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量子纳米科学中心(QNS)合作,开发出世界首个原子级量子传感器》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在一项科学突破中,来自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和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量子纳米科学中心(QNS)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能够检测原子长度尺度微小磁场的量子传感器。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实现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梦想:一种类似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量子材料工具。

    研究团队在QNS进行实验时利用了Jülich小组的自下而上单分子制造的专业知识,利用韩国团队的尖端仪器和方法知识,为原子世界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传感器。

    一个原子的直径比最厚的人类头发小一百万倍。这使得可视化和精确测量原子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等物理量变得极具挑战性。为了从单个原子中感知这种弱场,观测工具必须高度灵敏,并且与原子本身一样小。

    量子传感器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现象(如电子的自旋或量子态的纠缠)进行精确测量的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发了几种类型的量子传感器。虽然许多量子传感器能够感测电场和磁场,但人们认为不能同时掌握原子尺度的空间分辨率。

    提高分辨率的新方法

    新型原子尺度量子传感器的成功在于使用了一个分子。这是一种概念上不同的传感方式,因为大多数其他传感器的功能都依赖于晶格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只有在深深嵌入材料中时才能发挥其特性,因此能够感知电场和磁场的缺陷将始终与物体保持相当大的距离,使其无法在单个原子的尺度上看到实际物体。

    研究小组改变了方法,开发了一种使用单个分子来感测原子的电学和磁学性质的工具。分子附着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尖端,可以带到实际物体的几个原子距离内。

    突破性潜力

    正如QNS负责该项目的PI Yujeong Bae所指出的那样,“观察和研究物质的工具革命源于积累的基础科学。正如Richard Feynman所说,‘底层空间很大’,在原子水平操纵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Jülich的研究小组负责人Temirov教授补充道:“看到我们在分子操纵方面的长期工作如何导致了一个创纪录的量子器件的构建,这令人兴奋。”

