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近海低氧形成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04
  • 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海域出现低氧(溶解氧浓度 < 3 mg/L)现象。低氧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溶解氧的消耗速率大于补充速率,持续一段时间后,溶解氧浓度低于阈值后,水体便进入低氧状态。低氧的形成不仅受多个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而且是一段时间内的累积结果,明确某一海区低氧的发展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还比较困难。

    基于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近海低氧区内气象、水文连续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分析了该海域夏季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持续的水体温度层化、大风过程和藻类暴发是影响该海区低氧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夏季该海域底层溶解氧并非一直处于低氧状态(< 3 mg/L),而是呈现多个时间尺度的波动变化。持续存在的温度层化是导致底层溶解氧连续下降、形成低氧的主要因素。大风通过消除温度层化、促进底层低氧迅速恢复。研究还发现在养马岛海区这样的近海低氧区,大风对低氧的影响需要考虑风向,强南风在养马岛海区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流,深水区的冷水入侵减缓了低氧区温度层化的消失速度,因此强南风影响下底层低氧的恢复速度远小于强北风。通过叶绿素a和表层溶解氧浓度的异常,发现了一次持续7天的藻类暴发过程,以及该次藻类暴发导致的底层溶解氧的迅速下降和持续的严重低氧;这一发现为海洋浮游植物与低氧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指出低氧可发生在藻类暴发1-2周后。此外,本研究表明陆源营养盐输入是导致养马岛海区藻类暴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陆源营养盐的持续输入可能是该海区连续发生严重低氧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海海域低氧的特征和成因,并为改善近海低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郑向阳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邢前国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

    Zheng, Xiangyang, Hui Liu, Qianguo Xing, Yanfang Li, Jie Guo, Cheng Tang, Tao Zou, and Chawei Hou. "Key drivers of hypoxia revealed by time-series data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Muping, China."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106613.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407/t20240701_720524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近海低氧形成机制及生态效应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16
    • 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依赖于充足的氧气供应,当海水中氧气的消耗速度快于补充速度就会导致低氧。海水低氧是危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经济的全球性问题,高强度人类活动正在使这一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典型河口海湾海岛生态系统健康及调控研究组群、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附近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经过多年研究,在近海低氧形成机制及生态效应方面中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相继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 该海域是北黄海重要的筏架式扇贝养殖区和底播式海参养殖区,近年来该海域夏季底层水体溶解氧(DO)浓度过低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妨碍了当地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团队聚焦于本海域日趋严重的低氧灾害问题,通过大量现场观测,并结合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培养实验,探讨了季节性低氧的生消过程及其主要控制机制,评估了DO对生源要素碳、氮、磷、硅等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低氧灾害的生态效应。 研究表明,水体层化和扇贝养殖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养马岛附近海域底层水体夏季发生低氧灾害的重要因素;持续的高气温和低风速是造成该海域水体夏季出现层化的主导因素,扇贝养殖设施引起的水交换减缓则是水体分层和低氧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温跃层厚度大于2.5 m、上边界深度在7.0 m以下的水体更易发生低氧;当底层水体的表观好氧量大于4 mg/L,即使没有跃层存在也能够发生低氧,说明层化虽然能够促进底层水体低氧的形成,但并非必不可少(Sun et al., ER 2023, 228: 115810)。温度是该海域海水中DO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夏季底层水体的DO下降速度约为表层水体的3~4倍,水体耗氧是DO支出的主要途径(Yang et al., MPB 2021, 173: 113092)。 扇贝养殖活动对底层水体夏季低氧形成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其对有机质迁移转化的影响。海湾扇贝的排泄作用将大量具有高分子量和低腐殖度特征的溶解有机质(DOM)释放到水柱中,改变了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湾扇贝在一个养殖周期内(6月~11月)的排泄过程可使海水中溶解有机碳增加19.7 μmol/L,假设扇贝排泄的DOM中不稳定部分被完全耗氧分解,可使养马岛附近海域海水中DO和pH分别降低~13.4 μmol/L和~0.018(Yang et al., STOTEN 2022, 807: 150989),使水体总碱度降低75.7 μmol/kg,从而加速低氧和海水酸化的进程(Yang et al., STOTEN 2021, 798: 149214)。 上覆水体中DO浓度会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的好氧和厌氧分解模式,从而主导营养盐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的释放。当上覆水体中DO > 50 μmol/L时,有利于沉积物中铵氮、硅和FDOM的释放;当上覆水体中DO < 100 μmol/L时,会加速沉积物中磷的释放(Yang et al., Chmosphere 2021, 273:129641)。在夏季,低氧通过有机质矿化和铁结合态磷(Fe-P)还原促进了沉积物中磷向上覆水中迁移;相比之下,秋季水体的富氧状态促进了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与磷酸盐共沉淀形成Fe-P(Yang et al., STOTEN 2021, 759: 143486)。 上述论文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科技工程专项”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XDA23050303)的研究成果之一,由我所孙西艳和杨波为第一作者,高学鲁和赵建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结果可为近海低氧灾害预警预报和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有助于提升我国近海环境灾害的预警及应对能力,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论文详情: 1. Sun, X., Gao, X.*, Zhao, J.*, Xing, Q., Liu, Y., Xie, L., Wang, Y., Wang, B., Lv, J., 2023. Promoting effect of raft-raised scallop culture on the formation of coastal hypoxi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28: 11581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23006023 2. Yang, B., Gao, X.*, Zhao, J.