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23
  • 10月2日晚,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综艺晚会《追梦》在央视播出。晚会上,800架无人机配合钢琴曲飞离地面,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空变换出展翅翱翔的“大鹏”“月圆中的芭蕾舞”等立体3D造型,这一由深圳本土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大规模无人机编队秀,与舞台背后深圳中心区43栋高楼的灯光秀相互配合,将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深圳城市面貌、改革开放的无限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圳之夜”通过电视转播震撼全球。

    40年波澜壮阔,40年砥砺前行,深圳践行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前沿注脚。2017年,深圳GDP达2.2万亿元。其中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13%,接近全球最高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123万家;PCT国际专利逾2.04万件,占全国43.1%。

    4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教资源匮乏、科技人才稀缺的几乎零基础起步,到上一阶段的跟随式、产业创新发力,再到现在引领式、源头创新突破,如今的深圳正以充分的信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从跟随到引领:培育影响世界的产业集群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摩天高楼林立。总部在粤港澳大湾区2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深圳培育了6家;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深圳就拥有1万家。

    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路向前,超过100公里长的连线上,分布着腾讯、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大疆、优必选等全球知名企业亦在此茁壮成长。

    深圳从科技基础薄弱起步,到如今孕育出3万家创新产业集群,孵化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前来投资,“创新绿洲”的形成靠的是什么?

    回望40年创新巨变,有一条路径清晰可见——把握前沿创新趋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应用技术创新向核心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引领颠覆式创新跃升,不断向全球创新高地迈进。

    创新是引领意识,下好创新先手棋,夺取创新主动权。

    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华为总部坐落于此。最近一期IDC报告显示,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近5年,华为出货量增长50多倍。面对上半年复杂的国际环境,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

    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看来,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技术突破,没有大量技术积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

    创新是危机意识,在自我进化、自我颠覆中把握未来。

    深圳腾讯滨海大厦,极目远眺,海天相接。福布斯最新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百强排行显示,腾讯以18名位列中国企业第一。如今这个即将步入20岁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酝酿第三次公司架构调整。

    “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由技术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以技术驱动为主要方向,腾讯战略升级的背后,是深圳3万家创新企业集群,正在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新一轮产业升级趋势进行前瞻思考和主动进化。

    创新是全球视野,做世界技术与产品支撑者。

    在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世界上各大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比亚迪都成功突围,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销售量达到71328辆,为全球提供绿色低碳出行方案。

    在英国,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核电企业中广核正在推进中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的落地。中广核新闻宣传处处长黄超告诉记者,这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窗口,从“借船”和“拼船”,到真正实现自主核电技术“造船出海”。

    创新是坚定信心,在独创独有上下狠功夫。

    在深圳南山,奥比中光从初创企业发展成为3D传感器领域的知名企业,是全球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第4家量产消费3D传感器的公司。

    无数创新型企业成为深圳最具活力的细胞。深圳民企驱动了94%的研发开支,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8024件增至2017年的20457件,年均增幅超过20%,约占全国总量的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9.7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

    “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去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

    从产业到源头:站在新一轮科技突破起点上

    回望40年,在数次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迈向创新新阶段的深圳,力补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短板。

    深圳大鹏半岛的国家基因库,超过1000万份包含细胞、血液、组织等多种生物资源样本存储在此。在基因测序区,上百台基因测序仪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库向各科研机构提供生物信息检索、比较、分析等服务。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和记者分享最新的喜讯,近期华大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这正是源于多年积累的数据量和数据存储能力。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在这里打造E级计算机。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告诉记者,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未来这里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10年前,我们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科技),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科学)领域。“从‘E’到‘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今年6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教授同夫人伊娃·玛利亚·内尔教授到访深圳,在访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共同筹建深圳内尔神经可塑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这将是深圳的第7个诺奖实验室。

    力补源头创新“短板”,深圳不断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为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深圳上马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为加强成果产业化进度,深圳扶持新型研发机构,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从机制到生态:打造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来到深圳华强北,设备仪器一应俱全,美国孵化器HAX里迎来法国世界500强客人。自从去年11月空中客车将全球第二家创新中心落地深圳,一系列合作已经展开。

