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底栖生物扰动增强温室气体排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肖凯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学者在海岸带底栖生物扰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以“Widespread crab burrows enhan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为题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中国科学院大类一区TOP期刊)。

    海岸带滨海湿地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招潮蟹等底栖动物广泛栖息于滨海湿地,他们的觅食、挖洞筑穴等生物扰动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沉积物界面的水文和环境过程。招潮蟹洞穴可作为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的优先流动通道,不仅极大地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速率和通量,提高土壤通气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者早期的研究发现,在盐沼湿地中底栖生物扰动能通过潮汐冲刷减少沉积物和洞穴中“蓝碳”的埋藏潜力。由于潮汐驱动的水力梯度,蟹洞与周围土壤基质之间发生连续的对流孔隙水交换,在潮汐冲刷的作用下,洞穴中溶解态物质被不断地冲出沉积物,造成系统碳流失。因此,阐明招潮蟹洞穴对海岸带碳循环的影响,对评估海岸带蓝碳储量和理解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沿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气候梯度,选取光滩、盐沼、红树林和潮沟4种典型的招潮蟹栖息地,设置了53对采样点,对超过1000个招潮蟹洞穴沉积物和临近沉积物基质展开比对调查。通过整合招潮蟹扰动下沉积物中有机碳和腐殖质成分变化发现,招潮蟹洞穴沉积物的重组分有机碳(HFOC)相比轻组分有机碳(LFOC)具有更高富集比例,而招潮蟹穴居对腐殖质成分的影响相对复杂,在盐沼和潮沟,洞穴沉积物的胡敏素含量高于基质,在光滩和红树林中相反。

    相较于沉积物基质,招潮蟹洞穴沉积物CO2、CH4和N2O的排放速率率分别提高23%、120%和30%,其中CO2的排放量增加了17%-30%,CH4增加了49%-141%。通过分析有机碳组成、酶活性、气候梯度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联表明:(1)招潮蟹洞穴通过增强氧气的渗透,导致土壤有机碳消耗增加,从而促进了温室气体的产生;(2)CO2排放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CH4排放则受酶活性和腐殖质含量的控制,而N2O排放与环境指标的整体相关性不显著;(3)招潮蟹洞穴内温室气体排放受到HFOC和LFOC的间接限制,而沉积物基质中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条件直接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和盐沼中招潮蟹洞穴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抵消35%-134%的沉积碳埋藏量。红树林中的洞穴比盐沼产生更多的CO2和CH4排放。中国红树林分布在亚热带的南方省份,如果这些地区的所有盐沼因为生态修复工程被红树林取代,预估招潮蟹洞穴将导致碳埋藏量进一步减少41%左右。

    上述工作证明了招潮蟹洞穴、栖息地类型和气候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也表明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可能因为底栖生物扰动低于预期。然而,招潮蟹洞穴也可能通过增加有机物积累和提高植物初级生产力来增加碳的固存。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大空间和时间尺度来开展招潮蟹扰动对海岸带蓝碳循环的研究,进一步讨论生物扰动对系统碳汇的复杂影响机制。本研究为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带来了新见解,并对海岸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新依据。

    上述研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肖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并与厦门大学潘峰副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刘延助理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深圳市科创委等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Xiao, K.*, Wu, YC., Pan, F. *,Huang, Y.R.,Peng, H.B.,Lu, M.Q.,Zhang, Y., Li, H.L.,Zheng, Y., Zheng, C.M.,Liu, Y. *,Chen,N.W.,Xiao, L.L.,Han, G.X.,Li, Y.S.,Xin, P., Li, R.L.,Xu, B.C.,Wang, F.M.,Tamborski, J.J.,Wilson, A.M.,Alongi, D.M.,Santos, I.R.,2024. Widespread crab burrows enhance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5:437.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621-2

