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包装行业痛点,陶氏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0
  • 绿色环保、减量化、可持续正成为包装材料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关内容也对此作出明确指示。

    《条例》第一章第九条指出,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

    如何加快推进绿色包装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包装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包装材料企业一致瞄准的方向。

    作为全球包装行业最大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陶氏化学公司旗下的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一直致力于满足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不断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人们过上更舒适健康的生活。

    在刚刚结束的2018中国国际橡塑展(Chinaplas 2018)上,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亚太区商务副总裁李明壮(Bambang Candra)、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华南区销售总监张文山、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华北区销售总监魏东、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基础设施、消费品及交通运输亚太区销售总监姜镐星(Ho-Sung Kang)、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电线电缆亚太区销售总监苏哲宏、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亚太区可持续发展与咨询负责人张寒博士等亚太区高层接受了新材料在线®等媒体的访问,详细解答了陶氏包装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亚太区高层领导合影

    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

    陶氏杜邦对等合并完成后宣布,未来会按计划分拆为三家独立的公司,分别是:材料科学公司、农业公司和特种产品公司。其中,未来的陶氏将是高端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服务三个垂直高增长市场,包括:包装、基础设施和消费者护理。

    尽管在合并后,陶氏某些产品的名称会发生变化,但对于包装产品而言,合并后的公司在销售时将沿用现有的、广为人知的品牌名称。“合并后新的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涉及包装、健康与卫材、胶粘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及消费品等领域,未来还叫陶氏。”李明壮表示。

    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亚太区商务副总裁李明壮

    与品牌名称一样不变的,还有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始终恪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陶氏长期致力于应用科学技术打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2015年4月公布了宏大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期通过陶氏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地球和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谈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李明壮介绍道:“陶氏去追求或者说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流程上来看,会最大化包装对于食品保护的价值,从而降低对于食品的浪费;另外,陶氏也一直致力于推出不同的项目来提高产品的回收率和回收的便捷性,以及提升回收之后的再利用价值。”

    这从陶氏此次展出的诸多可持续解决方案也可看出。

    采用陶氏双向拉伸聚乙烯(TF-BOPE)材料制成的薄膜首次亮相这次展会,具备两倍于普通聚乙烯(PE)薄膜的抗冲击强度,近乎三倍的抗刺穿强度,解决了多层包装回收的复杂性。作为传统PE薄膜的革命性替代产品,它能够为加工商和品牌商提供一种替代双向拉伸尼龙 (BOPA)薄膜等昂贵基材的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陶氏双向拉伸聚乙烯(TF-BOPE)材料

    “TF-BOPE薄膜对于传统的聚乙烯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减薄空间,在减少用量的同时,还能够保持非常好的功能性,这是陶氏对于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的贡献。”李明壮自豪地说。

    此外,在增加软包装的可循环性方面,陶氏也不断地有突破性进展。据了解,目前的软包装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不同材质的多层复合薄膜,因为每一层薄膜都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们在回收过程中不相容,需要复杂的过程分解。张寒博士告诉新材料在线®等媒体,陶氏创新技术,比如TF-BOPE解决方案可以帮软包装实现全聚乙烯(ALL PE)的包装结构,从而更有利于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全聚乙烯结构的软包装在使用完之后可实现100%回收,是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INNATE™精密包装树脂是陶氏这次展出的一个明星产品。据介绍,由INNATE™精密包装树脂制成的薄膜具有卓越的强度、韧性和加工性能,能减少自立袋、集装箱液袋和重包装袋因跌落、泄漏和一般磨损造成的食品或产品浪费。

    李明壮表示:“陶氏鼓励负责任地生产、处理和回收塑料,我们与薄膜生产商和包装制造商紧密合作,利用我们的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满足日益严苛的法规要求,达到环保目标。”

    瞄准行业痛点做“减法”

    对于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而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其创新发展的“新常态”,支撑其不断创新的则是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捕捉。

