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利用光线按需定制基因组折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7-29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Jennifer Phillips-Cremins是“三维表观遗传学(3-D Epigenetics)”领域的先驱。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们展示了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地利用光作为触发器快速地创建特定的基因组折叠模式。这种称为光激活动态环状结构化(light-activated dynamic looping, LADL)的技术将另外两种强大的生物技术工具 --- CRISPR/Cas9和光遗传学---结合在一起。通过使用CRISPR/Cas9靶向特定基因组褶皱(genome fold)或者说环状结构(loop)的末端,然后使用光遗传学将这些末端像磁铁一样连接在一起,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小时内在精确的基因组区段之间暂时地创建新的环状结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7月的Nature Method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ADL: light-activated dynamic looping for end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ontrol”。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基因组中的环状结构和撤消它们的能力使得LADL成为一种更详细研究三维表观遗传机制的有前景的工具。鉴于Phillips-Cremins实验室之前的研究提示着这些机制参与各种 神经发育疾病,他们希望LADL最终在未来研究中,甚至在开发治疗方法中发挥着作用。

    Phillips-Cremins说道,“近年来,在我们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克服了技术和实验方面的挑战,构建出超高分辨率的DNA图谱,这些DNA图谱揭示了DNA在细胞核中如何折叠成复杂的三维模式。 尽管我们如今能够可视化观察诸如环状结构之类的拓扑结构,但是在基因组结构配置如何促进基因组功能方面仍然存在着重要的知识缺口。”

    为了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这些三维模式的科学家们需要使用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操纵特定环状结构的工具。除了内在的物理挑战---让线性基因组中的两个距离较远部分进行物理接触, 就像使用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线穿针一样---之外,这种技术应当是快速的、可逆的,而且能够在靶区域上发挥作用,同时确保对相邻序列的干扰最小化。

    CRISPR/Cas9的出现解决了靶向问题。对这种基因编辑工具的改进允许科学家们在他们想要形成的环状结构的任一端靶向所需的DNA序列。如果这些序列可以被设计成在其他的必要条件下寻找彼此并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根据需要形成环状结构。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寻找能够将这些环状结构的末端结合在一起的生物机制,并在光遗传学工具包中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物学工具。在开花植物拟南芥中发现的蛋白CIB1和CRY2当暴露于蓝光时 会彼此结合在一起。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ayuri Rege说道,“一旦我们打开蓝灯,它们就会在几毫秒内开始发挥作用,并且在4小时内形成环状结构。当我们关闭蓝灯时,这些蛋白就解离,这意味着我们期待所形 成的环状结构会瓦解掉。”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Ji Hun Kim说道,“细胞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DNA环状结构。有些环状结构是慢慢形成的,但是也有很多环状结构是在一秒内快速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要研究这些环状结构快 速形成的机制,我们需要能够在可比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的工具。”

    快速发挥作用的折叠机制还具有以下优点:它们导致周围基因组区域发生较少的扰动,这有潜力降低为实验结果增加噪声的非预期效应。

    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了他们的高分辨率三维基因组图谱技术测试了利用LADL构建所需的环状结构的能力。在测量转录RNA序列活性的专家Arjun Raj的帮助下,他们还能够证实新形成的环状结构正在影响基因表达。

    三维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前景是研究这些长程环状结构和决定它们编码的蛋白的时间安排和数量的机制之间的关系。能够设计这些环状结构意味着科学家们将能够在实验条件下模拟这些机制, 这就让LADL成为研究基因组折叠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的重要工具。

