力的需要。我省黄河流域具有通道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将潜在增长极发展成现实增长极,走出一条依托黄河富民兴省新路子。

    二、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选择

    (一)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生态保护示范带。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持续实施好生态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重视推动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带。依托我省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禀赋,早日将我省黄河流域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立足我省黄河流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实际,将黄河流域打造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为我省黄河流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三)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建设好沿黄河生态城镇带,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格局持续优化。同时,重视保障河湟谷地城市群用水需求,支撑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

    (四)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我省黄河流域为多民族聚居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的走廊、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突出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重要支撑。

    (五)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省内区域间互动合作、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以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牵引,向东、向西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开放“柴达木”建设,中部支撑铁路经济发展轴和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实现对内协同合作。要继续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省区间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全省对外开放。

    总的看,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事关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全局,是着眼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同时也应看到,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在具体实施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加强水利工程保障,从容有序建设好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

    (作者分别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相关报告
  •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湖北省发布实施方案建设“六个汉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8月30日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这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开始在湖北落地,一条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的“新汉江”前景可期。 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湖北的汉江,系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其中流经湖北871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涉及武汉、十堰、襄阳、随州、孝感、荆门、潜江、天门、仙桃、神农架10个市 (林区)、39个县(市、区)。 目前,湖北汉江流域已形成汉孝随襄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在全省举足轻重。 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汉江流域四大发展目标,即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文化软实力增强,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根据我省制定的实施方案,我省将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坚持把保护和修复汉江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2020年前依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打造“美丽汉江”;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切实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构建“畅通汉江”;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创新汉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幸福汉江”;推进全方位开放,发展“开放汉江”;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活力汉江”。 政策解读 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落地,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来临 湖北抢抓先机这样干 为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后出台了《汉江生态经济带 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湖北汉江流域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打造“美丽汉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高压线”。《方案》明确,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沿江绿化带,推进沿汉江干流生态林带、国家储备林建设。 同时,加强中小流域治理,推进神定河、泗河、滚河、竹皮河、天门河、汉北河、府澴河、通顺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及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取缔汉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建设沿江砂石集并中心。严格防治工业点源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2020年前依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到2020年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 构建“畅通汉江”:加快建设汉江高等级航道 多年来的非法采砂、航道淤塞等,让汉江航运遭遇“肠梗阻”。《方案》提出,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实现丹江口以下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安康至丹江口库区达到Ⅳ级航道标准。加快建设夹河、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等枢纽工程,畅通鄂豫省际水运通道。 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着力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重点推进襄阳机场、十堰机场改扩建。支持襄阳做大做强物流枢纽城市、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新建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枢纽直通线。 培育“创新汉江”: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 “建设创新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提出,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荆门、襄阳为支撑,辐射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襄阳、随州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推进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襄阳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十堰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 此外,推进荆门、谷城、潜江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以及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进襄阳“中国有机谷”、荆门“中国农谷”、十堰“中国养生谷”、神农架“中国药谷”建设。武汉、襄阳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创建“幸福汉江”:支持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便利的交通,日益成为幸福生活的注脚。《方案》提出,持续实施汉江流域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 推进武汉、孝感、荆门、随州、仙桃、宜城、老河口等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城铁小镇、高铁小镇建设。开展武汉、襄阳低碳城市试点。支持武汉、襄阳、宜城、十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 发展“开放汉江”:培育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方案》提出,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建设,支持襄阳申报一类航空口岸,支持襄阳、孝感设立综合保税区。依托汉江高等级航道和航运网络建设,深化与沿海地区港口合作,推动与沿线国家海上合作。 同时,支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健康医疗、节能环保、信息电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示范区,扩大对口协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 建设“活力汉江”: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方案》,我省将全面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编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建立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推进武汉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十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建立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融资项目库,研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基金,设立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汉江生态经济带示范建设专项。 (来源:湖北日报)
  • 《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05
    • 康云海,男,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社区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研究。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利于当前又惠及长远。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²,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资源富集、经济聚集、城市密集的最大经济区域,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云南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长1560 km,覆盖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个州(市),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地位突出、开放开发潜力巨大。