    “广东深圳和美国加州的硅谷不同,深圳在硬件制造、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及其它领域独具活力。”空中客车首席技术官保罗·艾瑞蒙科说,空客在深圳设创新中心,希望利用深圳具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业精神,吸引高端人才,帮助企业发展。

    面向世界配置创新资源,深圳如何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在此聚集并自由流动?创新大潮喷涌的背后,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机社会的合力效应。

    1987年,深圳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这份文件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准生证”。

    在任正非看来,深圳有着良好的法制化、市场化环境,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支撑。未来30年,华为公司将继续扎根深圳,和深圳一起奋斗和成长,建立国际化的总部。

    在深圳公安局龙岗分局,人工智能安防系统“深目”正在实时运转,去年它曾在15小时内帮助公安系统破获拐卖儿童案。这款“黑科技”由深圳企业云天励飞研发,该企业创始人陈宁颇为感慨:“安防领域行业壁垒极高,我们这类没有任何背景的海归团队,却顺利地在深圳落地第一套样板工程。可见,真正能鼓励创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运行机制。”

    自2008年以来,深圳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建立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迈入新时期的深圳打造持续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链逐步成熟。今年3月,首期规模为50亿元的深圳天使母基金正式成立。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创新生态优化和科技产业培育。“未来的‘华为’‘腾讯’,或许就在天使母基金及其子基金所孵育的项目中。”深圳市国资委主任彭海斌说。

    截至2017年10月底,深圳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评审通过101只子基金,承诺出资587亿元,全国领先。“政府之手”以更市场化的方式,介入到创新活动当中,助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圳不断完善创业生态,让战略布局从“小局”变“大局”;优化创新环境,让资源配置由“小投入”变“大投入”;激励创新主体,让创新承载者由“小众”变“大众”……

    完善的创新生态让想法、资源、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重组并转化成为创新价值。今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亿元,增长8.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11.99亿元,增长9.6%,新材料产业增长8.8%,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和物流业对GDP贡献达50%以上。

    今天的深圳自主创新探索,不只是为经济持续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也不止于为中国孕育更多的顶尖企业家和科学家,更告诉我们如何以更高的格局审视世界与中国发展,从跨越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更加笃定。

    2018年,深圳提出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重任在肩,深圳已充满信心。

    数读深圳创新力

    经济实力

    深圳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过去5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跻身全球城市30强。

    创新能量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0%;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230家。拥有2000万人口的深圳,目前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超过1/4。

