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调控与ENCODE策略在园艺作物改良中的整合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随着全球人口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00亿,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育种方法依赖DNA序列变异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园艺作物作为营养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受到表观遗传机制的精细调控,这为作物改良提供了全新视角。扬州大学园艺与景观建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如何借鉴人类ENCODE项目的策略,通过表观遗传工程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园艺新品种。

    研究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包括:1) 全基因组亚硫酸盐测序(WGBS)绘制DNA甲基化图谱;2) ATAC-seq和ChIP-seq技术鉴定染色质开放区域和组蛋白修饰;3) 跨物种比较表观基因组学分析;4) CRISPR/dCas9介导的靶向表观基因组编辑。研究样本涵盖番茄、桃、苹果等多种园艺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

    开花时间的表观遗传调控:

    通过整合光周期和春化途径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发现DNA甲基化在抑制非诱导光周期下的开花中起关键作用。5-氮杂胞苷(5-azaC)处理可替代光周期诱导开花,但这种诱导效应不能稳定遗传。春化过程中,FLC基因位点通过PRC2复合物介导的H3K27me3修饰和lncRNAs(COOLAIR/COLDAIR)引导的染色质沉默实现稳定抑制。在桃树中,DAM基因簇的H3K27me3修饰和CHH甲基化动态变化与休眠解除密切相关。

    胁迫适应的表观遗传机制:

    MSH1基因的抑制通过改变质体信号触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重编程,这种胁迫记忆可通过RdDM途径稳定遗传。SAL1-PAP信号通路通过调控miRNA稳定性整合干旱响应,而PPD3蛋白通过TOR通路协调生长与胁迫防御的资源分配。在克隆繁殖的浮萍和杨树中,环境诱导的DNA甲基化变化可长期维持,为无性系作物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表观遗传基础。

    繁殖方式与表观遗传记忆:

    有性繁殖中,生殖细胞发育经历剧烈的表观遗传重编程,CMT3和MET1分别维持CHG和CG甲基化模式。嫁接可诱导接穗DNA甲基化和siRNA谱的系统性改变,其中部分表观遗传变异能跨代遗传。研究证实,通过表观遗传工程改良的砧木可提高接穗的生物量和产量,且不改变接穗的基因组序列。

    果实发育的表观遗传控制:

    番茄果实成熟伴随全基因组CG去甲基化,SlDML2介导的主动去甲基化是成熟相关基因激活的关键。相反,甜橙果实成熟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与DNA去甲基化酶表达下降相关。组蛋白修饰如H3K9ac和H3K4me3动态调控果实坐果相关基因,而SlSDG27的突变可诱导单性结实。

    ENCODE策略的园艺应用:

    建立植物ENCODE(pENCODE)数据库系统注释顺式调控元件(CREs),通过表观基因组全关联研究(EWAS)鉴定与农艺性状相关的epi-QTL。利用dCas9融合DNA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实现启动子靶向表观编辑,成功调控番茄果实软化基因的表达。在苹果和葡萄中,MYB基因位点的甲基化差异与果实着色和抗逆性相关。