    亚太区一直是陶氏十分倚重的市场。据李明壮透露,陶氏特别看重亚太地区市场,以包装为例,超过50%的包装市场来自于亚太地区。

    其中,作为亚太区包装市场的重要增长区域之一,中国的包装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电商和快递市场迅速扩张,也推动了中国包装市场的高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业务量的规模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快递业务超过400亿件。

    不过,随着国内快递业迅速扩张,过度包装、包装的循环利用率低下、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等行业问题也不断凸显,减量化势在必行。陶氏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瞄准这些行业痛点,推出了一系列减量化包装解决方案。

    “我们所提供的包装材料,都是极具差异化的高性能产品,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表现在能够提供非常好的轻量化和减重效果。”据李明壮介绍,采用陶氏专利技术的增强型聚乙烯发泡(EPE)材料,抗压强度提高20%左右,抗撕裂强度提高几乎一倍以上,产品有了这个超强防护,无惧路途颠簸。它不但在减重方面表现良好,可以通过减少包装用料带来仓储空间和运输成本的节省;而且它还能非常妥善地保护消费者通过电商渠道购买的产品。“有了增强型EPE发泡解决方案的超强防护,网购新鲜鸡蛋也变得很容易。” 李明壮说。

    除此之外,陶氏还非常重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陶氏亚太区和牛顿实验室(Newton Lab)合作推出“保护至上计划(ProtectionPlus)”,旨在通过优化托盘包装,帮助价值链合作伙伴提升托盘包装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提高本地区的运输安全。传统物流运输常用普通PE膜来包裹大件商品,往往需要里三层外三层,使用大量包材来进行捆绑,造成很大的浪费。采用陶氏INNATE™精密包装树脂制成的薄膜,与传统材料相比能够减少2-3倍的用量,但其强度、韧性、防穿刺性却可以增加2-3倍,保护性能非常出色。

    在包装方面,陶氏总能精准击中行业痛点,不断提供更多新颖优质的产品和应用来满足并超越客户的期望。

    当问及原因时,李明壮告诉新材料在线®,陶氏不是只看单一的某一个客户的需求,而是会纵观整个价值链,了解到客户以及他们的客户的需求,确保最终的商业化产品是客户真真切切需要的,陶氏包装大师(Pack Studio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介绍,包装大师这一平台旨在通过结合陶氏的专业研发能力及全球专家网络,为不同区域地区的客户提供独特而又有利的协同创新机会,更快更有效地将全新的包装应用实现市场化。

