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完成站点认证,成为全球第15个、亚洲第三个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GRUAN站),助力气象研究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11
  • 日前,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完成站点认证,成为全球第15个、亚洲第三个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GRUAN站)。作为亚洲中北部和中国大陆唯一的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该站位于我国北方草原生态脆弱区及冷空气过境路径上,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节点。 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的认证使其能够与全球14个已认证站点交换最高精度的高空数据,逐步建立从地面至35公里垂直大气柱的长期观测体系。这一体系将实现温度、湿度、气压、风、臭氧等基本气候变量(ECVs)的高精度、稳定、可靠、连续的国际领先观测,为全球GRUAN高精度观测数据应用打下基础。这些数据将用于我国气象预报、卫星检验、气候变化研究及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等领域,提升我国高空基准观测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需要高质量的高空观测数据来将气候变化信号从自然变率中分离出来。200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组织提出在全球建立由30—40个站点组成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高空基准观测网(GRUAN)计划。其任务是通过持续数十年的测量,提供长期、稳定且高精度的大气垂直廓线数据,以准确量化气候变化趋势,并验证和校准大范围的天基观测系统结果。 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自获世界气象组织(WMO)批准后,作为亚洲中北部唯一代表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草原气候条件的站点,于2023年3月启动观测试验;2024年3月开始编制站点认证报告并传输数据流,8月形成GRUAN数据流全球共享,并于2025年6月正式获得站点认证。
  • 原文来源: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507/t20250709_7199468.html
相关报告
  • 《ESO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地面观测站》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11-08
    • 2018年ESO保持了世界上最多产的观测站的地位,继续作为天文研究设置标杆,是又一个辉煌之年。2018年ESO发表了1093篇出版物,超过了其他地面或空间观测站的出版量。 这一结果的得益于位于帕拉纳的VLT(甚大望远镜)/VLTI(甚大望远镜干涉仪)ESO的旗舰设施。2018年,利用VLT的数据共发表了618篇论文。今年最多产的仪器是发表了139篇论文的UVES,紧随其后的是X-shooter、MUSE和FORS2。 位于帕拉纳的其他望远镜在2018年对ESO的研究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VST(VLT测量望远镜)和VISTA(用于天文学的可见和红外测量望远镜)。这些设施的数据分别为48篇和105篇论文提供了资料。 ESO在拉西拉观测站的望远镜在2018年为236篇论文提供了数据。位于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为这些出版物的一半以上(120篇)提供了数据。基于HARPS数据的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表明它对令人兴奋和迅速发展的系外行星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年,基于欧洲在ALMA的观测时间发表的论文数量189篇,比2017年增加了24%。自2012年该望远镜开始发布数据以来,基于其观测到的数据发表论文总数达到650篇。APEX也是一个高产的观察站——2018年发表的78篇论文,自2006年开始运作以来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680篇。 总的来看,ESO置于天文学研究的前沿。因为不同的观测站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研究成果,虽然进行比较可能很复杂,但是ESO仍然是世界上最多产的观测站。这一分析突出了ESO对天文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并探讨了基于单个观测站数据的科学产出。 研究结果发表在ESO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出版的年度基本ESO出版物统计资料中,并使用ESO望远镜书目(telbib)进行计算,该书目是一个包含使用ESO数据的参考出版物数据库。ESO做了大量工作,以确定所有使用ESO数据的参考论文,并认为telbib基本上面面俱到。所选统计数据的交互式图表可在线获取。这些图表显示了telbib数据库的全部内容,该数据库包含1996年至今的出版物记录。它们可用于检索出版物历史的许多方面,包括利用ESO装置的数据撰写科学论文和使用档案数据。
  • 《全球LNG出口连续第三个月萎缩》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液化天然气市场连续第三个月萎缩,因为各国仍在努力应对冠状病毒大流行带来的经济影响。彭博社编制的船舶跟踪数据显示,上月全球燃料出口较上年下降9.4%,为至少2017年12月以来最大的同比降幅。最大的削减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从月度来看,出口比6月份的水平微升了2.5%。   疫情给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泼了冷水,预计需求下降可能会延续到2021年。随着液化天然气市场高速增长的停滞,一系列一度前景光明的出口项目正艰难地寻找融资渠道,这将威胁到未来10年更严重的供应过剩。   荷兰皇家壳牌和道达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商,它们已经在出口设施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燃料需求。由于Covid-19阻碍了经济活动,使库存接近产能,一些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买家难以为今年夏天的合约出货腾出空间,这迫使出口商做出艰难的决定,降低产量,从市场上截留货物,以平衡全球供应。美国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约40%,原因是在欧洲和亚洲的套利机会破灭后,客户可能会取消从墨西哥湾沿岸项目装载的超过50批货物。亚洲是燃料需求最大的地区,由于外界猜测冬季取暖季节的开始将促进消费,亚洲的现货价格已开始从创纪录的低位回升。同时,由于Covid-19措施迫使买家减少交货量,燃料进口量同比下降5.1%,这是进口连续第二个月下降,此前6月是至少2017年12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韩国7月份的进口量比去年下降了80多万吨,为所有国家中最多,因为韩国最大的买家要求推迟高库存水平的发货。尽管日本上月进口近570万吨,为3月以来最大,但仍落后2019年水平约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