    企业作为

    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 原文来源:http://www.gdei.gov.cn/zwgk/dsdt/201810/t20181018_130633.htm
相关报告
  • 《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25
    • 在腾讯滨海大厦顶层办公室,马化腾可以眺望母校深圳大学校园。这是他20年前创立腾讯时不曾想到的。 如今的腾讯,业务覆盖社交、游戏、媒体和云服务等多个领域,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亿,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成为从中国深圳走向世界的全球互联网巨头。 华为、腾讯、迈瑞、大疆……一大批在深圳发芽生根、茁壮成长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已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行业龙头。 近年来,深圳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185.39亿元,同比增长11.62%;实现增加值3408.62亿元,同比增长12.70%。 新时代走在最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今年以来,深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要指示要求,清晰规划了如何把高新技术产业旗帜举得更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圳提出,要以更大力度突破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力,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 向全球创新链上游攀升 前不久,在中国5G商用技术研发实验第三阶段测试中,中外厂商中仅有华为完成所有测试,实现各项测试全部通过的“大满贯”。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深圳5G技术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商用技术之一。 近一个月来,华为在5G领域捷报频传。华为承建中国移动香港公司的5G综合承载网络,联手Beeline在俄罗斯实现首次5G全息呼叫,还联合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SA发布《室内5G网络白皮书》。以华为为代表的“深圳集群”已抢登创新制高点,在未来万亿级别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手。 数据显示,深圳去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总数达到11230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疆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了消费级无人机新市场,占据全球约80%市场份额;优必选公司的机器人产值去年增长6倍;超多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裸眼3D技术提供商。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在营收持续增长同时,正不断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 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日前在纽约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国的深圳-香港地区位居第二。 深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是一项重要指标。通过统计学相关度分析,自2001年以来,深圳专利申请量与GDP的相关度高达0.9799,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在深圳,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申请的专利90%来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高价值专利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企业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专利的涌现。 深圳企业屡屡在全球专利排名榜单前列上榜。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市专利申请量103775件,同比增长30.63%。截至6月底,我市有效发明专利达113375件,同比增长11.15%。PCT国际专利申请7925件,继续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正在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与生命健康、新材料、石墨烯等领域部分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高举创新旗帜建设创新之都 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报道写道:在未来科技公司的分布中,深圳正成为全球创业的首选地区之一。 “中国已成为新兴技术在全球范围最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而深圳,就是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龙头城市。”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罗岗告诉记者,这是空客把创新中心放在深圳的主要原因。 深圳在创新之路上步伐稳健,离不开政策的前瞻布局。市科技创新委主任梁永生表示,深圳在政策体系方面,在已形成的多层次、全链条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基础上,广泛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特别是制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系列政策,构建充满活力的基础科研体系,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梁永生表示,深圳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
  • 《IPSP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4-07-07
    •     DIAMAS最近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聚焦于对机构出版的经济和财务方面的文献综述、定量调查、焦点小组和访谈的结果,共历时18个月。     第一部分:财务可持续性定义     报告中对财务可持续性进行了定义,即发展和实施可行的中期资源策略的能力,这些策略有助于持续一致地执行编辑任务,并包含基本的发展要素,以符合全球认可的编辑工作和出版质量标准,同时保证出版内容的持续可访问性。     第二部分: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财务可持续性     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在任务、规模和服务提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也执行不同的任务,并有不同选项来确保可持续性。     资金模型:     没有一种资金模型是固定可持续的,因为出版商及其服务提供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入流的更新和无偿劳动力来开展工作。     资金来源:     接受调查的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依赖不同的资金来源。如果他们有一个总机构,他们严重依赖其实物支持(人员、服务)。许多机构还依赖政府资助。这两种主要资金来源与印刷订阅费、版面费、集体资助计划、活动组织、商业收入和贷款等边际结合。     预算管理:     尽管少数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都有批准的预算,但几乎所有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都以某种形式跟踪其支出和收入。因此,收入管理与行政负担有关,这在有时限的赠款中尤其难以处理(40%的IPSP依靠这种类型的赠款为其业务提供资金)。因此,显然需要更稳定和长期的资金,从而减少行政管理。     劳动力:     对于机构出版商或服务提供商的可持续性而言,人员比货币资源更为关键。然而,由于工作可以被视为自愿的、实物的或为特定任务付费的,这取决于机构的定义,因此这部分劳动力的贡献很难评估。     基础设施的作用:     大型基础设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托管平台和软件。通过资助基础设施,我们支持许多使用它们的小型至中型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     面临的挑战:     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对他们面临的挑战有清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财务资源、人员稳定性和永久性的缺乏,以及对总机构的依赖。同时,他们对钻石OA格局有着共同的愿景,即作者付费模式不是未来的解决方案。他们之间还一致认为,应加强现有资助者(公共机构和机构)的支持,并应让研究资助组织参与进来。     第三部分:帮助IPSPs变得更加可持续的方法 1.大学、图书馆、研究和其他公共机构继续支持钻石OA出版至关重要。应建立包括国家研究资助者在内的永久性政府资助,不仅支持本地机构出版商,也支持国际服务和基础设施。 2.应为那些没有得到当地环境或国家政策支持的人提供国际资助。 3.对开放获取有关键利益的利益相关者应为钻石OA提供资金。 4.国家政策制定者、公共机构和研究资助者应通过发展新服务和现有服务,支持钻石OA领域的战略投资和创新。 5.在提供有时间限制的赠款时,资助者应尽可能减轻行政负担。 6.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资助者应为许多人使用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基础设施是大规模转变实践的关键领域,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加强小型机构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 7.为钻石机构出版所做的工作应该得到回报,因为认可是其延续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弹性资源。强烈建议采取相关行动,为钻石出版带来更大的认可、专门的预算和支持。 报告链接见:https://zenodo.org/records/1090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