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沉降和俯冲带作用导致海洋锋碳输出增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5-17
  • 海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从海洋真光层转移到海洋深处,这个过程的调控机理目前并不清楚,因此导致全球过程中碳通量的建模以及未来预测能力受阻。研究发现,海洋锋中颗粒物沉降通量(颗粒物沉降通常被认为是有机碳向下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其他条件下的两倍,此外,通过俯冲带向下转移的附加碳通量与沉降碳通量在相同数量级。因此,在地球生物化学模型中,必须要考虑这种增强的碳输出因素。

    中尺度海洋锋加强了碳垂直运输,解释了沿海上升流生态系统中新生碳颗粒和沉降碳颗粒的显著不平衡。在测量条件相同的区域,数据同化后建立模型,发现了未能通过沉积物捕获的碳,同时也发现大多数模型以及原位测量的不足。研究显示中尺度海洋锋可能固定了加州或者其他沿海上升流生态系统中四分之一的碳。

    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清楚的表明了中尺度海洋锋在目前沿海海洋生态系统中固定碳的重要作用,但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中,其作用远被低估,还有证据表明加州沿海生态系统碳固定增长的趋势与上升流的长期增加有关,继续加强陆海温差研究和其他区域的层级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尺度海洋锋的颗粒碳转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鲁景亮 编译)

相关报告
  • 《海洋酸化可能导致海洋扇贝业产值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8
    • 据统计,渔民每年在美国东岸海域获得捕捞扇贝的产值超过5亿美元。近期,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创建的新模型显示这种渔业未来可能存在风险。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上层海洋变得越来越酸,在最坏的情况下,未来30到80年内海扇贝数量将减少50%以上。强有力的渔业管理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可能会减缓甚至阻止这种趋势。 目前没有任何海洋酸化对大西洋海扇贝的特定影响的研究,而该模型能够让科学家们探索海洋酸化的影响及如何改变扇贝种群的未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汇集了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以及人类反应的模型,并结合社会经济决策、海洋化学、大气二氧化碳变化、经济发展和渔业管理,全面分析了环境变化在海洋扇贝业的不同方面的影响。海洋吸收大气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这会导致海洋pH值下降。这种酸度会腐蚀由蛤蜊、牡蛎和扇贝等贝类制成的碳酸钙壳,甚至阻止幼虫形成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将现有数据与模型中的主要因素(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海洋酸化影响、渔业管理政策和渔民燃料成本)进行结合。 研究指出,目前的海扇贝业非常健康,部分原因在于良好的管理。同时,研究利用该模型来探索良好的管理方法是否可以抵消海洋酸化的负面影响。 模型显示,由于气候政策导致的化石燃料排放减少可能对海洋扇贝业造成重大影响。在所有的预测情景中,尽管采用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甚至完全关闭了部分渔业,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仍然导致海洋酸化增加和海扇贝数量减少。研究强调了大气中碳排放量对海扇贝的潜在风险以及其他商业贝类捕捞的影响:未来100年,在最恶劣的海洋酸化影响下,海扇贝数量会下降50%,而若实施积极的气候政策,此数量将仅减少13%。 (冯若燕 编译)
  • 《PNAS:颗粒沉降促进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8-09
    •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并由原核生物主导着海洋生物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颗粒下沉是一种将物质输送到深海的普遍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过程是否能够将表层与深海中的原核生物群落多样性连接起来,又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尚未可知。2018年7月1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下沉颗粒促进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垂直连通性》(Sinking particles promote vertical connectivity in the ocean microbiome)对该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表层和深海原核生物群落之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元群落”(oceanic metacommunity ),其中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下沉颗粒的运输来实现。这种由下沉颗粒介导的垂直扩散是深海原核生物群落形成的动力来源。 在海洋光层中形成的有机颗粒的沉降是将表层碳输送到深海中的主要形式。下沉的颗粒物非常适宜海洋微生物定殖,暗示着下沉颗粒可能在沉降过程中将表层微生物群落转移到深海层中。研究人员通过对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测序来探索海洋微生物组的垂直连通性,一方面表征出与颗粒大小尺度相关的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另一方面检测微生物群落在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不同地区站点的从海平面到水下4000米的群落组成变化。研究发现,在深海中最丰富的原核生物也存在于海洋表层中,并且这种垂直的群落连通性似乎主要通过大型沉降颗粒来实现。因为在整个水体里的大沉降颗粒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最高的系统发育相似性,而不依附于沉降颗粒的微生物群落则在垂直水平分布上相对孤立。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表层水中发生的微生物定殖沉降颗粒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该研究发现全球海洋微生物组在整个水体中表现出强烈的垂直连通性。并阐明了这种连接是通过颗粒沉降将定殖其上的表层群落引入深海,突出了沉降颗粒作为微生物运输载体的驱动作用。但是沉降颗粒的组成和下沉率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深海群落?又或者,沉降后的微生物是否会回到表层海洋,是否可能存在将它们带回表层的分散机制?这些将是科学家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刘晓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