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创出水稻基因组定点编辑新办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4
  •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将ScCas9蛋白应用于水稻细胞基因位点识别和定点编辑,证实在水稻中有较高的编辑效率,可识别PAM序列NNG基因位点,扩宽了植物基因编辑应用范围。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周焕斌介绍,CRISPR/Cas9系统已成为基因组精准修饰的有效工具,促进了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作物分子育种进程。但是Cas蛋白仅识别特定的PAM序列,极大的局限了基因编辑,尤其是碱基编辑靶点的选择性。利用Cas蛋白突变体和不同物种Cas蛋白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扩宽CRISPR工具的打靶范围。扩展Cas9的识别区域是当前对CRISPR/Cas9系统优化改良的重要方向。

      该研究选用来源于狗链球菌的ScCas9蛋白对水稻基因组编辑技术进行升级和扩宽编辑范围。试验证实,ScCas9蛋白在水稻中可通过识别NNG位点完成基因编辑,且对NAG位点表现最好,编辑效率优于与之相似(相似度89.2%)的传统SpCas9蛋白,但对NGG、NCG和NTG的编辑效率则具有一定的位点依赖性。此外,ScCas9蛋白还可同时高效地完成多基因编辑和双靶碱基定点替换,编辑效率高达36.96%和47.5%。ScCas9在水稻基因组定点编辑上的应用,扩宽了基因组编辑的范围,为后续基因组编辑衍生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工具,也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作物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1/14/content_438675.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科学家显著提高水稻基因组编辑效率》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6-19
    • 6月12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合作开展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该研究显著提高了CRISPR-Cas9-VQR系统在水稻中的基因组编辑效率。 CRISPR-Cas9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编辑。但是该系统在进行基因组编辑时,除需要特异识别靶序列之外,还需要特异识别一段NGG的邻近核苷酸序列,这大大限制了该系统的编辑位点选择范围。在前期的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对Cas9蛋白进行定点突变,获得了Cas9蛋白的VQR变体,并在水稻基因组中成功实现对NGA邻近序列的编辑,极大的扩展了基因编辑位点的选择范围,然而CRISPR-Cas9-VQR系统与原CRISPR-Cas9系统相比较,其编辑效率依然偏低,这限制了该系统在水稻中的推广应用,为此,该研究通过优化sgRNA的结构以及使用水稻内源性强启动子来驱动VQR变体的表达,成功将CRISPR-Cas9-VQR系统的编辑效率提高到了原有系统的3至7倍。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的资助。水稻所硕士研究生胡熙璕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助理研究员孟祥兵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李家洋研究员和水稻所王克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科学家实现竹子基因定点编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9
    •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朱强课题组以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的麻竹为材料,建立了适合麻竹内源基因的敲除的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对麻竹基因的定点敲除。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该研究为竹子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通过分子育种方法进行竹子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直接生产和消费竹子,2018年中国竹产业的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但其开花周期很长。它们是禾本科植物,却具有特殊的营养器官——地下鞭根笋系统。尽管人类应用竹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对竹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种质创新工作却滞后于其他主要的农林作物。 麻竹经济价值极高,其染色体为六倍体。研究团队首先建立并优化了适用于竹子的原生质体提取和转化的流程,用以快速优化适用于竹子的基因编辑元件。在该体系中通过对CRISPR/Cas9元件的优化,研究者发现玉米的UBI启动子驱动的Cas9基因及来自水稻的OsU6b启动子驱动的sgRNA,可以有效地在竹子原生质体中进行基因编辑。 为测试该体系是否可用于创制竹子突变体,研究者克隆了可能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1),利用此前建立的麻竹遗传转化体系,首次在六倍体麻竹的T0代中获得该基因的单拷贝突变及三个拷贝的同时突变,突变的最高效率为81.8%。PSY1纯合敲除突变体呈现了明显的白化表型,这种表型在组织培养阶段即已发生。 竹子是世界上最高的禾本科植物。先前的研究表明,赤霉素信号途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叫作GRG1 的基因就是受到外源赤霉素的强烈诱导。课题组克隆了该基因在麻竹中的同源基因DlmGRG1,并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体系对DlmGRG1进行定点敲除,获得了DlmGRG1纯合的麻竹突变体。突变体的株型和高度明显发生了改变,其节间长度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