    Phillips-Cremins说道,“在短时间尺度上理解基因组结构-功能关系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对于忠实的人类发育至关重要,以及基因的错误表达经常在人类疾病中发生。利 用光对基因组拓扑结构进行改造为理解这种关联性的因果关系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此外,我们预计,从长远来看,光的使用将允许我们能够靶向特定的人体组织,甚至控制在大脑特定神经元亚型中的环状结构形成。”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436-5
相关报告
  • 《折叠DNA有望精准制备纳米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0
    • DNA只能是双螺旋结构吗?当然不是,它还可以是网状、方形、心形,甚至可以拼出复杂的“中国地图”。 需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查看的DNA链,科学家竟然也能像折纸一样,把它们有目的地折叠成各种纳米结构,这也被称为DNA纳米折纸术。 作为一种精确高效的DNA自组装方法,DNA纳米折纸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光学材料的精确可控制备、药物与基因靶向递送等诸多领域。 不久前,丁宝全课题组就首次利用DNA折纸结构为载体高效且可控地完成了化疗和基因治疗的联合给药,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然而,由于制备成本高、稳定性差等问题,想要通过折纸术搭建一座DNA“乐高”,并非易事。 高科技折纸术 DNA之所以可以按需求被折叠、粘贴,还要归功于它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平行、反向的单链之间按照精密的碱基互补原则相连接,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G(鸟嘌呤)与C(胞嘧啶),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具有唯一性和高度特异性。 这些碱基的化学组成使得设计好ATGC排序的两条DNA单链,能在茫茫链海中找到彼此,紧紧结合,最终组成科学家想要的形状。 “DNA纳米折纸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构建DNA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方法。”丁宝全告诉记者,该技术是以一条长单链DNA(通常是一条噬菌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在数百条短单链DNA(折叠链)的辅助下,通过核酸序列杂交形成预先设计的具有特定尺寸和形貌的二维或三维纳米结构。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看来,DNA纳米折纸术是分子自组装技术的一个典型范例,代表了人类借助自然进化的力量(DNA分子),实现了接近随心所欲的纳米尺度的3D打印。 那么,DNA折纸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据丁宝全介绍,要制备DNA纳米折纸结构,首先需要通过程序化软件进行序列设计,然后将模板链和辅助折叠链以一定比例混合进行退火杂交,并将获得的组装结构进行后续的功能化修饰和最终纯化等操作。 在折叠DNA时,DNA短链就像一个个“图钉”,“钉”在DNA长链构成的支架上,这样才能固定被折叠的长链,保证DNA长链组成的图形不会散开。最后再将DNA长链和短链一起放入一种碱性溶液加热,它们就会自动结合在一起,形成起初设计的图案。 丁宝全表示,DNA纳米折纸术构建的DNA纳米材料完全由生物大分子DNA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而且,由于每条DNA链都彼此不同,整个DNA折纸结构是完全可寻址的,可在任意指定位点对结构进行功能化修饰。不仅如此,通过具有特定结构的DNA序列设计,也能实现对特定信号的响应和检测。 让载体给药更精准 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DNA纳米折纸术创建了多种结构,静止结构如二维和三维晶体结构、毫微管、多面体和其他造型;功能结构如纳米机器、DNA计算机、药物载体等。 樊春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DNA纳米折纸术在国内蓬勃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纳米制造、纳电子和纳光子学、生物传感与纳米药物等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DNA纳米折纸术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来控制纳米药物的组装、控释和靶向。 丁宝全课题组此次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DNA折纸结构为载体高效且可控地实现了化疗药物阿霉素和线性小发卡RNA转录模板的共传递,通过RNA干扰的机制,有效地下调多个肿瘤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完成了化疗和基因治疗的联合给药。 “小鼠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类DNA纳米给药体系表现出非常好的肿瘤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对耐药性乳腺癌肿瘤模型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丁宝全表示,该研究基于生物系统的天然核酸结构,实现了对肿瘤的协同治疗,扩展了基因治疗的研究思路和可应用的领域。 “我们会继续以精准制备DNA纳米材料为核心,调控其功能,根据需要‘定制’基于DNA折纸的多功能运输体系,最终实现包括肿瘤与代谢类疾病在内的精确诊断与治疗。”丁宝全表示,发展基于DNA纳米结构的生物检测体系及构建功能载体,研制高效、低毒、靶向、可控的药物运输与释放系统,是目前他们课题组开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除此之外,丁宝全表示,利用DNA折纸精确定位组装金属纳米结构,构建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组装结构并调控其性能;调控化学反应的过程及产物,例如调控酶级联反应的过程及合成位点及形貌可控的导电高分子等,也是DNA纳米折纸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成本及稳定性是待解难题 DNA折纸术虽然给纳米材料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想要随心所欲地折叠DNA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DNA纳米折纸技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制造成本,以及体内稳定性,这方面也是目前国际攻关的重点。”樊春海对记者说。 丁宝全也表示,相比于传统高分子材料,目前用于自组装的DNA序列的合成成本相对较高。后续需要进一步优化核酸制备工艺,特别是需要提高长片段和特定修饰的核酸序列的合成效率。另外,DNA纳米结构的制备主要是在水溶液中完成,并且需要一定浓度的阳离子来稳定,这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樊春海表示,DNA折纸得到的纳米结构需要很高的离子浓度以维持稳定,这使得其它组分在DNA组装体的进一步沉积变得更加困难。 而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璐璐看来,要想让DNA组装成复杂的结构,必须要对DNA的生化特性有极为深入的理解。如果不能准确预测每一块折纸的折叠方式,组装复杂结构也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折叠前还需要理解每一块DNA折纸的生化特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同的折纸块“找到自己的伙伴”,按正确的位置组合拼接在一起。 为此,钱璐璐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款软件,该软件可以根据输入的图像设计一张DNA画布。画布由不同的DNA折纸组合而成,而每一块DNA折纸都需要精确设计。“这一方法能直接被机器人读取,自动混合DNA链。我们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让DNA自我组装成我们想要的纳米结构。” 在钱璐璐看来,这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软件,未来有助于DNA纳米折纸术应用于更多领域。
  • 《制定出利用CRISPR/Cas9高效编辑基因组规则》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08
    •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细胞通过随机地插入一组核苷酸来修复CRISPR/Cas9系统诱导的DNA断裂。这通常会破坏任何位于发生断裂的DNA位点处的基因。科学家们已知细胞有时利用供者DNA来修复细胞基因组中的断裂。然而,这种供者DNA序列本身不会自我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的空白位点上。相反,这种供者DNA的每个末端都存在着一种同源臂(homology arm)以便封闭这种切割造成的空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的供者DNA组合插入到人胚胎肾细胞中,这些细胞以其生长良好的能力和经常用于癌症研究中而为人所知。他们使用携带着编码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的供者DNA,当这种基因成功地插入到细胞基因组中时,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就会在细胞的核膜上发出绿色荧光。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cision genome editing using synthesis-dependent repair of Cas9-induced DNA breaks”。 具体而言,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长度为33~38nt的同源臂与长度为518nt的同源臂具有相同的编辑成功率,在最佳条件下产生10%~20%的编辑成功率。相反之下,当他们利用长度为15~16nt的同源臂进行测试时,这种基因插入成功率下降了一半。他们在人基因组的三个不同的位点上重复了这些结果。他们还发现新插入的DNA序列能够长达1000nt(不包括同源臂)。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长度为57~993nt的供者DNA序列取得的编辑成功率在10%~50%。更短的供者DNA要比更长的供者DNA取得更高的编辑成功率。比如,长57nt的供者DNA、长714nt的供者DNA和长993nt的供者DNA插入到细胞基因组靶位点上的成功率分别为45.5%、23.5%和17.9%。当长度超过1000nt时,长1122nt的供者DNA和长2229nt的供者DNA具有非常低的插入成功率---大约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