    文章下载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621-2.pdf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408/t20240820_730145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微塑料对潮间带生物行为与沉积物硫循环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河口地区的微塑料富集及其生态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河口沉积物是微塑料的主要汇聚库,也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活跃场所,易受外界扰动影响。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不仅能够改变沉积物结构,也会影响其物质循环。然而,目前关于微塑料如何改变底栖动物行为进而影响沉积物物质循环的研究较为有限。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生理生态研究组(赵建民研究团队)以潮间带动物沙蟹(Scopimera globos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微塑料污染下沙蟹行为与沉积物硫循环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 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结合AI视觉识别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探究了微塑料污染对沙蟹行为的调控效应以及沙蟹生物扰动对微塑料迁移、沉积物理化性质和硫循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塑料暴露下沙蟹表现出活动能力减弱、再埋藏时间延长、争斗和爬壁行为频繁等明显的行为异常,表明其处于较高的环境胁迫状态。沙蟹主动规避微塑料丰度较高区域,向深层沉积物迁移的行为,进一步改变了沉积物氧化还原状态与微生物分布格局。沙蟹生物扰动显著增强了微塑料向上迁移的能力,使其在沉积物表层及上覆水中丰度显著增加,可达非扰动条件下的27倍,沙蟹可能是潮间带微塑料再暴露风险的重要驱动因子。沙蟹生物扰动显著改变了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硫循环代谢功能。表层沉积物中需氧菌群Pseudomonadota显著增加,而厌氧硫酸盐还原菌Thermodesulfobacteriota显著减少;沙蟹生物扰动促进了深层沉积物中soxA、soxB等硫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但抑制了dsrA、dsrB等硫酸盐还原相关基因表达。 研究成果揭示了微塑料通过调控底栖动物行为间接影响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新认知。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第一作者为孙超凡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清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烟台海岸带所研究组群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Sun, C., Liu, H., Teng, J., Feng, W., Wang, D., Wang, X., Zhao, J., & Wang, Q. (2025). Impact of Microplastic Exposure on Sand Crab Scopimera globosa 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Microplastic Transport and Sulfur Cycling through Bioturb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5, 59, 7039?7053.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5c01192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湿地碳汇功能的水位响应阈值及其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碳汇,其独特的水文和生物过程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干扰影响,湿地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水位波动对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亟待深入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研究组(韩广轩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构建了连续水位梯度的野外原位控制实验平台,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CO?交换、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功能性状的长期观测研究,识别出湿地碳汇功能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阈值位于土壤-空气界面(-20 cm至0 cm之间),并揭示了该阈值的形成机制源于水位诱导的土壤-植被反馈过程。 该研究设计包括地下100 cm至地表以上40 cm的六个水位梯度(-100 cm、-60 cm、-20 cm、0 cm、+20 cm、+40 cm),全面模拟湿地不同水文条件下的生态响应。长期监测发现,生态系统净CO?交换(NEE)对水位变化呈非线性响应,并在-20 cm至0 cm之间出现明显阈值。水位升高至地表以上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增强。 此外,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随机森林进一步分析,明确了水位调控碳汇功能的双路径机制:水位低于地表阶段,土壤盐分和含水量等因素主导植被生长和碳汇过程;水位高于地表阶段,植株高度和覆盖度等植被性状成为驱动碳汇的核心变量。研究同时指出,水位变化引发植被群落优势种发生转换,由耐旱性强的一年生低冠层植物(如Suaeda glauca)向多年生高冠层植物(如Phragmites australis)演替,从而驱动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及生态系统净CO?交换(NEE)的整体跃迁。 该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控制实验,证实了湿地碳汇功能存在水位阈值,并深入阐释了其生态调控机制,有效填补了以往依赖模型模拟或全球综述分析的实证空白。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湿地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湿地碳汇功能的模拟预测与水位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关成果以“Thresholds of wetland carbon sink regulation by water level”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炼京,共同通讯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韩广轩研究员和复旦大学聂明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以及山东省青年基金的资助。 成果信息: Wang Lianjing,Zhao Mingliang,Nie Ming*,Adina Paytan,Isaac R. Santos,Wang Xiaojie,Cao Qixue,Song Weimin,Chu Xiaojing,Han Guangxuan*. 2025. Thresholds of Wetland Carbon Sink Regulation by Water Lev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