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两家新电池产业落户湖北 发力动力电池和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0
  • 位于武汉东西湖的武汉中兴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园区内车来车往,因下雨地上满是泥浆,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施工建设园区内部道路。而距离该公司不远处的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则在忙碌调试已试投产的设备。中兴两家落户我省的新电池产业,眼下正在奋力冲刺,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装上一颗强劲的新能源动力之“心”。 中兴新材,年底投产 武汉中兴新材主要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和特种高分子膜材料,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 锂离子电池用于汽车等,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隔膜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组件,尽管隔膜并不参与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但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和充放电电流密度等关键性能都与隔膜直接相关。 据武汉中兴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光涛介绍,整个产业链中,隔膜是最后实现国产化的一环,2012年由深圳中兴新材实现。 为了扩大产能,中兴新材投资约35亿元在武汉新建研发生产基地。目前,该项目一期完成投资11.2亿元,11月底有望试生产,今年底正式投产。“去年10月开始正式建设,一年时间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包括园区内厂房、宿舍、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安装等。现在我们正抓紧修建园区内的道路,由政府配套的进入园区大的道路也正在施工中,月底就完全不同了。现在施工队正在日夜加班赶工。”周光涛说。 而在园区内三栋已经建好的厂房内,生产设备正在陆续进场安装,月底就能开始调试试生产。 “整个项目投产后,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干法隔膜生产商!”对于未来,周光涛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于中兴新材拥有的强大研发实力。据介绍,该公司掌握了系列核心技术,专利数量稳居行业全国第二。同时,中兴新材是行业内唯一拥有加工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涂覆实验室、测试实验室、电池实验室五个专业实验室的企业,为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提供了强大支持。 试生产半月,已收到订单 中兴高能主要为乘用车提供先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也就是制造电动汽车里的电池,项目总用地600余亩,三期建设完成后,总产能将达8Gwh。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年产能达1Gwh,能为三万辆轿车提供电力动力,进入行业第一方阵。 与正在火热施工的中兴新材不同的是,中兴高能厂区看似“冷清”,但研发中心和厂房里机器正高速运转,工作人员在测试产品性能,调试设备,完善生产流程。 “因是租赁的厂房,前期改造花了一些时间,为了冲刺尽早完成目标,从机器进场到开始试生产,仅仅用不到2个月时间就投产,创造了业内奇迹。现在,几乎所有员工都没有休息,加班加点推进项目进度,到明年就能实现量产。”该公司总经办相关负责人郭思说。 为何生产线上人也这么少?郭思说:“现在因为在试生产,需要调试设备等,正式生产后,工人会更少。” 这得益于该公司打造的智能数字化工厂。借助中兴通讯在大数据和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中兴高能将数字化、信息流运用到整个建厂过程中,实现了生产制造过程中人、机、料、法、环、能、测七维度的数据实时采集、监控。 “通过这套系统,我们不但能实时监控产品生产,还能对每块电池的每个生产环节进行溯源,即便卖出去了,我们也能追踪。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目前,中兴高能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家机动车强制性检验,产品性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试生产半个月,就已收到了三家公司的订单。

相关报告
  • 《动力电池巨头上游材料“军备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21
    • 将锂电核心材料捏在自己手中以备战时之需成为共识。 “军备赛”打响后,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热闹非凡。 在二三线电池企业为了在洗牌中活下去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时候,头部企业们正为全球化扩张而大规模补充 “弹药”,圈客户、扩充产能、储备原材料成为三大主要攻略目标。 第一步,将锂电核心材料捏在自己手中以备战时之需成为共识。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龙头们,已经构建起锂电池全产业链的宁德时代,完全可以当作自建锂电材料仓库的范本,将绝大部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宁德时代布局锂电材料板块的主要阵地是子公司广东邦普,后者通过加工、提纯、合成等工艺生产锂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等。 其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对广东邦普2018年投资金额约5.2亿元,占当期投资金额11.45%。 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能输出市场,2019年上半年,宁德时代锂电池材料销售收入为23亿元,同比增长32.14%。 日前,宁德时代还发布了百亿进川打造电池基地的战略,可以预测其锂电材料的需求还将不断扩大。要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为完成2020年将电池总产能增加到100至110GWh的目标,LG化学也在构建一条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疯狂储备锂电材料极具代表性企业之一,一图以概之: 此外,LG化学还投资5000亿韩元(29亿人民币)在韩国建立一家电池正极材料工厂,目标是将其独立生产正极材料的能力提高35%;投资了韩国电池负极生产商GSE&C,并持有韩国Zinc硫酸镍子公司Chemco10%的股份。 LG化学的竞争对手——SKI作为全球第二大湿法隔膜制造商,虽然是动力电池市场后来者,但却把握着锂电池隔膜这一重要板块。 该公司在韩国曾坪工厂、中国江苏常州、波兰西里西亚的建立了锂电池隔膜工厂,一旦3家工厂均投入运营,公司锂电池隔膜年产能将达12亿平方米。 欧洲电池企业虽说在国际动力电池格局竞争中也是“姗姗来迟”,但在锂电材料囤货战中也不甘示弱。 被欧洲各国政府、车企寄予厚望的瑞典电池企业新星Northvolt,其目标产能是至2023年工厂电池产能达到32GWh;据了解,该公司到2030年底的订单总价值已经超过130亿美元,稳定持续的电池原材料供应刻不容缓。 2018年, Northvolt和Nemaska锂业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的电池级氢氧化锂供货协议,年供应量不少于3500吨。 9月25日, Northvolt与天齐锂业全资子公司TLK签订了氢氧化锂《长期供货协议》。协议期为2020年至2025年。 值得一提的是,Northvolt的投资者之一大众汽车,也于4月与赣锋锂业签署了长达十年的锂化工产品供应协议。 总得来看,电池头部企业主要是通过与锂电材料供应商签订巨额长单,来疯狂“扫货”;另一方面,电池企业也在自建材料工厂,以补充弹药,巩固原料基础。 无论是签订长单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都利于电池企业及时应对市场风险。供需方面巩固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成本上减轻短期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 首先是供需方面,对于关键材料主要靠进口的电池企业来说,自产锂电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韩国电池企业在电池材料方面的应用尤其是隔膜材料,对日企如旭化成、东丽等产品进口依赖度高,一旦受到当地对日企如旭化成、东丽等产品进口依赖度高。 