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合作揭开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的神秘面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江豚为鼠海豚科下的一个属(即“江豚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认为包含两个种,即窄脊江豚(包括长江江豚亚种和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即“宽脊江豚”)。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流域的鼠海豚种群,凭借小巧的身型和可爱的“微笑”名扬海内外。

    在江豚可爱的外表之下,掩盖着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它们已经濒临灭绝,而针对江豚(尤其是生活在沿海的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的保护关注度和保护行动却仍然十分匮乏。更为严峻的是,印太海域不同地区间针对江豚的研究投入不成比例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江豚属各种群的遗传信息不全面,造成该属的空间遗传结构至今尚不清楚、系统地理学认知匮乏,进而造成物种分类不甚清晰。

    为填补这一关键的认知空白,一个来自中国和泰国的合作研究团队使用线粒体和常染色体DNA标记,共同研究了从中国东海到泰国湾江豚的空间遗传结构。这项合作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办期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上。

    “为更好地说明研究区域内江豚的遗传类型,我们还增加了来自台湾海峡的窄脊和宽脊江豚样本(这通常被视为属内种间分化水平)作为参考。”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博士林文治分享道,“我们在研究区域内发现了至少四个遗传种群,分别对应于台湾海峡的窄脊江豚种群和宽脊江豚种群,以及来自珠江口的种群和泰国湾种群。”

    最小间距网状图(minimum spanning network)显示生活在中国水域的江豚大多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来自泰国湾的江豚却形成了独特的单系群,其与南海其它宽脊江豚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也高于迄今已知的大多数江豚种群间的分化水平。

    “Mantel检验检测到南海不同区域种群的地理和遗传差异存在强相关性,表明因距离隔离造成的分化在它们的近期演化中一直在逐步累积。”林博士补充道。

    研究团队还指出,相邻区域种群之间分化水平较低,提示地理距离较近的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低水平的基因流。若如此,明确进化显著单元是明确保护对象并合理统筹分配保育资源的首要前提。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总结道:“还应该仔细评估种群间的连通性,为了维持必要的基因流需要采取保护行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772735122001226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303/t20230302_6687468.html
相关报告
  • 《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江豚为鼠海豚科下的一个属即“江豚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研究认为江豚包含两个种,即窄脊江豚(包括长江江豚亚种和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宽脊江豚”)。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流域的鼠海豚种群,凭借小巧的身型和可爱的“微笑”名扬海内外。在江豚可爱的外表之下,掩盖着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它们已濒临灭绝,而针对江豚(尤其是生活在沿海的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的保护关注度和保护行动仍然匮乏。由于江豚属各种群的遗传信息不全面,造成该属的空间遗传结构至今尚不清楚、系统地理学认知匮乏,进而造成物种分类不甚清晰。来自中国和泰国的合作研究团队使用线粒体和常染色体DNA标记,研究了从中国东海到泰国湾江豚的空间遗传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上。   “为更好地说明研究区域内江豚的遗传类型,我们增加了来自台湾海峡的窄脊和宽脊江豚样本(通常被视为属内种间分化水平)作为参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林文治分享道,“我们在研究区域内发现了至少四个遗传种群,分别对应于台湾海峡的窄脊江豚种群和宽脊江豚种群,以及来自珠江口的种群和泰国湾种群。”最小间距网状图(minimum spanning network)显示生活在中国水域的江豚多存在共享单倍型。而来自泰国湾的江豚却形成了独特的单系群,其与南海其它宽脊江豚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也高于迄今已知的大多数江豚种群间的分化水平。“Mantel检验检测到南海不同区域种群的地理和遗传差异存在强相关性,表明因距离隔离造成的分化在它们的近期演化中一直在逐步累积。”林文治补充道。   研究进一步提出,相邻区域种群之间分化水平较低,提示地理距离较近的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低水平的基因流。若如此,明确进化显著单元是明确保护对象并合理统筹分配保育资源的重要前提。   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总结道:“应仔细评估种群间的连通性,为了维持必要的基因流需要采取保护行动。”
  • 《北京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揭开神秘面纱》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8
    • 8月25日,正值“首都国企开放日”,北京环卫集团安定循环经济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迎来项目试运行后的首批参观人员。 该项目是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可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100吨。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除自用电外,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绿电6.59亿千瓦时,约相当于3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该项目全面提升了北京市南部地区垃圾综合处理能力,有力保障首都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有效解决“其他垃圾”处理能力紧平衡问题 安定循环经济园区位于大兴区安定镇,占地面积33.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67万平方米。园区共七大板块,其中日处理能力为51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园区主要设施,配备6台850吨/日焚烧炉和3台4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安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后,负责处理东西城南部区域、大兴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范围内生活垃圾,可有效解决全市的“其他垃圾”处理能力紧平衡问题。 除了焚烧发电厂,园区内还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分别为2000吨/日的渗沥液处理站、80吨/日的医疗废物处理厂、1200吨/日的炉渣综合利用厂以及残渣飞灰填埋场、综合办公区和便民设施。 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园区 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各环节,强化园区多种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园区,努力实现进入园区的是固废,出园区的是产品。 园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固废协同处理,可协同处理其他垃圾、医疗废物、污泥等固废,同时预留了协同处理厨余垃圾的接入条件。园区实现了超低排放,烟气排放标准优于国家和欧盟标准,所有指标环保部门可在线实时监控,全面实现环境友好。园区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再生水使用标准,在园区内作为冷却、绿化用水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炉渣,提取铁、铜等金属循环利用,剩余部分制作环保骨料;飞灰在园区内熬合固化后在残渣填埋厂填埋。园区实现了热能梯级利用,高温热能用于发电,供园区自用后,余电并网;中温热能为园区内医废设施、渗沥液处理设施、将来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提供工艺用热;低温热能可向园区内厂房及园区外民用建筑供热,目前园区已与北京新航城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来为新航城提供供热服务,供热面积最多可达到800万平方米。 园区所有设施在系统配置和设备选型方面,坚持与国内、国际一流标准对标,效率均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配套的医疗废物处理厂更在国内首创“智慧工厂”“无人工厂”模式,从前端卸料,到中端输送、后端处理,全部环节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为将园区打造成为“政府放心、百姓满意、行业领先、职工幸福”的标杆项目,北京环卫集团将绿色、低碳、高效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同时积极与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余热锅炉供应商京城机电公司等首都国企兄弟单位精诚合作、同向发力,共同推动首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主体工程历时1年零10个月全部竣工,2年零2个月具备整套启动条件,项目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零事故,展现了首都国企的责任和担当。截至目前,项目累计获得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长城杯金奖、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等省部级奖项21个。 配套设施服务周边居民实现“邻利” 走在安定生活垃圾焚烧厂等现代化设施内,闻不到任何异味,厂区环境干净整洁。“即便是垃圾储仓内的废气,也会负压统一收集,送进焚烧炉焚烧处理,不会对周围居民产生任何影响。”北京环卫集团安定园区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张垚介绍说,园区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和监控,设置空气、污水、粉尘等主要指标的在线监控。 目前,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内建有科教展览馆,后续将向社会开放,发挥教育、宣传作用。同时园区还将与国内各专业院所、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科研、教育、实习基地,为垃圾处理工艺的研究、实验、学习提供平台。 下一步,园区内配套建设的足球场、市民文体活动中心、绿地计划免费对周边居民开放,尽最大可能为百姓提供便利及实惠,真正地化“邻避”为“邻利”,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京环力量。 来源:北京发布 据北京环卫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