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基斯坦卡拉奇研究,临床和兽医实验室中疑似实验室获得的感染和生物安全措施的调查。》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0-15
  •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I)是一种职业病,定义为通过实验室或实验室相关活动获得的所有感染。 1898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描述了由白喉棒状杆菌通过吸管传播而产生的LAI。尽管作出了一切努力,但LAI仍在继续,尤其是在诸如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国一直在努力遏制许多传染病。正如已发表的文献所反映的那样,许多实验室严重缺乏生物安全文化,巴基斯坦没有有关LAI的数据。我们的目标是确定与卡拉奇市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措施相关的,具有多功能投资组合的各个实验室中的LAI发生率和比率。我们的描述性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位于卡拉奇的30个实验室中进行。数据收集自实验室,包括大学医院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在30个机构中,一半(n = 15)是临床/生物医学实验室,16.6%(n = 5)是大学医院实验室,26.6%(n = 8)是R&D实验室,而6.6%(n = 2)是动物。实验室。发现针刺是最常见的伤害,其次是动物咬伤/抓伤,粘膜割伤,人员跌落和烧伤。

相关报告
  • 《改进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措施和/或应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相关风险的策略。》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0-15
    • 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I)及其与健康相关的生物风险,为解决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生物遏制问题提供了证据基础。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或转基因生物等多种病原体具有深远的生物学和生态风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威胁生命的疾病的出现和/或再出现是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属于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议程之内,以规避LAI。尽管暴露后确切的感染风险仍不确定,但LAI的检查显示布鲁氏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立克次氏菌和脑膜炎奈瑟氏菌是主要原因。同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双态性真菌是病毒和真菌相关LAI数量最多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型临床实验室以及以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和病毒学为导向的实验室,尤其需要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和/或生物安全措施,以确保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危险材料或生物的间接接触/接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于根据国际公认的策略来处理生物有害材料具有足够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应在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组织研讨会,以使他们了解LAI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和人类易感性。这样,通过正确执行国家和国际认证的协议,包括适当的微生物操作,隔离装置/设备,令人满意的设施或资源,防护措施,可以消除或最小化和控制由生物危害材料引起的若干与健康相关的威胁。障碍,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本工作通过适当的例子强调了这一严重的LAI问题和相关风险。还讨论了解决一系列致病因素的潜在预防策略。在这方面,研究人员和科学界可能会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受益,以预测未来的问题。
  • 《你的实验室安全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09
    •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布通报称,11月28日到29日,该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后续检测中又发现65人呈现血清学阳性。 据了解,截至12月7日中午12点,已经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检测,呈血清学阳性的人数上升至96人。多数人员处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 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重要科研单位,也是国内少数拥有P3实验室、P3级大型和中型动物实验室的科研机构之一。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责任在谁尚不清楚,但也从侧面提示我们实验室安全不容忽视。 事件疑云重重 兰州兽医研究所在读研究生郭立(化名)是此次接受检测的学生之一。自11月29日听闻有人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他和同学们陆续以个人名义前往医院检查。郭立很幸运地拿到了“阴性”的检测结果,但他的不少同学却不幸“中招”。 目前,郭立所在的课题组已经暂停科研工作。从12月2日起,研究所陆续封停了一批实验室。此前网络上流传此次感染事件可能源于一批转基因小鼠,但这一说法目前并未得到确认。 令郭立和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布鲁氏菌病并不是人际传染病,传染源一般都是动物尸体、毛发、血液等。这么多学生“不约而同”感染了布鲁氏杆菌,是否意味着受污染的动物并非个例呢? 兰州兽医研究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大多来源于本所的实验动物中心。该中心同时也是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院和药厂等单位的实验动物供应方。 实验室安全从源头抓起 早在2010年底,东北农业大学就暴发过一起布鲁氏菌病感染事件。当时,有教师违规购入了未经检疫的4只山羊做实验动物,且未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指导学生并进行有效防护。这一系列违规操作最终导致学校27名学生及1名教师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病。 “动物实验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他介绍,一方面,不管是无特定病源体动物屏障系统还是普通动物房,购买实验动物和饲料等都应进行严格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 另一方面,实验动物的提供单位必须保证动物质量合格。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分为4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即便是最低级别,也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课题组购入特定级别的实验动物后,一般不会再次检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是否合乎标准。”王德华说,“这次事件是一个提醒,建议科研人员根据物种特性,对购买的实验动物增加检疫环节。” 防范与补救并举 多位受访者表示,动物实验过程中每一位具体执行者的行为规范,才是实验室安全的最终落脚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宏轩强调,对那些工作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科研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科普知识的培训,并酌情进行免疫接种。开展科研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规范操作,“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北京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要求参与动物实验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事先接受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北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开展工作。”王德华说,“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除了防患于未然,事故出现后的应急处理也至关重要。 何宏轩强调,一旦发生类似感染事件,首先应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应急处理预案采取措施;其次感染人群要及时就诊,并进行规范的科学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以布鲁氏菌病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周,“考虑到潜伏期的存在,隐性感染者及时就医意义重大”。 另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临床医生表示,诊断治疗和防控传播的紧迫性,要求有关机构必须对实验室安全问题迅速响应、积极应对。特别是当这种致病微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应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通过相关部门介入启动疫情控制程序。 12月8日,记者登录兰州兽医研究所网站,发现中国农科院和该所正在采取相关措施。该所12月6日的通报称,“有新情况我所将及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