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辐射软X射线谱学显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给出纳米气泡内部高密度的直接证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3
  • 纳米气泡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被视为一项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并得到不断发展,其在水体绿色修复、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矿物高效浮选和健康养生等领域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鉴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于2018和2019年相继成立中国颗粒学会微纳米气泡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虽然应用前景已经显现,但对纳米气泡基本的科学问题:反常的界面润湿行为和超高稳定性,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而理解这些科学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获知纳米气泡内部气体的化学组分和存在状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谱学和显微技术揭示纳米气泡内部气体以一种高密度状态存在,该工作以“Ultra-high Density of Gas Molecules Confined in Surface Nanobubbles in Ambient Water”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1303)。

    该研究通过软X-射线透射成像技术(STXM)对电解水方法产生的氧气纳米气泡进行了测量,首次获得了单个纳米气泡的软X射线吸收谱,进一步分析气泡内部和其周围水环境的近边精细结构吸收谱,确认了纳米气泡内部的气体分子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聚集态(dense gas)”,其密度高出空气密度(1.25kg/m3)的几十倍以上,在X射线的照射下也呈现出超常的稳定性;纳米气泡周围水环境中的气体浓度同样超过热力学平衡下的饱和浓度数十甚至上百倍,这显示在在一个受限空间下的疏水表面附近,气体分子的聚集行为异于常理。该研究也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高密度纳米气泡的生成和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团队曾于2008年分别通过理论解析和MD模拟预测,如果纳米气泡内部是高密度,它的寿命将大大增加(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08, 51, 219-224;Chinese Physics B 2008, 17(7), 2646-2654)。本论文首次实验证明了纳米气泡内部可能存在高密度,这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纳米气泡的超高稳定性,充分理解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神奇效应。例如,水修复中高效的改善底泥缺氧状态,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等,内部高浓度还可能使得微观尺度下气体输运、气体相关的催化反应高效进行。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周利民和王兴亚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胡钧、高兴宇和张立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实验数据分别在上海光源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韩国浦项光源10A线站和加拿大光源SM线站采集并验证。该工作得到了韩国浦项加速器研究所(PAL)的Hyun-Joon Shin教授、加拿大光源(CLS)Wang Jian博士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Zhang Xuehua 教授以及三个光源线站人员的大力帮助。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用户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基于全场透射显微术的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BL18B具有三维结构成像分析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纳米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纳米结构表征和研究手段。该线站主要实验方法包括透射X射线显微镜(TXM)、纳米CT和谱学成像等。近日,用户先后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纳米CT技术助力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石墨烯、碳化钛MXene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光热转换和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柔性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如何将二维纳米材料连续化组装成宏观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是实现这些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最新进展。团队联合提出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有序界面交联的新策略,规模化制备了有序交联的MXene(S-SBM)薄膜。该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表明,S-SBM薄膜相比未交联MXene(S-MXene)薄膜具有更小的孔隙率,联合广角X射线散射结果,证实有序交联过程可以抑制MXene纳米片在干燥过程中的毛细收缩,从而规整密实组装MXene纳米片。此外,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图h)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这项研究解决了高性能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的长期挑战,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性能规模化组装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谱学成像技术助力基于PEO固态电解质的高能量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Bs)使用聚合物作为电解质,被广泛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提高安全性的最具有前景的系统。哈工大王家钧课题组在实验中通过引入具有强电子吸引能力的Mg2+和Al3+,与醚氧(EO)键有效配位,从而降低其对高价镍的溶剂化能力,减弱PEO基聚合物电解质与正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PEO-Mg-Al-LiTFSI电解质展现出优异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能力超过5.0 V,同时在室温下实现了0.23 mS cm-1的离子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性的固态电解质组装的全固态锂金属可稳定循环300次,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低的界面阻抗。PEO-Mg-Al-LiTFSI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可稳定循环300次。PEO-Mg-Al-LiTFSI固态电解质所组装的软包电池展现出高达586 Wh/kg-1的能量密度,且在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8%。研究团队对固态电池正极颗粒的Ni元素进行了价态变化的同步辐射谱学成像方法表征。研究了不同电压范围内固态和液态电池沿各个方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解质与富镍阴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高电压固态电池界面失效机制。通过优化Lewis酸与醚氧(EO)之间的配位,可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电池内部的界面稳定性,探索其他类型的配位离子或功能化聚合物,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极端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这项研究为设计先进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开启了新的思路。 图a,b右图为根据纳米CT结果得到的S-MXene(a)和S-SBM(b)薄膜的三维重构结果。图h为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 图 a和b中的二维化学态相图展示了PEO-LiTFSI和PEO-Mg- Al-LiTFSI 中的 Ni83 粒子(放电态)在循环后吸收边能量的偏移。表明了Lewis酸配位效应提高了界面稳定性,促进了界面 Li+ 的传输和 SOC(State of Charge)的均匀性
  • 《同步辐射单细胞红外显微成像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单细胞技术因有望揭示“细胞功能异质性机制”这一生命科学的本质问题,从而解析各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础,是当前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方向。单细胞技术在测序方面取得了进展;由于该技术具有无须标记、非侵入性、可同时展示胞内代谢物(组)特征等优点,逐渐得到学界关注。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吕军鸿课题组先后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滨州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等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单细胞红外成像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单细胞表型组、干细胞异质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针对不同批次处理和测量时,引入的与生物状态不相关的系统性技术偏差这一单细胞技术的共性问题,研究人员从红外光谱数据离散向量化、质控与预处理、特征选取等环节入手,发展了一种对单细胞红外光谱相似性进行评判的方法,并在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细胞光谱分析中得到了验证,为分析单细胞红外光谱数据提供了实验基准和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How many cells are enough for single-cell infrared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图1)。 人类表型组是基因组之后生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点,是联系生物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当前,单细胞表型分析(single cell phenotyping)得到的参数较少,不易精确反映生物样品的全貌。研究人员利用红外光谱,可同时灵敏地获得细胞多种构成成分结构信息及其微小变化的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大量单细胞光谱数据,在国际首次提出单细胞红外表型组(Single Cell Infrared Phenomics)的概念和表型分析策略;利用该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低浓度中药成分作用下肿瘤细胞的反应评价,从而使作用靶点不明情况下的药物筛选成为可能,也将为人类表型组研究提供全新手段。相关研究成果以infrared phenomics: phenotypic screening with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图2)。 细胞异质性与干细胞分化、肿瘤耐药等密切相关。当前,分析细胞种群中异质性的方法多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样品处理费事、费用昂贵。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基于单细胞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和计算方法,进行细胞异质性定量评估的新策略。通过计算红外光谱数据的细胞间对细胞相似距离,即可量化特定细胞种群的异质性,方法简单快捷,所需样品量也较少。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进一步获得了成脂分化过程中人间充质干细胞群体的动态异质性变化状态。这些发现为研究细胞异质性提供了互补/替代方法。结合单细胞测序及其其他细胞分析技术,将有助于深入解析基因异质性与表型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Cell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 Quantifies Dynamic Heterogene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uring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为题,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图3)。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光源显微红外光束线站的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生王亚迪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中心博士戴文韬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吕军鸿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研究员李雪玲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研究员李园园团队、滨州医学院教授潘效红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教授陈峰等。 图1.批次效应对单细胞红外光谱数据的影响与评价方法的建立 图2.单细胞红外表型组与药物筛选 图3.单细胞红外显微成像揭示了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动态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