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和年轻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基线肺功能异常的高患病率:TRANSPIRE 研究的报告》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5-07-30
  • 背景: 肺部并发症是儿童和年轻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受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先前存在的肺功能障碍对移植后结果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方法: 在一项由 444 名患者(≤24 岁)组成的多机构前瞻性队列中,在 8 个中心接受同种异体 HSCT,使用临床病史、影像学、肺功能测试 (PFT) 和肺科医生审查将基线肺功能分类为正常或异常。在基线、HSCT 后第 100 天、1 年和 2 年评估肺活量测定和弥散能力。

    结果: 224例患者(50.4%)出现基线肺功能障碍,包括肺活量受损(46.4%)、弥散能力低(33.8%)和影像学异常(例如,结节19%,间质改变7.9%)。这些患者的 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2.3 vs. -0.5)、用力肺活量 (FVC)(-2.0 vs. -0.3)和肺一氧化碳弥散能力(-2.4 vs. -0.7;均 p < 0.001)的中位 z 评分显着降低。肺功能损害持续到 HSCT 后 2 年。FEV1和FVC在所有时间点均保持显著较低;FEV1/FVC 比率相似。异常组的总生存率较低(88.4% vs. 95.9%)。发生了 7 例呼吸相关死亡,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n = 3)、呼吸衰竭 (n = 2)、弥漫性肺泡出血 (n = 1) 和纤维化肺病 (n = 1)。

    结论: 移植前肺功能障碍很常见,预示着移植后持续的损伤和较低的生存率。全面的基线评估可能有助于风险分层并指导早期干预,以改善儿科和年轻成人 HSCT 患者的长期呼吸结局。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692216/
相关报告
  • 《益生菌在高危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的安全性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 来源专题: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路线图信息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4-28
    • 近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关于益生菌在高危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的安全性的研究内容与进展,值得我们关注。 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增加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较低的死亡率显著相关。 益生菌,如具有确定益生菌潜能的乳酸菌,可能具有有益的特性,包括肠道共生菌的恢复、抗菌作用和肠粘膜的愈合,然而,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使用益生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关于可能发生乳酸菌血症的风险。 对于粘膜屏障破裂的HSCT患者,尤其是艰难梭菌感染(CDI)或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菌血症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目前,关于这些高危HSCT人群中益生菌安全性的报道很少。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其医疗单位在2011年至2016年间的异基因HSCT受体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14例(中位年龄7岁)服用益生菌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在HSCT术后100天前服用益生菌。 结果发现,10例患者中有8例诊断为急性GVHD,其中4例(40%)明确为急性GVHD累及胃肠道;100天前服用益生菌的5名患者(50%)被诊断为CDI(移植后第13天中位发病);无乳酸菌血症病例,包括GVHD或CDI患者。 本研究支持益生菌在肠粘膜完整性受损的儿童HSCT高危人群中的安全使用,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胃肠道GVHD或CDI方面是否有益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 Sadanand, Arhanti 文章原题:Safety of Probiotics Among High-Risk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

    • 来源专题: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路线图信息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2-28
    • 附件1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2017年版) 为规范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应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其造血干细胞来源包括血缘(HLA全相合或者单倍型相合)和非血缘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有合法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血液内科或儿科及相关专业诊疗科目。 (三)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的科室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有百级层流病房床位4张以上,配备患者呼叫系统、心电监护仪、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机、流式细胞仪、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系统、供氧设施。 2.成人血液内科开展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还应当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医疗机构儿科医师。 3.医疗机构应当在完成5例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方可开展非血缘、脐带血或者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四)其他相关科室。 1.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应当具有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措施的实验室或有固定协作关系的实验室,能够进行造血干细胞活性检测、有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计数和HLA组织配型,具备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监测能力。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所需的相关检验项目参加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委指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 2.有微生物检测及相关诊断检验、血液学和病理学常规检测、细胞遗传学分析条件和能力,或与具备上述条件和能力的实验室有固定协作关系。 3.全身放射治疗(TBI)做预处理时,有放射治疗科或有固定协作关系的放射治疗科,能够实施分次或者单次全身放射治疗,能够实施放射剂量测量。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儿科专业的本医疗机构在职医师。 2.有10年以上血液内科或儿科领域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参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5年以上,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工作的负责人还应当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负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的医师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具备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的能力。 4.小于10张百级层流病房床位的科室,应当配备3名以上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并按照护士与床位比2:1配备护士;大于等于10张百级层流病房床位的科室,应配备5名以上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并按照护士与床位比1.7:1配备护士。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满足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用于治疗以下血液系统疾病: (1)恶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等。 (2)非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 2.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参照本规定。 (二)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治疗目的、风险、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整的临床数据库及严格的术后随访制度,在完成每例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移植相关信息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四)技术要求。 1.拟行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供者单个核细胞数应当达到以下标准:骨髓单个核细胞数≥3×108/Kg,CD34+细胞数≥2×106/Kg;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5×108/Kg,CD34+细胞数≥2×106/Kg。 2.拟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采用单份或多份脐带血,单份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数> 2×107 /Kg,CD34+细胞数>1×105/Kg。 3.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植入率≥80%。 4. 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30%。 5.连续3年移植后1年存活率≥50%。 6.第一次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移植后1年生存率>60%。 (五)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关器材,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关的一次性医用器材。 2. 造血干细胞来源合法,供移植用非血缘骨髓造血干细胞应当由中华骨髓库提供,供移植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应当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设置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提供。 3. 建立造血干细胞来源登记制度,保证造血干细胞来源可追溯。不得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 四、培训管理要求 (一)拟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医师培训要求。 1.应当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接受至少6个月的系统培训。在指导医师指导下,参加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诊疗工作2例,参与5例以上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适应证选择、供者选择、制定预处理方案、并发症处理、移植后管理和随访等,并考核合格。 3.在境外接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培训6个月以上,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考核合格后,可以视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4.本规范印发之日前,从事临床工作满15年,具有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3年独立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不少于50例,未发生二级及以上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以上、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医疗事故的,可免于培训。 (二)培训基地要求。 1.培训基地条件。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符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要求。 (2)百级层流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 (3)近3年累计完成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不少于150例,每年完成各类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不少于50例。 (4)本医疗机构具有开展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实验室及检测条件。 (5)有至少4名具有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6)有与开展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7)近3年举办过全国性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或者承担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培训工作基本要求。 (1)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满足培训要求,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学习、临床实践。 (2)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的医师进行考试、考核,并出具是否合格的结论。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