    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这种原子尺度量子传感器的开发标志着量子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计将对各个科学学科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报告
  • 《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用于生物成像和量子传感应用的高品质纳米金刚石》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2-11
    • 近日,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新开发的纳米金刚石在生物成像应用中展现出强荧光效果和高质量的自旋特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氮空位(NV)中心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为量子传感和生物成像提供了卓越的亮度和自旋特性。这些纳米金刚石的性能超越了现有商业产品,运行所需的能量减少了20倍,保持量子态的时间延长了11倍。对磁场和温度的灵敏度增强,可实现精确的探测应用,包括疾病检测、电池分析和电子产品的热管理,这标志着纳米技术驱动的量子传感在生物和工业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量子传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利用粒子的量子态(如叠加、纠缠和自旋态)来检测物理、化学或生物系统的微小变化。一种很有前途的量子纳米传感器是配备氮空位(NV)中心的纳米金刚石(NDs)。这些中心是通过在金刚石结构中用氮替代碳原子靠近晶格空位来创建的。当被光激发时,氮空位(NV)中心会发射出保持稳定自旋信息的光子,并且对磁场、电场和温度等外部影响敏感。这些自旋态的变化可以通过光学探测磁共振(ODMR)来检测,ODMR可以测量微波辐射下的荧光变化。具有NV中心的NDs具有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以设计成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使其成为生物传感的宝贵工具。然而,用于生物成像的NDs通常比大块金刚石具有更低的自旋质量,导致测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降低。 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亮度足以用于生物成像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其自旋特性可与大块金刚石相媲美。该研究由冈山大学的研究教授Fujiwara领导,与住友电气公司和美国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完成。 “这是具有极高质量自旋的量子级NDs的首次演示,标志着该研究领域期待已久的突破性进展。这些NDs具有量子生物传感和在其他高级应用中备受追捧的特性,“Fujiwara教授说。 目前用于生物成像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NDs)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浓度的自旋杂质会扰乱氮空位(NV)的自旋态;其次,是表面的自旋噪声,会对自旋态的稳定性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专注于生产杂质极少的高质量金刚石。他们培育出富含99.99%的12C碳原子的单晶金刚石,然后引入一定量的氮(30-60ppm)以创建约1ppm的NV中心。最后将金刚石粉碎成纳米金刚石并悬浮在水中。 新培育出的纳米金刚石平均尺寸为277纳米,并含有0.6-1.3ppm的负电荷NV中心。它们呈现出强烈的荧光效果,光子计数率高达1500kHz,这使其非常适用于生物成像应用。与目前市场上的大型纳米金刚石相比,这些新培育出的ND呈现出更强的自旋特性。它们仅需要减少了10-20倍的微波功率即可获得3%的ODMR对比度,并减少了峰分裂,表现出明显更长的自旋弛豫时间(T1 = 0.68 ms,T2 = 3.2 μs),比Ib型ND长6到11倍。这些改进表明ND具有稳定的量子态,可以用低微波辐射准确的检测和测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微波诱导细胞毒性的风险。 为了评估它们在生物传感方面的潜力,研究人员将ND引入HeLa细胞,并使用ODMR实验测量了其自旋特性。实验中的ND足够亮,可以被清晰地观测,并且尽管受到布朗运动(细胞内纳米金刚石的随机运动)的一些影响,仍然产生了狭窄、可靠的光谱。此外,ND 能够检测到微小的温度变化。在大约300K到308K的温度下,ND表现出不同的振荡频率,呈现出0.28K/√Hz的温度敏感性,明显优于裸露的Ib型ND。 凭借这些先进的传感能力,该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多种应用潜力,从用于早期疾病检测的细胞生物传感到监测电池健康,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电子设备的热管理和性能。“这些进步有可能改变医疗保健、技术和环境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未来的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Fujiwara教授说。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2月16日发表在《ACS Nano》期刊中。(DOI: 10.1021/acsnano.4c03424)
  • 《悉尼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精密传感实验开发出新的传感协议为下一代量子传感器开辟了道路》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10-15
    • 近日,悉尼大学的科学家在精密传感实验中绕开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该项基础研究项目为下一代量子传感器开辟了道路。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物理学家重塑了量子不确定性,以规避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所施加的限制——这一结果可能为未来用于导航、医学和天文学的超精密传感器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于1927年被提出,该原理阐述了无法同时以无限的精度测量某些成对的属性(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换句话说,不确定性总是需要在实际测量中进行权衡的:一个属性被测量的越精确,另一个属性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由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和物理学院的Tingrei Tan博士领导的一个团队展示了如何通过工程手段设计不同的权衡策略,以实现同时精确的测量位置和动量。 “把不确定性想象成气球里的空气,”Tan博士说。“如果不戳破气球,你就无法将其排出,但你可以挤压它来使它移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我们将不可避免的量子不确定性推到我们不关心的地方(位置和动量的大范围、粗糙的跳跃),以便我们所关心的细节可以被更精确地测量。” 研究人员还使用时钟的类比来进一步解释他们的发现。想象一个有两根指针的普通时钟:时针和分针。现在想象这个时钟只有一根指针。如果是时针,你可以分辨出现在是几点,并且大致知道是几分,但分钟的读数会非常不精确。 如果时钟只有分针,虽然你可以非常精确地读出分钟,但你会失去更大的背景信息——具体来说,就是你不知道是几点钟。这种“模块化”测量以牺牲一些全局信息为代价,以换取更精细的细节。 “通过在量子系统中应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变化,”悉尼大学量子控制实验室团队的Christophe Valahu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说。“我们放弃了全局信息,但获得了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检测微小变化的能力。” 该策略的理论阐述发表于2017年。而现在,谭博士的团队通过使用他们之前为纠错量子计算机所开发的技术方法,对这一策略进行了首次实验演示。 “这是一个从量子计算到量子传感的巧妙跨界,”来自RMIT大学的理论家、共同作者NicolasMenicucci教授说,“最初为稳健的量子计算机设计的想法可以被重新利用,以便传感器能够在不被量子噪声淹没的情况下检测到那些微弱的信号。” 悉尼大学团队通过捕获离子的微小振动状态实现了这种传感协议——这相当于量子版本的钟摆。他们在“网格态”中制备离子,这是一种最初为纠错量子计算而开发的量子态。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展示了位置和动量可以一起被测量,并且精度超过了“标准量子极限”——这是仅使用经典传感器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我们并没有打破海森堡原理。我们的协议完全在量子力学框架内运行,“来自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论文共同作者Ben Baragiola博士说。“该方案针对小信号进行了优化,在小信号中,细节的精细程度比粗糙程度更重要。” 能够检测极其微小变化的能力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超精密量子传感器可以用于:在GPS不起作用的环境中(例如潜艇、地下或太空飞行时)提高导航精度;增强生物和医学成像;监测材料和引力系统;或探究基础物理学。 虽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该实验展示了未来用于测量微小信号的传感技术新框架。它并不是取代现有的方法,而是在量子传感工具箱中添加了一个特殊的工具。 “正如原子钟改变了导航和电信一样,具有极高灵敏度的量子增强传感器可能会催生全新的产业,”Valahu博士说。 这个项目联合了悉尼大学的实验人员,以及英国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墨尔本大学、麦考瑞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首屈一指的理论家们。它展示了跨机构和跨国界的合作如何加速研究进展并增强澳大利亚量子研究社区的能力。 “这项工作凸显了国际联系与合作在推动研究发展中的力量,” Dr Tan说。 研究人员声明没有竞争利益。资金来自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美国海军研究全球办公室、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物理科学实验室、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欧洲委员会、悉尼量子学院以及H.和A.哈雷。 该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DOI:10.1126/sciadv.adw9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