    “目前,我们在全球一共有8个包装大师平台,其中有3个位于亚太地区,最新的一个是刚刚2月份在印度孟买设立的。”李明壮表示,陶氏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把整个价值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聚集在一起,进行协同创新,解决行业难题,加速包装解决方案的开发创新。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91694
相关报告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陕鼓方案”崭露头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8
    • 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绿色循环节能环保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美丽如画的陕鼓临潼工业园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日前透露,该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54年能源基因优势,以智慧绿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创造智慧绿色能源。 据了解,陕鼓不仅是一家两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也是一家拥有“国际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等数百项荣誉,以及节能环保高端技术装备和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多年来,陕鼓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进行能量回收及输出的装机总功率为22.9GW,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49亿吨,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与城市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守“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 广西北海是有着亚热带滨海风情的宜居城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唯一的沿海区域。近年来,北海铁山港(临港)工业区的“工业港城”展现出绿色发展的新活力,宽阔的进港大道径直奔向大海,塔罐林立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园内,一个个新型能源材料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其中,全球首创的硝酸加压浸出工艺有效解决了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高端不锈钢行业的新型材料瓶颈问题。 据了解,全球首创的硝酸加压产业化冶炼工艺正是陕鼓针对有色冶炼创新的核心技术路线。2021年2月28日,陕鼓与北海顺应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褐铁型红土镍矿硝酸加压浸出新技术绿色示范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 “应用这一创新技术,颠覆了传统工艺资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新材料行业绿色、环保、低碳、高效。陕鼓营销专家刘斌介绍。该项目预计产能为3万金吨镍、3000金吨钴,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产能计划为1万金吨镍,3000金吨钴,将助力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高端不锈钢行业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新能源材料企业与城市和谐共生。 陕鼓丽水合成革产业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工程 广西北海并不是陕鼓发力绿色循环低碳的唯一项目。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的丽水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丽水经济开发区是全国第二大合成革产业基地。 据了解,合成革产业是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也是丽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合成革生产离不开有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传统的DMF生产回收工艺能耗高、污染大、回收率低,且具有毒性,DMF废水的综合治理成为区域内企业生存发展的痛点和顽疾,严重影响合成革产业绿色发展。丽水并没有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锚定的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 “为守护一方绿水青山,陕鼓为丽水开发区量身定制了‘合成革分布式能源互联岛方案’,并投资建成‘全球首个合成革含DMF废水集中回收与处置项目’,实现了丽水合成革园区DMF废水‘集中回收、多能互补、三废零排’。”陕鼓综合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浙江陕鼓能源总经理张建峰告诉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包括一期建设和二期改造项目。项目正式投运以来,运行稳定,处理能力、排放指标、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性均达到设计要求,COD、总氮、氨氮分别降至200mg/L、35mg/L、10mg/L以内。同时,二期改造项目DMF回收率较前又提高了2%,纯度又提高了1%,综合能耗下降了52.54%,区域合成革亩均GDP增加了近10倍,具有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志伟认为,陕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用户提供带有情感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有效改善了合成革产业废水处理回收和环保治理问题,促进了合成革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丽水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引领着中国合成革产业“低碳、绿色、高产、高效、高质量”发展。 打造工业园区绿生态 在秦岭支脉的秀美骊山脚下,陕鼓工业园区就像一个装备制造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森林公园,奔涌着绿色循环低碳的勃勃生机。 工业废气、废水、废热都是头号环境杀手,陕鼓将装备制造的生产厂区变成森林公园,离不开公司数年潜心打造的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神器“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智慧绿色方案。 陕鼓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外景 在陕鼓投资建设的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外,一个标有“为人类文明创造智慧绿色能源”的大烟囱格外醒目。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有着时代印记的标志物,这里的数字化能源管控平台的“陕鼓综合能源九连供”系统早就取代了燃煤锅炉,将能源梯级利用,“吃干榨净”,进而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引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陕鼓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进一步降低了区域内的水污染,削减了区域内雨水峰值流量,同时涵养水资源,促进了区域内水循环,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化利用。目前,陕鼓能源互联岛中水利用率100%;每年可节约自来水8.85万m³,新水节水率52.75%。同时,公司布局的9处雨水过滤净化和收集回用系统,可以给园区用来冲厕、洗车、绿化,资源在这里得到最大化利用。据了解,这是陕鼓在智慧绿色转型实践中,打造全球透平行业万元产值耗能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的创新利器。 近年来,陕鼓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主题,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构建了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设备、工程、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金融等七大增值服务,为客户找产品。