面对国家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如何尽快融入其中并获得发展先机,是云南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1 深刻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使命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大战略,云南要寻找自身在战略框架中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云南地处长江上游,集通江、达海、沿边于一体,具有贯通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3大市场的特殊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建设凸显了云南的战略地位,也赋予云南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云南积极融入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释放区域绿色发展潜力,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有利于释放云南蕴含的需求潜力,进一步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提升金沙江水道连接长江通达太平洋的江海联运物流能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区域合作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云南积极融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云南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云南打造成为烟草、能源、冶金、化工、特色轻工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学习借鉴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的有益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进云南对内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把云南打造成为沿边沿江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同时,依托云南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地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根据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云南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了包括云南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空间,云南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与长江中下游省市相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不足仍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云南金沙江流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敏感的地区,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个州(市),贫困区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亟须通过长江经济带建设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云南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在积极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提升自己。 2 勇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云南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事关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云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理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等,提出坚持保护优先,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将云南打造成为全国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区、边疆脱贫稳定模范区、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区和制度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目标,建设天更蓝、水更净、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云南。实施了“森林云南”“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九大高原胡泊治理行动”等举措,使云南成为我国自然环境最好、生态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七彩云南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成为云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7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联合公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2016年云南的绿色发展指数为80.28,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名列第10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重庆。生态保护指数为75.79分,位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重庆;环境质量指数 91.64分,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沿海的海南、福建、广西和西藏;资源利用指数为85.32分,位居全国第7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甘肃。但是,环境治理指数为74.43分,增长质量指数为70.45分,均位居全国第25位,比云南省的GDP排名还低。绿色生活指数只有68.74分,位居全国倒数第4位,仅高于西藏、青海和辽宁。绿色发展的公众满意度只有81.81%,位居全国第14位,处于全国中游。综合来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在于先天的自然生态环境,劣势在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环境治理行动薄弱。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反映出,凡是贯彻落实中央环保决策部署越坚决、越到位的地方和领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健康、越协调;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会不协调、不可持续,甚至付出沉重代价。云南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更加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重点工作,努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区间生态环境不同、环境容量不同,制定出差异化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办事。 二是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要改变当前唯GDP、唯财政收支的考评体系,把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首要考核目标,并且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好水利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和退耕还林、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草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建设,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 五是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重点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有效防治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对环境的危害。 六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是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参与各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合作,推动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重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恢复,维持和增加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 强化改革引领和创新驱动,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6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5:39:46。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明显,烟草、能源、有色、黑色、食品5个工业行业主营收入突破千亿元;烟草、矿业、能源、旅游等支柱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食品工业发展迅猛,增加值突破400亿,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 当前,云南正处于制造业追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优势充分释放的关键时期,处于体制机制变革、发展阶段跃升的重要关口,面临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等多重压力,云南长期以来以资源开发和规模扩张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云南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要积极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强化改革引领和创新驱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发挥资源、区位、开放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为路径,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八大重点产业,坚守绿色生态环保底线,按照做大总量、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全面转型的要求,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把云南建成长江经济带的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基地和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产业升级转型,以培育壮大八大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产业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速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打造高端、智能、集约、配套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云南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辐射、承接、转移和集聚作用。 要坚持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从中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晰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方向路径、工作重点和落实机制,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探索“共建园区”或“飞地经济”,实行引进产业与本地特色有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要着眼科技与经济有效融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步伐,巩固升级烟草、能源等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步伐,实施军民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壮大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大健康、文化创意和高端旅游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 围绕把滇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产业创新的引领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群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冶金精深加工、石油化工和优化提升重化工业、烟草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依托长水国际空港,发展以航空货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的临空经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滇中地区设立总部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发挥昆明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群产业联动互补发展,打造产业整体优势。 4 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云南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要依托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发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战略通道作用,把云南建成长江经济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把云南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要加快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紧扣这一目标要求,云南要着力推进长江上游干线和骨架支流航道治理,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交通运输发展,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铁空联运等多式联运,构建起多种运输方式优化布局、相互衔接的交通网络体系。 云南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要强化战略支点的通道功能,打造经济走廊。云南有七大经济走廊,三条对内、四条对外。其中,昆明—昭通—成渝和长三角经济走廊是云南外联南亚东南亚、内接中国腹地最重要的通道,是我国海、陆开放的重要连接带,是我国沿边、沿江、沿海“三沿”开放紧密结合的最具发展实力的经济带,是云南联结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经济走廊,也是长江经济带联结南亚东南亚市场的经济走廊。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沿江沿边开放高地。以通道、通关和平台建设为重点提升开放功能,积极“引进来”,支持“走出去”,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牵动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带动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要认真落实云南与周边省区市及长江沿岸省区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与长江流域、成渝经济区和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市场对接,深度开展资本和产业合作。 三要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找准同各国互利合作的契合点,统筹推进经济、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旅游、金融等合作,让周边国家在与云南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四要提升各类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努力把园区建成环境最优、体制最好、成本最低的投资聚集区。 五要加强省际协作和对外合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努力使云南成为长江经济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