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O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地面观测站》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19-11-08
  • 2018年ESO保持了世界上最多产的观测站的地位,继续作为天文研究设置标杆,是又一个辉煌之年。2018年ESO发表了1093篇出版物,超过了其他地面或空间观测站的出版量。

    这一结果的得益于位于帕拉纳的VLT(甚大望远镜)/VLTI(甚大望远镜干涉仪)ESO的旗舰设施。2018年,利用VLT的数据共发表了618篇论文。今年最多产的仪器是发表了139篇论文的UVES,紧随其后的是X-shooter、MUSE和FORS2。

    位于帕拉纳的其他望远镜在2018年对ESO的研究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VST(VLT测量望远镜)和VISTA(用于天文学的可见和红外测量望远镜)。这些设施的数据分别为48篇和105篇论文提供了资料。

    ESO在拉西拉观测站的望远镜在2018年为236篇论文提供了数据。位于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为这些出版物的一半以上(120篇)提供了数据。基于HARPS数据的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表明它对令人兴奋和迅速发展的系外行星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年,基于欧洲在ALMA的观测时间发表的论文数量189篇,比2017年增加了24%。自2012年该望远镜开始发布数据以来,基于其观测到的数据发表论文总数达到650篇。APEX也是一个高产的观察站——2018年发表的78篇论文,自2006年开始运作以来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680篇。

    总的来看,ESO置于天文学研究的前沿。因为不同的观测站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研究成果,虽然进行比较可能很复杂,但是ESO仍然是世界上最多产的观测站。这一分析突出了ESO对天文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并探讨了基于单个观测站数据的科学产出。

    研究结果发表在ESO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出版的年度基本ESO出版物统计资料中,并使用ESO望远镜书目(telbib)进行计算,该书目是一个包含使用ESO数据的参考出版物数据库。ESO做了大量工作,以确定所有使用ESO数据的参考论文,并认为telbib基本上面面俱到。所选统计数据的交互式图表可在线获取。这些图表显示了telbib数据库的全部内容,该数据库包含1996年至今的出版物记录。它们可用于检索出版物历史的许多方面,包括利用ESO装置的数据撰写科学论文和使用档案数据。

  • 原文来源:https://www.eso.org/public/announcements/ann19019/
相关报告
  • 《最具生产力的地面天文台:回顾ESO 2019年的科学成果》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20-09-14
    • 2020年3月,在智利欧洲天文观测站的科学观测可能已经暂停了,但是过去收集的数据将继续推动天文学的发展。ESO图书馆最近发布报告显示,仅在2019年就有超过1000种出版物使用ESO望远镜的数据。 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ESO甚大望远镜(VLT)和位于智利的ESO帕拉纳尔天文台的VLT干涉仪。2019年共有597项科学研究使用该设施数据。最具生产力的仪器是UVES、MUSE和X-shooter,每种仪器都支持了100多篇论文。 2019年,ESO旗舰设施VLT的关键成果包括: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残余轨道运行的气态巨行星,以及首次探测到中子星合并后产生的重元素。 ESO在Paranal的其他望远镜、天文学可见和红外巡天望远镜(VISTA)和VLT巡天望远镜(VST)也做出了重大贡献。VISTA和VST数据分别用于98项和55项科学研究。其中包括VISTA展示大麦哲伦星云的新图像,描绘了大约1000万颗单独的恒星;关于VST如何助力确定盖亚的轨道,从而更好地绘制银河系地图。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拉西拉天文台在去年迎来了50岁生日。其数据为去年发表的207项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即使运行了半个世纪拉西拉仍在支撑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 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是ESO的合作伙伴,为219篇专门使用欧洲ALMA时间分配的论文提供了数据,而ESO的APEX即阿塔卡马探路者实验为32项科学研究贡献了数据。 《ESO基本出版物统计》还强调,利用ESO档案中的数据发表的论文数量持续增加。在2019年发表的1000多篇论文中,35%依赖档案数据,要么专门使用档案ESO数据(其中没有一个作者是观察员团队的成员),要么将档案数据与作者获得的数据一起使用。 这些出版物的数量凸显了ESO对天文学研究的贡献,而所展示的少数关键成果则使人们了解利用望远镜进行的重要科学工作。虽然ESO和其他天文台之间的比较会因计算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变得复杂,但ESO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地面天文台。
  • 《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完成站点认证,成为全球第15个、亚洲第三个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GRUAN站),助力气象研究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11
    • 日前,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完成站点认证,成为全球第15个、亚洲第三个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GRUAN站)。作为亚洲中北部和中国大陆唯一的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站,该站位于我国北方草原生态脆弱区及冷空气过境路径上,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节点。 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的认证使其能够与全球14个已认证站点交换最高精度的高空数据,逐步建立从地面至35公里垂直大气柱的长期观测体系。这一体系将实现温度、湿度、气压、风、臭氧等基本气候变量(ECVs)的高精度、稳定、可靠、连续的国际领先观测,为全球GRUAN高精度观测数据应用打下基础。这些数据将用于我国气象预报、卫星检验、气候变化研究及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等领域,提升我国高空基准观测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需要高质量的高空观测数据来将气候变化信号从自然变率中分离出来。200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组织提出在全球建立由30—40个站点组成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高空基准观测网(GRUAN)计划。其任务是通过持续数十年的测量,提供长期、稳定且高精度的大气垂直廓线数据,以准确量化气候变化趋势,并验证和校准大范围的天基观测系统结果。 锡林浩特高空观测站自获世界气象组织(WMO)批准后,作为亚洲中北部唯一代表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草原气候条件的站点,于2023年3月启动观测试验;2024年3月开始编制站点认证报告并传输数据流,8月形成GRUAN数据流全球共享,并于2025年6月正式获得站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