特别是陕鼓瞄定工业领域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能效提升需求,在创新“能源互联岛”技术和智慧绿色的系统解决方案基础上,用“5+3”的能效指标分析法和陕鼓“1+7”的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工业领域客户实现系统综合能效指标的优化提升,实现了低碳节能减排。 秀美的陕鼓 陕鼓总包的金鼎钢铁水处理中心项目,为用户提供全厂废水零排放循环利用的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及系统服务,实现了生产污水“零”排放; 陕鼓在中国第一个汽车行业能源互联岛项目中,以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规划建设了燃气锅炉站、污水处理站、智慧空压站、地源热泵站、各级配电室、厂房动力管道等能源供应一体化系统,使园区达到了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良好效果,也将使园区内单车能耗降低5%; 在榆神工业园,陕鼓为用户量身打造的“光热+空气源热泵+储能+微风发电+智能管控”的多能融合和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将区域内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微风发电等能源科学规划,助力打造榆林国家级能源示范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共建工业园区的绿色生态…… 共建区域好生态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作为时代企业,陕鼓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发展始终,深入贯彻落实“陕鼓人与环境和谐公约”,深度融入企业发展规划、经营决策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公司通过清洁生产、治污减霾、绿色管控等一系列举措,用实际行动尊重环境、保护环境、回馈环境。全体陕鼓人积极主动参与,做推动绿色生态发展践行者、做实践陕鼓绿色增长推动者、做打造和谐生态家园守护者。 “陕鼓投资建设的生态园和景观湖惠及了周边,让咱当地群众和居民有了休闲、观赏的好去处,提升了我们居住在这里的幸福感。”陕鼓临潼工业园区周边村民表示。其实,这里也是陕鼓能源互联岛和污水厂处理的中水集中处理再利用的又一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不仅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也改变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每年节约水资源费约15万元。据悉,该项工程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环保工程”。 晨光映照的陕鼓生态园景观湖 映日荷花,白鹤驻足。在陕鼓生态园和景观湖周围,陕鼓投资种植的乔木有2600余棵,灌木23.2万株,植草4.5万平方米,并安置了健身休闲器材和儿童游乐器材,给人以清新,回归自然的美好感觉,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陕鼓持续加大投资加装改造生产加工环节中的热处理、锻压、打磨等除烟除尘设备和消除噪音装置,效果显著。倡导陕鼓人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养成珍惜利用资源,勤俭节约良好习惯。 在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新征程中,陕鼓将持续深化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用陕鼓人实实在在的绿色发展实践成效和持续创新的“陕鼓方案”,打造行业和区域绿色循环节能环保好生态,携手共建美丽和谐生态家园。(秦选红)
  • 《深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23
    • 10月2日晚,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综艺晚会《追梦》在央视播出。晚会上,800架无人机配合钢琴曲飞离地面,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空变换出展翅翱翔的“大鹏”“月圆中的芭蕾舞”等立体3D造型,这一由深圳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大规模无人机编队秀,与舞台背后深圳中心区43栋高楼的灯光秀相互配合,将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深圳城市面貌、改革开放的无限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圳之夜”通过电视转播震撼全球。 40年波澜壮阔,40年砥砺前行,深圳践行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前沿注脚。2017年,深圳GDP达2.2万亿元。其中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13%,接近全球最高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23万家;PCT国际专利逾2.04万件,占全国43.1%。 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教资源匮乏、科技人才稀缺的几乎零基础起步,到上一阶段的跟随式、产业创新发力,再到现在引领式、源头创新突破,如今的深圳正以充分的信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从跟随到引领:培育影响世界的产业集群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摩天高楼林立。总部在粤港澳大湾区2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深圳培育了6家;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深圳就拥有1万家。 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路向前,超过100公里长的连线上,分布着腾讯、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大疆、优必选等全球知名企业亦在此茁壮成长。 深圳从科技基础薄弱起步,到如今孕育出3万家创新产业集群,孵化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前来投资,“创新绿洲”的形成靠的是什么? 回望40年创新巨变,有一条路径清晰可见——把握前沿创新趋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应用技术创新向核心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引领颠覆式创新跃升,不断向全球创新高地迈进。 创新是引领意识,下好创新先手棋,夺取创新主动权。 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华为总部坐落于此。最近一期IDC报告显示,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近5年,华为出货量增长50多倍。面对上半年复杂的国际环境,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 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看来,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技术突破,没有大量技术积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 创新是危机意识,在自我进化、自我颠覆中把握未来。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极目远眺,海天相接。福布斯最新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百强排行显示,腾讯以18名位列中国企业第一。如今这个即将步入20岁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酝酿第三次公司架构调整。 “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由技术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以技术驱动为主要方向,腾讯战略升级的背后,是深圳3万家创新企业集群,正在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新一轮产业升级趋势进行前瞻思考和主动进化。 创新是全球视野,做世界技术与产品支撑者。 在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世界上各大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比亚迪都成功突围,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销售量达到71328辆,为全球提供绿色低碳出行方案。 