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用于生物成像和量子传感应用的高品质纳米金刚石》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2-11
  • 近日,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新开发的纳米金刚石在生物成像应用中展现出强荧光效果和高质量的自旋特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氮空位(NV)中心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为量子传感和生物成像提供了卓越的亮度和自旋特性。这些纳米金刚石的性能超越了现有商业产品,运行所需的能量减少了20倍,保持量子态的时间延长了11倍。对磁场和温度的灵敏度增强,可实现精确的探测应用,包括疾病检测、电池分析和电子产品的热管理,这标志着纳米技术驱动的量子传感在生物和工业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量子传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利用粒子的量子态(如叠加、纠缠和自旋态)来检测物理、化学或生物系统的微小变化。一种很有前途的量子纳米传感器是配备氮空位(NV)中心的纳米金刚石(NDs)。这些中心是通过在金刚石结构中用氮替代碳原子靠近晶格空位来创建的。当被光激发时,氮空位(NV)中心会发射出保持稳定自旋信息的光子,并且对磁场、电场和温度等外部影响敏感。这些自旋态的变化可以通过光学探测磁共振(ODMR)来检测,ODMR可以测量微波辐射下的荧光变化。具有NV中心的NDs具有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以设计成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使其成为生物传感的宝贵工具。然而,用于生物成像的NDs通常比大块金刚石具有更低的自旋质量,导致测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降低。

    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亮度足以用于生物成像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其自旋特性可与大块金刚石相媲美。该研究由冈山大学的研究教授Fujiwara领导,与住友电气公司和美国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完成。

    “这是具有极高质量自旋的量子级NDs的首次演示,标志着该研究领域期待已久的突破性进展。这些NDs具有量子生物传感和在其他高级应用中备受追捧的特性,“Fujiwara教授说。

    目前用于生物成像的纳米金刚石传感器(NDs)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浓度的自旋杂质会扰乱氮空位(NV)的自旋态;其次,是表面的自旋噪声,会对自旋态的稳定性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专注于生产杂质极少的高质量金刚石。他们培育出富含99.99%的12C碳原子的单晶金刚石,然后引入一定量的氮(30-60ppm)以创建约1ppm的NV中心。最后将金刚石粉碎成纳米金刚石并悬浮在水中。

    新培育出的纳米金刚石平均尺寸为277纳米,并含有0.6-1.3ppm的负电荷NV中心。它们呈现出强烈的荧光效果,光子计数率高达1500kHz,这使其非常适用于生物成像应用。与目前市场上的大型纳米金刚石相比,这些新培育出的ND呈现出更强的自旋特性。它们仅需要减少了10-20倍的微波功率即可获得3%的ODMR对比度,并减少了峰分裂,表现出明显更长的自旋弛豫时间(T1 = 0.68 ms,T2 = 3.2 μs),比Ib型ND长6到11倍。这些改进表明ND具有稳定的量子态,可以用低微波辐射准确的检测和测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微波诱导细胞毒性的风险。

    为了评估它们在生物传感方面的潜力,研究人员将ND引入HeLa细胞,并使用ODMR实验测量了其自旋特性。实验中的ND足够亮,可以被清晰地观测,并且尽管受到布朗运动(细胞内纳米金刚石的随机运动)的一些影响,仍然产生了狭窄、可靠的光谱。此外,ND 能够检测到微小的温度变化。在大约300K到308K的温度下,ND表现出不同的振荡频率,呈现出0.28K/√Hz的温度敏感性,明显优于裸露的Ib型ND。

    凭借这些先进的传感能力,该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多种应用潜力,从用于早期疾病检测的细胞生物传感到监测电池健康,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电子设备的热管理和性能。“这些进步有可能改变医疗保健、技术和环境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未来的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Fujiwara教授说。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2月16日发表在《ACS Nano》期刊中。(DOI: 10.1021/acsnano.4c03424)

