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解液催化加氢处理的单 - ,二 - 和三 - 金属Ni-基催化剂》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06-23
  • 催化加氢处理是将热解液转化为具有改进性能的中间体的有希望的技术。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在间歇式高压釜(初始氢气压力为140巴,350℃,4小时)中使用双金属和三金属镍基催化剂的热解液催化加氢处理的催化剂筛选研究。催化剂的特征在于,在SiO 2,SiO 2 -ZrO 2或SiO 2 -Al 2 O 3基质中,通过Cu,Pd,Mo和/或其组合促进的高镍金属负载(41至57重量%)。将加氢处理结果与基准Ru / C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金属Ni催化剂是最不活跃的,特别是当考虑活性和产物性质时,使用Mo作为助催化剂是有利的。对于Mo促销,具有改进性能的产品油即可。获得最高的H / C摩尔比和最低的焦化趋势。使用Mo作为助催化剂时的缺点是甲烷产率相对较高,这与Ru / C接近。 1H,13C-NMR,异核单量子相干(HSQC)和产物油的二维气相色谱(GC×GC)显示,热解液的糖分的代表性组分类别如羰基化合物(醛和酮和碳水化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被转换。尽管观察到某些程度的加氢裂化,热解木质素部分反应性较差。

相关报告
  • 《Science:三元NiMo-Bi液体合金催化剂,用于高效从甲烷热解中产生氢气》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氢气(H2)被视为全球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其2020年产量达数百万吨,主要源于化石燃料如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然而,其中大部分H2产生(90%)来自化石燃料转化,导致巨大的CO2排放(约9亿吨)。水电解是一种绿色H2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无CO2排放的氢气。然而,由于高成本(每千克H2约5至6美元)和高能耗(每摩尔H2 286千焦耳),水电解目前仅贡献了2%的H2产量。甲烷(CH4)热解是另一种无CO2排放的H2生产方法,不仅产生氢气,还能生成有价值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富勒烯。 尽管甲烷热解反应仅需37.5千焦耳能量生成一个摩尔氢气,但仍需要高反应温度(>1000°C)以激活CH4,导致高能耗、昂贵设备和不可避免的热损失。适中的反应温度有助于减少副产物生成(如乙烷、乙烯、乙炔、芳香烃),减少H2分离和纯化操作。因此,开发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最佳催化剂至关重要,这些催化剂能在适中操作温度下展现出出色的抗污染和降解能力。 【成果掠影】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Jeng-Lung Chen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Gabor A. Somorja和Ji Su等人通过向Ni-Bi液体合金中引入Mo,创造出一种新型三元NiMo-Bi液体合金催化剂,实现了在较低活化能下,在450至800℃范围内高效进行甲烷热解反应,并表现出出色的氢气选择性和稳定性。相关成果2023年8月24日以“Ternary NiMo-Bi liquid alloy 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e pyrolysis”问题发表在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本研究通过Mo改性的Ni-Bi液体合金,创造出具有低活化能、高效甲烷热解能力和优异稳定性的三元NiMo-Bi液体合金催化剂。 【成果启示】 总言之,本研究开发了一种NiMo-Bi液体合金催化剂,能够在温和温度下同时实现甲烷热解的高效率、选择性和耐久性。值得注意的是,NiMo-Bi液体合金催化剂在其他天然气成分(如乙烷和丙烷)的热解中也表现出很高的活性。这表明这种液体金属合金催化剂也可以在从生物质和塑料等其他来源生产氢气方面得到进一步应用。此外,还在开发更高效的可溶性多元素液体合金催化剂,其组成不同,可能突破当前的反应限制,改变催化领域的未来。 原文详情:Chen, L., Song, Z., Zhang, S., Chang, C.-K., Chuang, Y.-C., Peng, X., et al. (2023). Ternary NiMo-Bi liquid alloy 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methane pyrolysis. Science 381(6660), 857-861. doi: 10.1126/science.adh8872.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近日,我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中心的王爱琴研究员、张涛院士团队在长期从事单原子催化剂和生物质转化研究基础上,首次将高金属载量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选为热点文章(Hot paper)。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碳资源,将其转化为多元醇、芳烃、烷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Ni基催化剂在生物质的加氢、加氢裂解和加氢脱氧等反应中已被证明具有高催化活性。然而,在生物质转化的反应介质中(强酸、高温、水热),大部分Ni基催化剂并不能够稳定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低价态Ni0/Niδ+催化活性物种在酸溶液中发生溶解、流失以及聚集长大等过程,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失活。该缺点也成为了限制Ni基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转化反应中巨大的障碍。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新型耐酸稳定的Ni基催化剂并用于生物质加氢领域。   近来,M-N-C单原子 (M通常指Fe/Co/Ni等过渡金属) 在ORR、HER、CO2电还原等电化学反应以及有机合成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得益于过渡金属M与杂原子N之间的强配位作用,M-N-C单原子催化剂有望抵抗住酸流失和热聚集。此前,该研究团队已经合成出单原子分散的Co-N-C催化剂和Fe-N-C催化剂(J. Am. Chem. Soc., Chem. Sci.),经过酸刻蚀处理后的Co/Fe单原子在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近日,该团队又发展了金属载量高达7.5wt%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并应用于纤维素转化制备多元醇 (乙二醇和羟基丙酮)反应。对比活性炭负载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 (Ni/AC),Ni-N-C单原子催化剂在245°C、6MPa的H2氛围、强酸和高温水热的苛刻条件下,表现出很好的耐久性,催化剂可循环7次以上且未见明显的活性降低和单原子聚集长大。通过深入表征,成功解析出Ni-N-C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Ni-N4)┅N构型,并通过与清华大学的李隽教授合作,借助理论计算与对照实验,揭示了H2分子是通过在Ni2+(路易斯酸位)和近邻未配位的吡啶态N原子 (路易斯碱位) 组成的FLPs(受阻路易斯酸碱对)位点上以异裂方式解离活化的。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