*, Xie, L., Liu, Y., Lv, X., Xing, Q., 2022. The impacts of intensive scallop farming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coastal waters adjacent to the Yangma Island,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07: 15098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60678 3. Yang, B., Gao, X.*, Zhao, J.*, Liu, Y., Xie, L., Lv, X., Xing, Q., 2021. Summer deoxygenation in a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farming area: The decisive role of water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and beyond.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73: 11309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1011267 4. Yang, B., Gao, X.*, Zhao, J.*, Liu, Y., Lui, H.K., Huang, T.H., Chen, C.T.A., Xing, Q., 2021. Massive shellfish farming might accelerate coastal acidification: A case study on carbonate system dynamics in a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farming area,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98: 14921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4287X 5. Yang, B., Gao, X.*, Zhao, J.*, Liu, Y., Xie, L., Lv, X., Xing, Q., 2021. Potential linkage between sedimentary oxygen consumption and benthic flux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a coastal scallop farming area, North Yellow Sea. Chemosphere, 273: 12964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21001107 6. Yang, B., Gao, X.*, Zhao, J., Liu, Y., Gao, T., Lui, H.K., Huang, T.H., Chen, C.T.A., Xing, Q., 2021. The influence of summer hypoxia on sedimentary phosphorus biogeochemistry in a coastal scallop farming area,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59: 14348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70170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底栖生物扰动增强温室气体排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肖凯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学者在海岸带底栖生物扰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以“Widespread crab burrows enhan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为题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中国科学院大类一区TOP期刊)。 海岸带滨海湿地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招潮蟹等底栖动物广泛栖息于滨海湿地,他们的觅食、挖洞筑穴等生物扰动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沉积物界面的水文和环境过程。招潮蟹洞穴可作为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的优先流动通道,不仅极大地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速率和通量,提高土壤通气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者早期的研究发现,在盐沼湿地中底栖生物扰动能通过潮汐冲刷减少沉积物和洞穴中“蓝碳”的埋藏潜力。由于潮汐驱动的水力梯度,蟹洞与周围土壤基质之间发生连续的对流孔隙水交换,在潮汐冲刷的作用下,洞穴中溶解态物质被不断地冲出沉积物,造成系统碳流失。因此,阐明招潮蟹洞穴对海岸带碳循环的影响,对评估海岸带蓝碳储量和理解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沿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气候梯度,选取光滩、盐沼、红树林和潮沟4种典型的招潮蟹栖息地,设置了53对采样点,对超过1000个招潮蟹洞穴沉积物和临近沉积物基质展开比对调查。通过整合招潮蟹扰动下沉积物中有机碳和腐殖质成分变化发现,招潮蟹洞穴沉积物的重组分有机碳(HFOC)相比轻组分有机碳(LFOC)具有更高富集比例,而招潮蟹穴居对腐殖质成分的影响相对复杂,在盐沼和潮沟,洞穴沉积物的胡敏素含量高于基质,在光滩和红树林中相反。 相较于沉积物基质,招潮蟹洞穴沉积物CO2、CH4和N2O的排放速率率分别提高23%、120%和30%,其中CO2的排放量增加了17%-30%,CH4增加了49%-141%。通过分析有机碳组成、酶活性、气候梯度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联表明:(1)招潮蟹洞穴通过增强氧气的渗透,导致土壤有机碳消耗增加,从而促进了温室气体的产生;(2)CO2排放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CH4排放则受酶活性和腐殖质含量的控制,而N2O排放与环境指标的整体相关性不显著;(3)招潮蟹洞穴内温室气体排放受到HFOC和LFOC的间接限制,而沉积物基质中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条件直接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和盐沼中招潮蟹洞穴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抵消35%-134%的沉积碳埋藏量。红树林中的洞穴比盐沼产生更多的CO2和CH4排放。中国红树林分布在亚热带的南方省份,如果这些地区的所有盐沼因为生态修复工程被红树林取代,预估招潮蟹洞穴将导致碳埋藏量进一步减少41%左右。 上述工作证明了招潮蟹洞穴、栖息地类型和气候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也表明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可能因为底栖生物扰动低于预期。然而,招潮蟹洞穴也可能通过增加有机物积累和提高植物初级生产力来增加碳的固存。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大空间和时间尺度来开展招潮蟹扰动对海岸带蓝碳循环的研究,进一步讨论生物扰动对系统碳汇的复杂影响机制。本研究为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带来了新见解,并对海岸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新依据。 上述研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肖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并与厦门大学潘峰副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刘延助理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深圳市科创委等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Xiao, K.*, Wu, YC., Pan, F. *,Huang, Y.R.,Peng, H.B.,Lu, M.Q.,Zhang, Y., Li, H.L.,Zheng, Y., Zheng, C.M.,Liu, Y. *,Chen,N.W.,Xiao, L.L.,Han, G.X.,Li, Y.S.,Xin, P., Li, R.L.,Xu, B.C.,Wang, F.M.,Tamborski, J.J.,Wilson, A.M.,Alongi, D.M.,Santos, I.R.,2024. Widespread crab burrows enhance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5:437.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621-2 文章下载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62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