当日本试图推行向韩国出口电池材料的限制令,隔膜多采用日本进口为主的三星SDI就会收到相对严重的影响,而隔膜大户SKI相对来说就有惊无险了。 另一方式——与锂电材料企业签订长单也是同一个道理。 其次,市场方面。锂电池的价格早已一落千丈,“降本”是其倒逼至产业链上游的主要标签。然而即使价格再降,需求还是在那里的。 单就锂矿来说,智利央行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需求将翻两番。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上游钴镍矿亦是如此。 业内认为,目前锂电材料端的价格虽是低位反弹,但随着动力电池巨头的高端产能逐渐量产供货,部分锂电低端产能的加速出清,锂电材料有望探底回升。此时下游电池企业对关键材料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可以说是 “抄底介入”。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锂电池技术路线日新月异,更新迭代快,上下游维系的加深有助于缩短材料产品的认证周期,提高双方效率,降低成本。像目前高镍路线趋于主流,各大电池巨头对高于传统标准的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的需求就比较热切。
  • 《从数据管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本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6
    •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是一季度尤其是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焦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原材料问题会否掣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让我们从数据变化中管窥答案。 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大涨138%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1.4GWh,同比上升138.0%,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3月的装车量已经达到51.3GWh,同比上升了120.7%。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仍在进一步提升。3月,有3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的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8GWh、18.5GWh、20.4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8.3%、86.4%和95.4%。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头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3月装车量TOP10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装车量分别达到10.81GWh、4.12GWh和1.84GWh,占比分别达到50.49%、19.245和 8.58%. 3月,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在140(含)-160Wh/kg和160Wh/kg及以上车型产量分别为11.2万辆和9.1万辆,占比分别为31.7%和25.7%,125Wh/kg以下车型产量为6.3万辆,占比17.7%。 供需量总体紧平衡 扩产周期不匹配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持续了一年多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正在持续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但事实上,这种价格上涨从某种程度上并非矿产资源不足引发的供应不足,而是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供需错配导致的。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今年3月,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有所减缓,虽然尚无法准确判断市场价格走势,但相关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电池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介绍,中国锂资源较丰富,是全球少有的盐湖锂、锂辉石和锂云母等三类资源都有分布的国家。盐湖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9%,以锂辉石和锂云母为代表的硬盐锂约占21%。但国内盐湖、锂矿开发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依赖从智利、阿根廷及澳大利亚进口。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锂辉石矿产。2021年,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200万吨,折合26万吨LCE;今年1-2月,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37万吨,折合4.8万吨LCE,同比下降了2%,来自澳大利亚的锂辉石占比约为94%。 在马小利看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供需关系的紧张,并非矿产资源储备不足。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涉及的主要原材料供需量总体处于紧平衡且有一定量出口的状态,同时,材料端与电池产能及扩产周期不匹配。2021年全球锂盐生产量约为53万吨,同比增长27%。需求端,2021年全球锂需求约为53.7万吨LCE,同比增长35%。中国锂需求占全球的近70%,且增长引领全球。尽管国内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仍有部分材料出库到国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盐出库7.3万吨,其中,碳酸锂约为0.8万吨LCE,氢氧化锂约为6.5万吨LCE。一般,电池扩产周期为6-8个月,而原材料的扩产周期则需要18个月,盐湖锂等矿业则需要2.5-3年,而且有些原材料行业与电池行业、整车市场的发展信息并不对称,这就导致原材料产能建设滞后。同时,多地出台的“双控”(高能耗、高排放)政策,限电、环保审查等因素,也导致产能释放、产能扩建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材料端和电池端茶能扩产周期的不匹配问题。 国内外锂盐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以氢氧化锂为例,国内市场报价要远高于欧美、韩国市场。今年1月,中国市场氢氧化锂的报价比欧美、韩国市场高于17万元/吨,主要原因可能是欧美、韩国等市场在价格低点时与国内签订了长单固定加,从而保障了价格稳定。这也提醒国内的采购商,要制定合理的长期采购机制,以保障自身采购价格的相对稳定。 短期内资源量满足发展需求 按照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50万辆测算,电池联盟按照523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预测2022年金属镍、金属钴、金属锂和硫酸钴的用量分别为15.5万吨、6.5万吨、4.2亿平方米和16.9万吨;根据2021年市场动力类型分布,预测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约为368.6GWh,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预计157.6GWh,磷酸铁锂装机量预计210.4GWh,所需关键电池材料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预计分别将达到74.6万吨、34.3万吨、22.1万吨和6.0亿平方米。 从资源储备情况看,2-5年短期内资源量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发展需要,但上下游产能匹配错位及扩产周期不匹配将造成一定影响。USGS测试,预计2022年全球原生镍产量将继续增加17.4%至315万吨,消费量将增加13%至305万吨,电池行业原生镍有望达到18.5万吨,中国产量则有望达到14.5万吨,全球比重达到78.4%。预计2022年全球精炼钴消费量将达到1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