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6
  • 青海省内黄河流域国土面积28.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36%,2018年黄河流域户籍人口51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8.1%,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141.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4.75%。可以看到,黄河较长江、澜沧江在青海处于更为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尽早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十分必要且紧迫。

    一、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考量

    (一)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黄河在青海省内干流长度约1694公里,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出约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顶层规划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对接好国家战略,落实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要求。

    (二)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优化全省空间布局的需要。青海省内黄河流经区域是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实施好轴线开发战略,进一步增强省内黄河流经区域城镇集聚辐射功能,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推动国土均衡开发,实现空间利用最优。

    (三)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安全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巩固提升黄河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

    (四)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是挖掘省内经济发展潜力的需要。我省黄河流域具有通道优势、人文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将潜在增长极发展成现实增长极,走出一条依托黄河富民兴省新路子。

    二、建设青海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选择

    (一)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生态保护示范带。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持续实施好生态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重视推动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带。依托我省黄河流域的能源资源禀赋,早日将我省黄河流域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立足我省黄河流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实际,将黄河流域打造为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为我省黄河流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保障。

    (三)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建设好沿黄河生态城镇带,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格局持续优化。同时,重视保障河湟谷地城市群用水需求,支撑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

    (四)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我省黄河流域为多民族聚居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的走廊、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突出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重要支撑。

    (五)把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省内区域间互动合作、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以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牵引,向东、向西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和开放“柴达木”建设,中部支撑铁路经济发展轴和泛共和盆地城镇区,实现对内协同合作。要继续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省区间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跨区域合作发展,推动全省对外开放。

    总的看,打造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事关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战略全局,是着眼青海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举。同时也应看到,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在具体实施推进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加强水利工程保障,从容有序建设好省域黄河生态经济带。

    (作者分别为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相关报告
  • 《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湖北省发布实施方案建设“六个汉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04
    • 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8月30日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这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开始在湖北落地,一条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的“新汉江”前景可期。 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湖北的汉江,系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其中流经湖北871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涉及武汉、十堰、襄阳、随州、孝感、荆门、潜江、天门、仙桃、神农架10个市 (林区)、39个县(市、区)。 目前,湖北汉江流域已形成汉孝随襄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在全省举足轻重。 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该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汉江流域四大发展目标,即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文化软实力增强,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根据我省制定的实施方案,我省将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坚持把保护和修复汉江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2020年前依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打造“美丽汉江”;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切实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构建“畅通汉江”;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创新汉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幸福汉江”;推进全方位开放,发展“开放汉江”;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活力汉江”。 政策解读 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落地,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来临 湖北抢抓先机这样干 为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后出台了《汉江生态经济带 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湖北汉江流域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打造“美丽汉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高压线”。《方案》明确,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沿江绿化带,推进沿汉江干流生态林带、国家储备林建设。 同时,加强中小流域治理,推进神定河、泗河、滚河、竹皮河、天门河、汉北河、府澴河、通顺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及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取缔汉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建设沿江砂石集并中心。严格防治工业点源污染,集中治理工业聚集区水污染,2020年前依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到2020年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5%。 构建“畅通汉江”:加快建设汉江高等级航道 多年来的非法采砂、航道淤塞等,让汉江航运遭遇“肠梗阻”。《方案》提出,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实现丹江口以下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安康至丹江口库区达到Ⅳ级航道标准。加快建设夹河、孤山、新集、雅口、碾盘山等枢纽工程,畅通鄂豫省际水运通道。 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着力将襄阳港打造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重点推进襄阳机场、十堰机场改扩建。支持襄阳做大做强物流枢纽城市、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新建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枢纽直通线。 培育“创新汉江”:打造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 “建设创新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提出,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十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荆门、襄阳为支撑,辐射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襄阳、随州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推进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襄阳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十堰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 此外,推进荆门、谷城、潜江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以及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进襄阳“中国有机谷”、荆门“中国农谷”、十堰“中国养生谷”、神农架“中国药谷”建设。武汉、襄阳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创建“幸福汉江”:支持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便利的交通,日益成为幸福生活的注脚。《方案》提出,持续实施汉江流域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 推进武汉、孝感、荆门、随州、仙桃、宜城、老河口等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城铁小镇、高铁小镇建设。开展武汉、襄阳低碳城市试点。支持武汉、襄阳、宜城、十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 发展“开放汉江”:培育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方案》提出,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建设,支持襄阳申报一类航空口岸,支持襄阳、孝感设立综合保税区。依托汉江高等级航道和航运网络建设,深化与沿海地区港口合作,推动与沿线国家海上合作。 同时,支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健康医疗、节能环保、信息电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示范区,扩大对口协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 建设“活力汉江”: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方案》,我省将全面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编制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建立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推进武汉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十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建立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融资项目库,研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基金,设立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汉江生态经济带示范建设专项。 (来源:湖北日报)
  • 《长江经济带:发展高质量生态大保护》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25
    • 在近日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组关系,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既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的根本性突破。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顶层设计,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对实现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实现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新华社最新撰文指出,要开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 把握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份,人口和GDP均占全国约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遵循。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一系列部署凸显高质量这一根本要求。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这抓住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牛鼻子”,体现了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考量。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应当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板,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引擎。 理清重要关系: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泥汊镇是个临江镇,主导产业是电线电缆。前些年发展中出现的固体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近期,泥汊镇加大力度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水乱排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同时对农药、化肥实行减量计划,对养殖场进行环境达标整治。 “从地方发展实际来看,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也应该是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泥汊镇党委书记谢玉年说。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绕不开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明晰重点方向:做好顶层设计 一张蓝图干到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转换”“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一张蓝图干到底”明确了方向。 湖北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超薄玻璃生产车间,一块块0.2mm超薄电子玻璃经过原料配料、熔化、成形、退火、切裁等工艺后,由机械手自动包装码放。产业升级正为宜昌注入发展新动力。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近年来,我们加速培育壮大新动能,着力扭转化工‘一业独大’局面,把产业链往中高端上拉。”同时实施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计划,对沿江1公里外的优势化工企业,支持其在等量或减量替代的前提下加快转型升级,走精细化、循环化、高端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