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加氢催化剂机器人卸剂先导性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2
  • 7月5日,普光气田加氢催化剂机器人卸剂先导性试验成功,该试验创新采用“机器人+机械臂”卸剂新技术,利用卧式反应器专用卸剂机器人,科学设计机械臂活动半径,大幅提高催化剂卸剂效率,有效降低卸剂无氧作业风险。

    在普光气田,全面提升检维修能力水平,安全是前提,质量是根本。为不断提升检修风险管控能力和组织效率水平,创新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手段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普光分公司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尝试、推广上极为重视。

    “加氢反应器属于高温低压设备,催化剂为硫化态,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比表面积下降等现象,影响克劳斯尾气加氢反应和水解反应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检修期间对催化剂上床层进行撇头作业。装置停工后反应器内为无氧环境,催化剂撇头还在无氧有毒环境中进行。”该厂副厂长周健说,以往卸剂工人需要携带便携式气瓶和双路供气系统的长管空气呼吸器进入容器内进行作业,作业空间狭小,卸剂期间灰尘较大,视线不好,从而导致卸剂效率低,人工卸剂也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为降低无氧作业风险,2022年,该厂积极了解当前国内卸剂设备使用情况,结合联合装置生产实际情况以及卸剂作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分析研判采用抽吸式卸剂机器人较为合理。今年上半年,该厂首次在第六联合装置检修中开展履带式卸剂机器人先导性试验,首次解决卸剂设备在容器内行进困难问题,改履带式为机械臂式,同时在机械臂前段增设摄像头,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机械臂式卸剂机器人。

    今年,按照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厂第三联合装置检修总体部署,本次检修期间,要对第三联合一系列加氢反应器中加氢催化剂进行全部更换。7月5日,在该厂第三联合装置尾气处理单元中,相关技术人员将机械臂式卸剂机器人在反应器人孔安装并调试完成后,机械臂缓缓展开至反应器内作业面进行作业,不仅成功规避了人工在罐内卸剂的施工风险,还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卸剂效率。

    据悉,下一步,普光分公司将做好“机器人+机械臂” 催化剂卸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推进容器清淤机械化作业,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高效运行。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75453.shtml
相关报告
  • 《用于热解液催化加氢处理的单 - ,二 - 和三 - 金属Ni-基催化剂》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6-23
    • 催化加氢处理是将热解液转化为具有改进性能的中间体的有希望的技术。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在间歇式高压釜(初始氢气压力为140巴,350℃,4小时)中使用双金属和三金属镍基催化剂的热解液催化加氢处理的催化剂筛选研究。催化剂的特征在于,在SiO 2,SiO 2 -ZrO 2或SiO 2 -Al 2 O 3基质中,通过Cu,Pd,Mo和/或其组合促进的高镍金属负载(41至57重量%)。将加氢处理结果与基准Ru / C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金属Ni催化剂是最不活跃的,特别是当考虑活性和产物性质时,使用Mo作为助催化剂是有利的。对于Mo促销,具有改进性能的产品油即可。获得最高的H / C摩尔比和最低的焦化趋势。使用Mo作为助催化剂时的缺点是甲烷产率相对较高,这与Ru / C接近。 1H,13C-NMR,异核单量子相干(HSQC)和产物油的二维气相色谱(GC×GC)显示,热解液的糖分的代表性组分类别如羰基化合物(醛和酮和碳水化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被转换。尽管观察到某些程度的加氢裂化,热解木质素部分反应性较差。
  • 《新型催化剂实现炔烃加氢制烯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郭建平团队与厦门大学副教授吴安安团队合作,在催化炔烃选择加氢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利用金属配位氢化物,发展出一类新型碱土金属钯基三元氢化物催化剂,并应用于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实现高选择性催化炔烃加氢制烯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炔烃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物,炔烃选择性氢化制烯烃是石油化工以及精细化工中的重要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催化剂主要是金属合金、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等。合作团队提出一种不同的催化剂设计策略,利用碱(土)金属稳定金属氢化物制备出三元配位氢化物催化剂,用于炔烃选择加氢反应,通过催化剂中的阴离子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协同作用调控炔烃、烯烃及反应中间体的吸附与加氢能垒,实现炔烃高选择性氢化制烯烃。 郭建平表示,新型催化剂在活性中心组成、结构、反应动力学性质、催化作用机制等方面显著不同于常规多相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该研究丰富了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体系,并基于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为寻找更加高效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