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偏顶蛤甲烷氧化共生菌环境适应性进化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偏顶蛤甲烷氧化内共生菌种内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Mosaic environment-driven evolution of the deep-sea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 bacterial endosymbiont” 的研究论文在国际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me》发表。孙妍副研究员和王敏晓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超伦研究员和孙松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深海冷泉和热液生态系统中,许多无脊椎动物通过与化能合成细菌建立专一性共生关系,以获取物质和能量。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是西北太平洋化能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优势物种。它们鳃丝上皮细胞中存在着专一性的甲烷氧化共生菌。这些甲烷氧化共生菌不仅是深海偏顶蛤的重要营养来源,还在宿主的极端环境适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它们成功适应冷泉和热液迥异的生活环境。由于热液和冷泉的重金属浓度、硫化氢含量、pH等环境因素存在差异,这种异质性的栖息地环境为我们研究深海共生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功能共生体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然而,目前常规的宏基因组拼接方法无法解析高度相似的菌株,因而对热液和冷泉共生菌的菌株特征无法进行有效区分,阻碍我们对其不同环境适应机制的认知。

    本研究充分利用PacBio Hifi测序的长片段和高准确度的特性,开发了具备菌株解析能力的宏基因组分析流程,成功解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复杂的菌株多样性。宏基因组拼接共获得28个菌株基因组,分为三个与环境相关的分枝,包括2个热液型分枝和1个冷泉型分枝。不同栖息地深海偏顶蛤具有不同的共生菌菌株组成。菌株水平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共生菌环境选择下的镶嵌式进化模式:编码中心代谢及共生互作相关功能的核心基因,如甲烷氧化、氨基酸和辅酶合成基因,在不同的分枝中是相对保守的;而分枝特异性基因是快速进化的,其中包括环境适应性相关基因,编码重金属抗性、pH稳态维持和硝酸盐利用等重要功能。此外,菌株水平的基因组组装还揭示了可移动遗传元件(转座元件和质粒)在共生菌环境适应性进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在基因组内或基因组间的“移动”,推动了遗传创新和基因组进化。

    本研究通过对深海偏顶蛤共生细菌菌株水平的基因组组装,解析了其在异质性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发现了转座元件和质粒在水平传递共生菌基因组适应性进化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环境驱动下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共生菌适应性进化模型。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深海共生细菌多样性及深海功能共生体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该研究得到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Yan Sun#, Minxiao Wang#, Lei Cao, Inge Seim, Li Zhou, Jianwei Chen, Hao Wang, Zhaoshan Zhong, Hao Chen, Lulu Fu, Mengna Li, Chaolun Li* & Song Sun*. Mosaic environment-driven evolution of the deep-sea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 bacterial endosymbiont. Microbiome 11, 253 (2023).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695-8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3-01695-8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11/t20231120_693575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偏顶蛤与甲烷氧化内共生菌共生互作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课题组在深海偏顶蛤与甲烷氧化内共生菌共生互作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 “Insights into symbiotic interactions from meta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deep-sea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 under long-term laboratory maintenance”在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TOP期刊Molecular Ecology(JCR 1区,IF 6.622)上发表。 与化能合成细菌建立共生互作关系是深海无脊椎生物适应深海寡营养生存环境的关键和基础。深海偏顶蛤具有较强的压力适应性,能够在实验室常压条件下长期培养,且其鳃丝中共生微生物的含量与培养环境中底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因此是研究深海生物与共生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理想生物模型。然而深海生物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下,难于在实验室常压条件下存活和培养,限制了其与化能合成细菌共生互作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自研的深海大型生物实验室常压培养系统,对我国南海福尔摩沙冷泉区优势物种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开展了实验室长期培养,并通过宏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解析了深海偏顶蛤及其甲烷氧化共生菌在短期(1天)和长期(25天、35天)实验室培养下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深海偏顶蛤宿主和共生菌对压力变化具有不同响应:短期常压培养引起共生菌基因表达整体的扰动,而宿主基因表达变化较小。深海偏顶蛤能够通过DNA断裂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激活应对短期培养中压力等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在长期培养后,共生菌大量丢失,共生菌萜类化合物和必需氨基酸合成减少;深海偏顶蛤通过代谢方式的改变应对共生菌减少引起的营养匮乏,包括萜类骨架合成的上调、固醇合成的下调,及蛋白酶体的上调等。此外,深海偏顶蛤微管动力蛋白基因的表达与共生菌的数量显著相关,微管介导的胞内运输可能参与了共生菌和宿主的营养互作。本研究通过对深海偏顶蛤的实验室长期培养及基因表达分析,揭示了宿主和共生菌应对压力等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鉴定了共生互作相关的重要调控基因和关键中间产物,对深海极端微生物与大型生物共生互作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妍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孙松研究员和王敏晓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攀登计划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mec.1676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共生体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态位”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0
    • 近日,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海中心李超伦课题组在深海无脊椎动物化能营养共生体的维持和互作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Molecular analyses of the gill symbiosis of the bathymodiolin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顶蛤鰓丝组织中非含菌细胞、含菌细胞以及共生菌在维持化能营养共生体的“微生态位”的功能作用。 与化能菌形成共生体是无脊椎动物适应深海热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态策略。平端深海偏顶蛤是南海冷泉区最具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之一,与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关系。平端深海偏顶蛤的鳃丝是宿主细胞与共生菌建立和维持共生关系的场所。鳃丝由含菌细胞以及周边不含共生菌的纤毛细胞、粘液细胞及间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鳃丝组织的复杂性一直困扰着对宿主-共生菌互作机制的解析。 该研究依托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航次,通过胰蛋白酶降解的方式,富集含菌细胞,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宏转录组相结合的方式,对平端深海偏顶蛤鰓丝共生组织中的含菌细胞、非共生细胞及共生菌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非共生部分可调节鳃丝的空间结构和运动,维持细胞生长,提供粘液免疫保护,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细胞内共生体中的细菌向共生体提供代谢物,控制共生体的数量,并保护共生体免受噬菌体的感染;共生菌从宿主创造的理想环境中获益,并作为共生关系的受益者,致力于甲烷氧化和能量生产过程。平端深海偏顶蛤与共生菌可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协同互作,维持了高效、和谐的化学合成“微生态位”。 文章第一作者为海洋所王昊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创新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及“科学”号高端用户等项目支持。 文章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