相关报告
  • 《在聚合物中嵌入纳米金刚石可以推进量子计算和生物学研究》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1-24
    • 氮空位(NV)中心是金刚石晶体结构中的一种缺陷,其中氮原子取代了金刚石晶格中的碳原子,晶格中的相邻位置是空位。金刚石中的这种和其他荧光缺陷,即色心,由于其量子特性,如室温下的单光子发射和长相干时间,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们的许多应用包括量子信息编码和处理,以及生物研究中的细胞标记。 金刚石的微制造在技术上很困难,具有色心的纳米金刚石已经嵌入到定制设计的结构中,作为将这些量子发射器集成到光子器件中的一种方式。巴西圣保罗大学圣卡洛斯物理研究所(IFSC-USP)进行的一项研究建立了一种方法,如发表在《Nanomaterials》期刊中的一篇文章所述。 IFSC-USP教授、该文章的最后一位作者Cleber Mendon?a告诉Agência FAPESP:“我们展示了一种使用双光子聚合[2PP]将荧光纳米金刚石嵌入为此目的设计的微结构中的方法。”。“我们研究了光致抗蚀剂中纳米金刚石的理想浓度,以获得至少有一个荧光NV中心、结构和光学质量良好的结构。 Mendon?a和他的团队已经广泛使用2PP来制造三维微观结构。简单地说,2PP是一种直接激光写入技术,其中高强度激光束聚焦在尚未固化的光敏聚合物树脂上,以产生感兴趣的微观结构。 在这项研究中,将去离子水中的纳米金刚石溶液添加到构成光致抗蚀剂的单体混合物中,在完成所有必要的物理化学程序后,通过将样品置于由专用软件控制的强大钛蓝宝石激光器的脉冲下,以定义光束的精确坐标,从而进行微制造。 “荧光和拉曼光谱测量用于确认纳米钻石的存在和位置,而吸光度测量用于评估高浓度下的散射损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子学和量子技术应用中,通过2PP制造嵌入荧光纳米金刚石的微结构是可行的,”作者在文章中写道。 这项研究是第一作者Filipe Assis Couto博士研究的一部分,Mendon?a担任论文顾问。FAPESP通过五个项目(09/54035-4、13/07276-1、18/11283-7、19/27471-0和20/08715-2)为其提供了支持。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利用在异质基板上生长的金刚石晶体成功开发出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3-26
    • 由东京科学大学(Science Tokyo)工学院电气电子系的波多野睦子教授和岩崎孝之教授、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先进功率电子研究中心的牧野俊晴研究团队长和加藤宙光高级主任研究员,以及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精密功能材料研究所的野口仁首席研究员组成的文部科学省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团队,成功在异质(非金刚石)基板上异质外延生长出金刚石层,并制备出具有适用于量子传感器的晶体取向和相干时间的量子级(直径超过10毫米)的金刚石晶体基板。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种使用相同基板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并通过应用精密对准技术,证明了该传感器具有抗噪声能力强、精度高(10毫安)的电流测量能力,可满足电动汽车中电池监测系统的需求。 在所有金刚石晶体中,基于NV中心的金刚石晶体量子传感器是一种坚固耐用的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并可在包括宽温度范围在内的各种外部环境中工作,是一种多模态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磁场、电场、温度、压力等数据。作为一款高精度传感器,世界上对它的研发正在加速推进。然而,此前由于制造方法的限制,用于量子传感器研发的金刚石晶体基板只能实现几毫米的外延生长。 这项研究通过异质外延CVD生长方法,证明了增加金刚石晶体基板外延生长面积并将其应用于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制造的可能性。这种新方法有望加速量子传感器在生物识别测量等医疗应用和电动汽车电池监测系统等能源监测产品中的应用。 金刚石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研究小组一直在研究基于金刚石晶体的量子传感器应用,其中原本应为碳(C)的位置被氮(N)取代,且其相邻位置存在空位(V)的空位复合体(NV中心)。使用NV色心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特点之一是其稳健性,可在较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在宽动态范围内稳定运行,并且具有同时测量磁场、电场、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特性的多模态能力。 到目前为止,用于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制造的人造金刚石晶体基板一直采用高温高压法(HPHT法)或高温高压法在金刚石晶体上进行同质外延CVD生长的方法(CVD法)获得。然而,由于原始晶体尺寸的限制,使用这种方法只能获得几毫米尺寸的基板。从工业量产的角度来看,就像半导体器件使用的晶体基板一样,直径越大,同时形成的数量就越多,预计实际量产中晶体基板的面积会更大。 在追求大面积化的过程中,由于硅基板、碳化硅基板和蓝宝石基板等已经能够实现工业量产且尺寸超过英寸级别,因此在这些非金刚石异质基板上生长金刚石晶体层的异质外延生长技术的开发也一直进行着,并且已经发布了英寸级别的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异质外延生长尚未获得具有适用于量子传感器规格(111)的大面积晶体基板,并且相干时间也仅为最大几微秒的量级。因此,作为量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仅限于通过高温高压法或同质外延生长法生产的金刚石晶体基板。 实现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宽动态范围的,能够在常温大气中工作的,直径超过10毫米的大面积金刚石量子传感器,这不仅扩展了其应用可能性,还提高了工业量产率。 预计这将加速其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例如生物识别测量和能源设备应用。例如,目前仅在大型医院提供的高精度生物磁性测量将有望在普通诊所中实现,预计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效率将显著提高,且电池重量有望减少10%。 在文部科学省的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通过固体量子传感器的高级控制创造创新传感器系统”的项目中,进一步推进了其在医疗应用方面的目标,即无需大型屏蔽设备或冷冻机即可使用,以及在能源设备应用方面,使其能够安装在电动汽车等各类新能源设备上。 此外,通过QST/SIP合作方式创立的固态量子传感器联盟,将加速该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推广。 这项研究得到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通过固态量子传感器的高级控制创造创新传感器系统”(JPMXS0118067395)的支持。 该技术的详细信息已于2025年1月18日发表在《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期刊中。(DOI:10.1002/qute.2024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