在英国,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正在推进中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的落地。中广核新闻宣传处处长黄超告诉记者,这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窗口,从“借船”和“拼船”,到真正实现自主核电技术“造船出海”。 创新是坚定信心,在独创独有上下狠功夫。 在深圳南山,奥比中光从初创企业发展成为3D传感器领域的知名企业,是全球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第4家量产消费3D传感器的公司。 无数创新型企业成为深圳最具活力的细胞。深圳民企驱动了94%的研发开支,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8024件增至2017年的20457件,年均增幅超过20%,约占全国总量的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9.7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 “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去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 从产业到源头:站在新一轮科技突破起点上 回望40年,在数次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迈向创新新阶段的深圳,力补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短板。 深圳大鹏半岛的国家基因库,超过1000万份包含细胞、血液、组织等多种生物资源样本存储在此。在基因测序区,上百台基因测序仪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库向各科研机构提供生物信息检索、比较、分析等服务。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和记者分享最新的喜讯,近期华大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这正是源于多年积累的数据量和数据存储能力。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在这里打造E级计算机。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告诉记者,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未来这里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10年前,我们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科技),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科学)领域。“从‘E’到‘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今年6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教授同夫人伊娃·玛利亚·内尔教授到访深圳,在访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共同筹建深圳内尔神经可塑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这将是深圳的第7个诺奖实验室。 力补源头创新“短板”,深圳不断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为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深圳上马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为加强成果产业化进度,深圳扶持新型研发机构,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从机制到生态:打造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来到深圳华强北,设备仪器一应俱全,美国孵化器HAX里迎来法国世界500强客人。自从去年11月空中客车将全球第二家创新中心落地深圳,一系列合作已经展开。 “广东深圳和美国加州的硅谷不同,深圳在硬件制造、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其它领域独具活力。”空中客车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空客在深圳设创新中心,希望利用深圳具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业精神,吸引高端人才,帮助企业发展。 面向世界配置创新资源,深圳如何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在此聚集并自由流动?创新大潮喷涌的背后,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机社会的合力效应。 1987年,深圳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这份文件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准生证”。 在任正非看来,深圳有着良好的法制化、市场化环境,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支撑。未来30年,华为公司将继续扎根深圳,和深圳一起奋斗和成长,建立国际化的总部。 在深圳公安局龙岗分局,人工智能安防系统“深目”正在实时运转,去年它曾在15小时内帮助公安系统破获拐卖儿童案。这款“黑科技”由深圳企业云天励飞研发,该企业创始人陈宁颇为感慨:“安防领域行业壁垒极高,我们这类没有任何背景的海归团队,却顺利地在深圳落地第一套样板工程。可见,真正能鼓励创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运行机制。” 自2008年以来,深圳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建立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迈入新时期的深圳打造持续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链逐步成熟。今年3月,首期规模为50亿元的深圳天使母基金正式成立。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创新生态优化和科技产业培育。“未来的‘华为’‘腾讯’,或许就在天使母基金及其子基金所孵育的项目中。”深圳市国资委主任彭海斌说。 截至2017年10月底,深圳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评审通过101只子基金,承诺出资587亿元,全国领先。“政府之手”以更市场化的方式,介入到创新活动当中,助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圳不断完善创业生态,让战略布局从“小局”变“大局”;优化创新环境,让资源配置由“小投入”变“大投入”;激励创新主体,让创新承载者由“小众”变“大众”…… 完善的创新生态让想法、资源、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重组并转化成为创新价值。今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亿元,增长8.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11.99亿元,增长9.6%,新材料产业增长8.8%,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和物流业对GDP贡献达50%以上。 今天的深圳自主创新探索,不只是为经济持续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也不止于为中国孕育更多的顶尖企业家和科学家,更告诉我们如何以更高的格局审视世界与中国发展,从跨越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更加笃定。 2018年,深圳提出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重任在肩,深圳已充满信心。 数读深圳创新力 经济实力 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过去5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跻身全球城市30强。 创新能量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0%;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230家。拥有2000万人口的深圳,目前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超过1/4。 企业作为 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