    该研究建立了表观遗传变异与园艺性状的因果关系图谱,提出了"表观育种"的新范式。通过整合ENCODE式的表观基因组注释与精准表观编辑技术,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实现性状改良,规避转基因监管障碍。这一策略特别适用于多年生木本园艺作物的遗传改良,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5-8/20250813082255875.htm
相关报告
  • 《病毒的表观遗传调控》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爱花
    • 发布时间:2014-10-17
    • 细胞产生了许多发现和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机制。模式识别受体(PRRs)的运用是其中之一。PRRs可表达于细胞表面、胞质、或内涵体,用于发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或被损坏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如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PRR的激活可激发信号级联反应,导致抗微生物细胞因子的产生,包括I型干扰素。这些细胞因子反过来诱导基因的表达,如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表现为抗微生物活性。除了PRRs,自噬是另一种细胞外防御机制。细胞以异体吞噬的方式用自噬清除细胞外病原体。病毒为了存活下来已经产生了不同的机制来抑制这些固有免疫反应。一个明显的例子是HCV NS3蛋白酶可将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切断。MAVS是能被HCV基因组RNA激活的胞浆模式识别受体RIG-I重要的下游接头分子。另一个例子是流感病毒NS1蛋白,结合E3泛素连接酶TRIM25防止器激活RIG-I。类似地,自噬通路可能被病毒抑制或被病毒利用于自身的复制中。前者以单纯疱疹病毒1的ICP34.5蛋白为代表。后者以HCV为代表,利用自噬增强它的复制。 在Ducroux等的报道中,作者展示了另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控制。通过运用一系列亲和纯化方法,作者发现Spindlin1是一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的结合对象。他们接下来发现Spindlin1能抑制HBV的复制,因为它的过表达减少了HBV RNA和DNA复制中间物的水平。相反,通过RNA干扰减少Spindlin1增强了HBV复制。他们指出Spindlin1对HBV的抑制效应是在转录水平,因为在核连缀(转录)分析中Spindlin1的过表达减少了HBV DNA的80%的转录活性,Spindlin1对HBV的效应具有特异性,细胞基因cyclinA2未观察到此现象。 Spindlin1有三个Tudor 样结构域并能结合至H3的三甲基赖氨酸4(H3K4me3)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8 (H3R8me2a)。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Ducroux等揭示出Spindlin1能结合至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基因组。有趣的是,这种结合在病毒基因组中HBx的表达消失后会增强,证明了HBx在Spindlin1结合至HBV基因组中的抑制作用。虽然减少Spindlin1实际上导致HBV cccDNA中H3K4me3水平明显增加,Spindlin1似乎并非通过H3K4me3结合至HBV cccDNA。研究结果表明Spindlin1通过结合至HBV cccDNA抑制H3的转录后修饰,从而与活性转录基因相关联。 Spindlin1对HSV-1 RNA的转录也呈现类似的抑制效应。                                                                                                        
  • 《国家纳米中心在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肿瘤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疗法新策略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3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杨延莲、项目研究员朱凌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余佳合作,在基于工程化细胞外囊泡药物递送体系的肿瘤N6-甲基腺嘌呤核苷酸甲基化(m6A)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疗法方面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6A Reader YTHDF1-targeting Engineer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Gastric Cancer Therapy Via Epigenetic and Immune Regula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m6A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最普遍的RNA转录后修饰,参与DNA修复、细胞分化及细胞周期凋亡等基本生命活动,在肿瘤起因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RNA甲基化含量和甲基化RNA的稳定性、代谢、表达、生物功能由甲基转移酶、脱甲基酶及m6A阅读蛋白动态调节。研究表明,m6A 甲基化阅读蛋白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在胃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胃癌的发生、进展及远端转移相关。因此,靶向YTHDF1并进行m6A的表观遗传调控有望实现对胃癌的抑制和治疗。靶向YTHDF1进行RNA干扰是有效的策略,然而尽管胃癌组织YTHDF1高表达,但正常组织中YTHDF1也广泛分布,所以m6A表观遗传调控存在特异性差、具系统毒性和免疫原性等问题,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此外,核酸药物的递送效率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核酸药物递送问题和胃癌组织靶向问题,科研团队构建了基于细胞外囊泡的工程化纳米药物递送体系,通过靶向和调控m6A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用于胃癌的治疗。细胞外囊泡是细胞产生的具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囊泡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被认为是药物递送的理想纳米载体。工程化修饰后的细胞外囊泡可靶向递送敲降YTHDF1表达的siRNA,并以m6A依赖的方式抑制Wnt通路受体卷曲蛋白FZD7的翻译,致使Wnt/β-catenin通路失活,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发生进展。同时,科研团队发现肿瘤细胞的YTHDF1降低后,可介导干扰素(IFN)-γ受体1 (IFNGR1)的过表达,增强IFN-γ效应,促进肿瘤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的表达,使免疫原性肿瘤细胞直接实现自呈递,有效激活细胞免疫反应。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免疫调节相互作用抑制胃癌的发展和转移,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