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玉米智能冠层结构提高高密度产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及李继刚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aize smart-canopy architecture enhances yield at high dens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玉米中鉴定到“智慧株型”基因lac1,揭示了光信号动态调控lac1促使玉米适应密植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一步成系”的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

    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是人类食物、牲畜饲料和工业材料的主要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种植密度的持续增加对美国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公顷3万株增加到目前的每公顷8万株。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耐高密度玉米品种的培育。

    优化植株结构是玉米适应密集种植的先决条件。叶角是决定植物构型的主要性状。直立叶片角度减少了相互遮阳,增加了太阳辐照穿透,从而提高了群体水平上的光合效率,最终提高了密植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在当代玉米育种中选择了更多的直立叶片。在典型的玉米田密集的冠层中,不同冠层的叶子接受不同质量和数量的阳光,这需要不同的叶片方向来最大限度地拦截光和光合作用。因此,适合密集种植的理想植物结构不是简单地要求在整个冠层上均匀的直立叶片角度,而是需要在不同冠层上优化叶片角度的分布。Ort等人(2015)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智能树冠”的理想型,其中包括优化的植物结构,以及叶片中改善的生化特征,如不同Rubisco催化能力和光系统。从结构上看,智能冠层的上冠层叶片直立,中冠层叶片直立较少,下冠层叶片相对扁平。这样的树冠结构将允许光线在密集的树冠内更均匀地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上部叶子的光饱和和下部叶子的光缺乏。

    突变体分析、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已经鉴定出一系列控制玉米叶片角度的基因。然而,这些叶角基因大多具有冠层效应,下叶、中叶和上叶的叶角都以相似的方式受到影响。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在玉米中发现能够在不同冠层上不同地调节叶片角度以产生类似冠层的智能植物结构的基因。此外,密集的种植导致树冠遮荫,触发避荫反应。1992年,双子叶植物拟南芥遮荫诱导茎伸长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比之下,作为决定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冠层结构的主要性状,叶片角度是如何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动态调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该研究以智能冠层1号(lac1)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其上部叶片直立,中部叶片直立较少,下部叶片相对平坦的自然突变体叶片角度结构。在密植条件下,Lac1提高了光合能力,减弱了避荫反应。lac1编码一种油菜素类固醇C-22羟化酶,主要调控上部叶角。光敏色素A光感受器在阴暗处积累,通过26S蛋白酶体与转录因子RAVL1相互作用,促进其降解,从而减弱RAVL1对lac1的激活,降低油菜素内酯水平。这最终降低了密田上叶角。大规模田间试验表明,lac1在高密度条件下可提高玉米产量。为了快速将lac1引入到育种种质中,研究人员转化了一个单倍体诱导剂,并从20个不同的自交系中恢复了纯合子lac1编辑。所测双单倍体均获得智能冠状植物型结构。该研究为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加速策略,其中lac1为玉米智能冠层的进一步工程提供了遗传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69-6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提高高密度低杂波电流驱动能力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22
    • 近期,等离子体所低杂波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提高高密度低杂波电流驱动能力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丁伯江研究员和李妙辉博士等发表在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上[Nucl. Fusion 58 (2018) 095003; Nucl. Fusion 58 (2018) 126015]。    高密度下低杂波电流驱动效率反常下降是低杂波电流驱动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项挑战,也是限制其在ITER和未来反应堆上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探索低杂波在未来聚变堆的应用,近年来,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EAST上两套不同频率的高功率低杂波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Nucl. Fusion 58 (2018) 095003]:边缘等离子体参数和低杂波频率是影响低杂波电流驱动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波源频率、降低边界返流和提高边界电子温度,减弱低杂波参量衰变行为和降低波功率在边缘的碰撞吸收,从而提高高密度下低杂波电流驱动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Nucl. Fusion 58 (2018) 126015]:不同频率低杂波电流驱动能力的差异随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参量衰变行为的差异随等离子体密度的变化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参量衰变对低杂波电流驱动的影响;在实验上首次观察到等离子体边缘电流分布和低杂波参量衰变之间的相关性(参量衰变强,边缘驱动电流份额大: 参量衰变过程产生的子波具有较高平行折射率(N//),沉积在相对靠外的区域,导致边缘电流相对较高),为低杂波改善边缘电流分布和提高等离子体约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方法;非线性模拟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参量衰变驱动的模式增长率增大,但4.6 GHz的增长率明显小于2.45 GHz,定性地解释了实验结果。   以上工作获得等离子体所各系统的鼎力相助,同时也得益于国际同行的合作,特别是意大利ENEA,法国CEA和美国MIT合作者的共同研究,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培育基金”及王宽诚教育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同步辐射软X射线谱学显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给出纳米气泡内部高密度的直接证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3
    • 纳米气泡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被视为一项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并得到不断发展,其在水体绿色修复、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矿物高效浮选和健康养生等领域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鉴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于2018和2019年相继成立中国颗粒学会微纳米气泡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虽然应用前景已经显现,但对纳米气泡基本的科学问题:反常的界面润湿行为和超高稳定性,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而理解这些科学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获知纳米气泡内部气体的化学组分和存在状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谱学和显微技术揭示纳米气泡内部气体以一种高密度状态存在,该工作以“Ultra-high Density of Gas Molecules Confined in Surface Nanobubbles in Ambient Water”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1303)。 该研究通过软X-射线透射成像技术(STXM)对电解水方法产生的氧气纳米气泡进行了测量,首次获得了单个纳米气泡的软X射线吸收谱,进一步分析气泡内部和其周围水环境的近边精细结构吸收谱,确认了纳米气泡内部的气体分子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聚集态(dense gas)”,其密度高出空气密度(1.25kg/m3)的几十倍以上,在X射线的照射下也呈现出超常的稳定性;纳米气泡周围水环境中的气体浓度同样超过热力学平衡下的饱和浓度数十甚至上百倍,这显示在在一个受限空间下的疏水表面附近,气体分子的聚集行为异于常理。该研究也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高密度纳米气泡的生成和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团队曾于2008年分别通过理论解析和MD模拟预测,如果纳米气泡内部是高密度,它的寿命将大大增加(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08, 51, 219-224;Chinese Physics B 2008, 17(7), 2646-2654)。本论文首次实验证明了纳米气泡内部可能存在高密度,这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纳米气泡的超高稳定性,充分理解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神奇效应。例如,水修复中高效的改善底泥缺氧状态,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等,内部高浓度还可能使得微观尺度下气体输运、气体相关的催化反应高效进行。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周利民和王兴亚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钧、高兴宇和张立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实验数据分别在上海光源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韩国浦项光源10A线站和加拿大光源SM线站采集并验证。该工作得到了韩国浦项加速器研究所(PAL)的Hyun-Joon Shin教授、加拿大光源(CLS)Wang Jian博士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Zhang Xuehua 教授以及三个光源线站人员的大力帮助。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