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玉米智能冠层结构提高高密度产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3
  • 2024年6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及李继刚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aize smart-canopy architecture enhances yield at high densit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玉米中鉴定到“智慧株型”基因lac1,揭示了光信号动态调控lac1促使玉米适应密植的分子机制,建立了“一步成系”的单倍体诱导编辑技术体系。

    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是人类食物、牲畜饲料和工业材料的主要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种植密度的持续增加对美国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公顷3万株增加到目前的每公顷8万株。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耐高密度玉米品种的培育。

    优化植株结构是玉米适应密集种植的先决条件。叶角是决定植物构型的主要性状。直立叶片角度减少了相互遮阳,增加了太阳辐照穿透,从而提高了群体水平上的光合效率,最终提高了密植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在当代玉米育种中选择了更多的直立叶片。在典型的玉米田密集的冠层中,不同冠层的叶子接受不同质量和数量的阳光,这需要不同的叶片方向来最大限度地拦截光和光合作用。因此,适合密集种植的理想植物结构不是简单地要求在整个冠层上均匀的直立叶片角度,而是需要在不同冠层上优化叶片角度的分布。Ort等人(2015)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智能树冠”的理想型,其中包括优化的植物结构,以及叶片中改善的生化特征,如不同Rubisco催化能力和光系统。从结构上看,智能冠层的上冠层叶片直立,中冠层叶片直立较少,下冠层叶片相对扁平。这样的树冠结构将允许光线在密集的树冠内更均匀地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上部叶子的光饱和和下部叶子的光缺乏。

    突变体分析、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已经鉴定出一系列控制玉米叶片角度的基因。然而,这些叶角基因大多具有冠层效应,下叶、中叶和上叶的叶角都以相似的方式受到影响。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在玉米中发现能够在不同冠层上不同地调节叶片角度以产生类似冠层的智能植物结构的基因。此外,密集的种植导致树冠遮荫,触发避荫反应。1992年,双子叶植物拟南芥遮荫诱导茎伸长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比之下,作为决定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作物冠层结构的主要性状,叶片角度是如何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动态调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该研究以智能冠层1号(lac1)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其上部叶片直立,中部叶片直立较少,下部叶片相对平坦的自然突变体叶片角度结构。在密植条件下,Lac1提高了光合能力,减弱了避荫反应。lac1编码一种油菜素类固醇C-22羟化酶,主要调控上部叶角。光敏色素A光感受器在阴暗处积累,通过26S蛋白酶体与转录因子RAVL1相互作用,促进其降解,从而减弱RAVL1对lac1的激活,降低油菜素内酯水平。这最终降低了密田上叶角。大规模田间试验表明,lac1在高密度条件下可提高玉米产量。为了快速将lac1引入到育种种质中,研究人员转化了一个单倍体诱导剂,并从20个不同的自交系中恢复了纯合子lac1编辑。所测双单倍体均获得智能冠状植物型结构。该研究为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加速策略,其中lac1为玉米智能冠层的进一步工程提供了遗传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69-6
相关报告
  • 《玉米挥发物芳樟醇介导的植物-土壤反馈调控高密度种植下的防御适应性》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为解决高密度种植下作物防御与生长的权衡问题,研究人员发现玉米通过释放芳樟醇(linalool)激活邻近植株的茉莉酸(JA)信号通路,促进根系分泌HDMBOA-Glc,重塑根际微生物组并触发水杨酸(SA)介导的系统抗性,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新型生态调控策略。     当玉米田的种植密度飙升,叶片持续释放的芳樟醇(linalool)如同无形的警报信号。这种挥发性化合物在拥挤的冠层中积聚,唤醒邻近植株根系中的茉莉酸(Jasmonate, JA)防御信号通路。令人惊奇的是,受激发的玉米会通过根系分泌一种特殊代谢物——2-(2-羟基-4,7-二甲氧基-1,4-苯并恶嗪-3-酮)-β-d-吡喃葡萄糖苷(HDMBOA-Glc),这种苯并恶嗪类化合物如同精准的"分子钥匙",能选择性富集特定根际细菌。     这些被"招募"的微生物在土壤中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形成独特的防御型微生物组。当后续作物生长时,这些微生物会激活植株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信号通路,就像为植物接种"天然疫苗",使其对害虫、线虫和病原体产生广谱抗性。不过这种防御增强是有代价的——生长相关代谢途径被抑制,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 田间调查显示,密集种植田块中心区的玉米虽比边缘植株矮小,但遭受的虫害明显减轻。实验室土壤移植实验更证实,经高密度种植或人工添加芳樟醇处理的土壤,能跨基因型甚至跨物种传递这种"防御记忆"。当研究人员敲除SA信号通路时,植物竟奇迹般摆脱了生长-防御的权衡困境,揭示了这一反馈机制的核心调控靶点。 这项研究首次描绘出从地上部挥发物到地下微生物组的完整信号链条,为理解高密度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提供了新范式。通过人工模拟这种自然防御网络,或可培育出既能抗病虫又免于生长抑制的"聪明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依赖。毕竟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的双重挑战下,向植物自身的化学生态智慧取经,或许正是现代农业的破局之道。
  • 《IMEC与根特大学在300毫米晶圆上成功交替生长120层硅和硅锗材料,为高密度三维DRAM存储设备奠定基础》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8-26
    •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和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00毫米晶圆上交替生长120层硅(Si)和硅锗(SiGe)材料,这是迈向三维DRAM的重要突破。这一过程如同用自然分裂的材料平衡纸牌屋,面临晶格失配的挑战。研究团队通过调整硅锗层的锗含量,添加碳以缓解应力,并保持沉积过程中温度的均匀,解决了这些问题。该工艺采用先进的外延沉积技术,以精确控制每层的厚度、成分和均匀性。 传统的DRAM存储单元是平面布局的,限制了密度,而垂直堆叠(3D)则可在相同空间内容纳更多存储单元,提高存储容量。成功构建120个双层结构表明垂直扩展是可行的,为下一代高密度存储设备铺平了道路。这项技术的影响不仅限于内存芯片,还可以推动3D晶体管、堆叠逻辑器件和量子计算架构的发展。 三星已将3D DRAM列入其发展规划,并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 总而言之,这一突破基于原子张力的工程顺序,创造出自然界难以产生的结构,有望重塑芯片设计,使其更密集、更快、更可靠。这不仅仅是硅片堆叠,而是一个可能改变内存技术里程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