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及改进方案》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20-07-02
  • [目的/意义]为推进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广泛开展和方法体系的形成,梳理期刊评价的不同指标,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将定量评价指标按学术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引用和被引用质量、被引时间、被引离散度划分为4种,综述国内外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总结现有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特征,并针对4种分类研究中现存的不足给出未来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改进方案。[结果/结论]已有的期刊评价指标融合性较差,未来应重视被引频次与被引频次均衡性的结合、被引频次与引用时间异质性的结合、引用质量与被引质量的结合、引用频次与学科分类的结合等。

相关报告
  • 《【公示】2023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1
    • 日前,中国科协课题成果《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版(以下简称《WJCI报告》)已预发布,报告的研制说明及评价指标详见http://wjci.cnki.net网站。 《WJCI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万方数据有限公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联合研制,是一份对全球科技期刊的评价报告。 该报告从全球正在出版的6万余种科技学术期刊中精选1.5万种为统计源,体现了地区代表性、学科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在遴选统计源期刊过程中,课题组参考了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数、高被引机构参与度等客观数据,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和期刊评价机构成果,优化了统计源期刊的国家分布,更加客观呈现全球科技创新实景。 《WJCI报告》坚持期刊分类评价,分类体系在充分借鉴国际各数据库分类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细分学科进行期刊评价,并突出了前瞻性和实用性。为了反映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现状,今年新增5个跨文理的学科类目,使期刊学科类别达到296个。在此分类标准下,《WJCI报告》2023版对中外期刊采用了统一的引证数据统计源、统一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的定量评价。 该报告发布的期刊评价指标——“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是基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网络浏览和下载、新媒体关注量等数据的综合评价指标。详情请参见《研制报告》。 根据《WJCI报告》2023年版,收录中国期刊1772种,中国期刊的WJCI指数均值为1.487,居世界第八位。中国有130种期刊WJCI、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全球TOP5%或学科排名TOP3。以下为130种期刊名单。
  •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F)年中发布、11月更新的机制解析》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23
    • 本篇内容:出版周期时差、数据库缓冲期与跨学科公平考量,兼论CIF与JIF差异及影响因子局限性。 每年六月,学术界迎来期刊影响因子(IF)的发布,这一被视为学术期刊“命根子”的榜单为何选在年中揭晓,其背后有数据玄机。 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打造的期刊影响力评估工具,计算公式为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次数除以同期发表论文总数。 它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经费申请和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  期刊影响因子的发布时机受三个关键因素影响: 一、期刊出版周期的“时差效应”,确保所有期刊公平地集齐全年论文; 二、数据库收录的“缓冲期”,给数据留足时间以确保结果真实; 三、跨学科比较的“公平法则”,让引用量自然沉淀,减少学科间的差异。 因此,年中发布影响因子可以确保更公平的结果。而11月的更新则是修正初版数据,补录缺失数据和修正误差,确保结果更精准。  此外,影响因子家族还有复合影响因子(CIF)和综合影响因子(JIF)。CIF统计范围广,适合判断期刊的综合实力;JIF仅统计期刊引用,更能反映期刊的短期影响力。 尽管影响因子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它并非万能,存在学科差异、引用周期和游戏化风险等问题。 因此,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关注研究本身的价值,而非影响因子的小数点后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