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加氢催化剂机器人卸剂先导性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12
  • 7月5日,普光气田加氢催化剂机器人卸剂先导性试验成功,该试验创新采用“机器人+机械臂”卸剂新技术,利用卧式反应器专用卸剂机器人,科学设计机械臂活动半径,大幅提高催化剂卸剂效率,有效降低卸剂无氧作业风险。

    在普光气田,全面提升检维修能力水平,安全是前提,质量是根本。为不断提升检修风险管控能力和组织效率水平,创新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手段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普光分公司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尝试、推广上极为重视。

    “加氢反应器属于高温低压设备,催化剂为硫化态,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比表面积下降等现象,影响克劳斯尾气加氢反应和水解反应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检修期间对催化剂上床层进行撇头作业。装置停工后反应器内为无氧环境,催化剂撇头还在无氧有毒环境中进行。”该厂副厂长周健说,以往卸剂工人需要携带便携式气瓶和双路供气系统的长管空气呼吸器进入容器内进行作业,作业空间狭小,卸剂期间灰尘较大,视线不好,从而导致卸剂效率低,人工卸剂也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为降低无氧作业风险,2022年,该厂积极了解当前国内卸剂设备使用情况,结合联合装置生产实际情况以及卸剂作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分析研判采用抽吸式卸剂机器人较为合理。今年上半年,该厂首次在第六联合装置检修中开展履带式卸剂机器人先导性试验,首次解决卸剂设备在容器内行进困难问题,改履带式为机械臂式,同时在机械臂前段增设摄像头,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机械臂式卸剂机器人。

    今年,按照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厂第三联合装置检修总体部署,本次检修期间,要对第三联合一系列加氢反应器中加氢催化剂进行全部更换。7月5日,在该厂第三联合装置尾气处理单元中,相关技术人员将机械臂式卸剂机器人在反应器人孔安装并调试完成后,机械臂缓缓展开至反应器内作业面进行作业,不仅成功规避了人工在罐内卸剂的施工风险,还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卸剂效率。

    据悉,下一步,普光分公司将做好“机器人+机械臂” 催化剂卸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推进容器清淤机械化作业,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确保装置长周期安全高效运行。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75453.shtml
相关报告
  • 《硅质多孔载体对选择性直接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形态学影响。》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4-23
    • 合成了一种以形态上不同的硅质多孔载体(SBA-15、MCF、kit6 -6)为载体的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甲醇的直接CO2加氢。研究了多孔载体对铜晶的形成和生长的形态学影响,并对多孔催化剂的分子孔扩散进行了研究。在合成的催化剂中,kit6支持的催化剂(CZM/KIT-6)具有最优越的性能。kit6 -6的形貌阻止了中孔堵塞,有利于小铜晶的形成。由于多孔载体的孔隙封闭效应和铜晶间较大的晶间间距,CZM/ kit6 -6在反应过程中对铜的结晶生长和铜表面积的损失具有较大的抗性。在CZM/ kit6 -6中CO2分子的高效扩散率(催化剂孔隙几何相关系数)可以表明,有效的反应物分子转移到活性位点和反应产物的去除。海内外的优越特点/ KIT-6导致了高二氧化碳转换(8.2%)和甲醇产率(105.3摩尔/ kgcat.h)反应温度较低(180°C)。甲醇选择性达到≥99%的实验。 ——文章发布于2018年4月21日
  • 《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制正丙醇工业装置成功投产上海光源为明确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提供有力证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8
    • 近日,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丁云杰、严丽团队自主研发的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生产正丙醇技术的工业化装置,在宁波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全流程一次开车成功,产品丙醛和正丙醇的质量均达到国际优级品标准。该技术的核心催化剂采用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多相单原子催化剂,解决了80多年来均相催化多相化一直没有解决的配体和活性金属组分的流失等难题。丁云杰、严丽研究团队与上海光源姜政研究员团队长期合作,从2012年起一直致力于研究氢甲酰化均相催化多相化技术,就Rh单原子催化体系开展了系列研究【1-4】,利用上海光源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多套原位装置,开展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SRXS(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Spectroscopy)研究,结合小波变换方法(WT)辅助SRXS解析,精确探测催化活性中心的局域原子、电子结构,阐明催化机理,明确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解决了复杂体系中的配体结构表征的问题,为明确配体对活性中心电子态的调控提供了有力依据。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将烯烃、氢气和一氧化碳转化为醛类化合物的反应,具有100%原子经济性,在优化利用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生产正丙醇技术的工业化装置中的多相氢甲酰化催化剂,在上海光源的BL14W1线站进行了EXAFS表征。EXAFS谱图中发现有Rh-P键和Rh-C键存在,并没有发现Rh-Rh键,这表明整个催化剂上,Rh物种均匀的单分散在载体上,催化剂上的Rh物种同P原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形成Rh-P配合物,并且反应后的催化剂上也只发现有Rh-P键和Rh-C键,并不存在Rh-Rh键,说明催化剂没有发生金属聚集、具有高稳定性,这一结果为其投运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图为Rh在不同样品中的径向结构。1.Rh(CO)2标样 2.HRh(CO)(PPh3)3标样 3.反应前的催化剂样品 4.反应400小时后的催化剂样品 (* 黑色底图摘自双方合作文章参考文献2,原文中给出了详细拟合参数,此处为了直观,用红色虚线标示出Rh-C键、Rh-P键对应的峰和Rh-Rh键应该出现的位置) 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概念是由我国科学家于2011年率先提出(Nature Chemistry,2011,3,637-641),利用上海光源XAFS光束线站实验数据证实单原子分散状态。这套单原子催化剂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工业装置的成功运行,不仅为单原子催化剂广泛工业应用提供了范例,也进一步丰富了单原子催化理论。单原子催化理论从提出到实现产业化上海光源都提供了坚实的表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