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极藻华为食的细菌可以为云层播下种子》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09-09
  •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北冰洋洋流和风暴正在将海洋藻类繁殖的细菌转移到大气中,在那里 这些颗粒有助于形成云层。根据 AGU 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的最新研究,这些源自生物 的颗粒可能会影响全世界的天气模式。

    悬浮在空气中被称为气溶胶的颗粒,有时会加速云中冰晶的形成,影响天气气候和天气模 式。这种冰成核颗粒包括灰尘、烟雾、花粉、真菌和细菌。以前的研究表明,海洋细菌正在北 极播下了云层的种子,但是它们如何从海洋到达云层是一个谜。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白令海峡采集了水和空气样本,并对样本中生物冰成核颗粒 的存在进行了测试。通常在海底附近发现的细菌存在于海洋表面以上的空气中,这表明洋流和 风暴有助于使细菌空气传播。根据这项新研究,海洋洋流和天气系统将藻类大量繁殖的细菌带 到海洋表面的海水中,有助于在大气层播下云的种子。

    “云种子”就像在藻类中发现的细菌一样,可以产生更多的云和不同数量的冰和水。云的 增加会影响大气中的热量,从而影响气候。云的成分可以影响北极的水循环,改变产生的雨雪

    量。这项新研究的作者说,增加云的数量和改变北极云的构成也会影响北方的天气系统,可能 会影响全球的天气趋势。在没有冰成核颗粒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云层沉淀。

    极地地区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带来的快速变暖。作者说,北极地区的加速变暖可能导致更多 的藻类大量繁殖以及更多种类的细菌播种,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天气系统。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3039
相关报告
  • 《海蛞蝓、海藻及其内细菌形成独特的三方共生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9
    •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海蛞蝓Elysia rufescens这种长达一英寸的海洋软体动物不仅可以从藻类获取美味的食物,还可以从中获得防御性化学物质含量,以阻止掠食者。这些化学物质来自生活在藻类内的细菌。该团队发现,细菌与藻类共生,他们无法独立生存。反过来,细菌至少将其代谢产物的五分之一用于为宿主制造有毒分子。这三个物种(海蛞蝓E. rufescens、海藻Bryopsis属以及新发现的细菌)形成三方共生关系。海蛞蝓获得食物和防御性化学物质,藻类获得化学物质,细菌获得终身免费膳食。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ohamed Donia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独特。这对他们理解细菌、植物和动物如何形成机制依赖性的影响很大,其中生物活性分子超越了原始生产者,最终达到并使互动伙伴受益。普林斯顿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与环境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基因组技术解开了这个故事,以破译谁在这种关系中做了什么。他们对海蛞蝓、藻类及其微生物组的集体基因组信息进行了测序。然后他们使用计算机算法来确定哪些基因属于哪种生物。通过这种方法,他们确定了新的细菌种类并将其与毒素的产生联系起来。研究小组发现,他们命名为Candidatus Endobryopsis kahalalidefaciens的细菌种类产生大约15种不同的毒素,称为kahalalides。 众所周知,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阻止周围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细菌在安全生命中永久牺牲了它们的独立性,因为它们不再拥有藻类外存活所需的基因。相反,大约五分之一的细菌基因组被用来抽出有毒分子,阻止掠食者进食藻类。可以食用毒素的一种捕食者是E. rufescens。海蛞蝓存储这种毒素,建立一个比藻类中的毒素浓度高十倍的“化学武器库”。但是他们发现海蛞蝓不能保留摄入的细菌,而是将它们作为食物消化,只保留化学物质。由于其他几种海洋生物(如海绵和被囊动物)使用细菌共生体制造毒素,Donia开始对藻类如何进行化学防御感兴趣。结果显示毒素的结构表明它们是由细菌或真菌制成的。 作者将细菌与工厂进行了比较,因为该生物体以藻类提供的氨基酸形式消耗原料,并以有毒化学物质的形式释放到成品中。这是团队确定的第二个这样的关系。他们之前在4月1日出版的《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与海绵共生的细菌,它可以产生保护海绵免受捕食的毒素。 (于佳佳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研究揭示水库蓝藻水华对浮游细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及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0
    • 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水库等淡水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和蓝藻水华(cyanobacterial bloom)都因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而引起了全球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ARGs的富集、传播和扩散,极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改变和服务功能损失。湖泊水库水体中具有丰富多样的细菌,其中携带有ARGs的细菌被称作抗生素抗性菌,水生生态系统通常被认为是环境中ARGs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由于人类经常与水直接接触(例如,游泳)、直接饮用水和食用水产品,所以与其他水环境相比,人们更容易受到淡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菌的感染。湖泊水库细菌物种分布通常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例如蓝藻水华、水体分层和细菌生活方式(自由生和附着生)等。这些因素可以显着地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但这些因素(尤其是蓝藻水华)对湖库浮游细菌抗生素抗性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水库蓝藻水华期和非水华期、自由生和颗粒附着生细菌所携带的ARG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共检出145种ARGs和9种可移动遗传因子,其中具有外排泵抗性机制的多重耐药基因最具优势(68.93%),非水华期自由生细菌的ARGs丰度最高;蓝藻水华期的ARGs种类数低于非水华期,水华期和非水华期共有的ARGs丰度贡献分别是99.8%和96.9%;蓝藻水华对自由生细菌ARGs丰度的抑制作用较大,对附着生细菌ARGs功能组成的影响较强。在水华发生和消退过程中,ARGs的分布与3种可移动遗传因子、低丰度稀有细菌密切相关;ARGs的群落构建还受到随机性过程的影响,其中自由生细菌ARGs群落较附着生细菌具有更高的随机性水平。因此,细菌的生活方式是能引起ARGs对蓝藻水华差异性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该研究为深入理解ARGs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湖泊水库ARGs监测、安全评估、生态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提供参考。 研究成果近日以The antibiotic resistome of free-living and particle-attached bacteria under a reservoir cyanobacterial bloom 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8, 117:107-115。城市环境所硕士生郭云艳为第一作者,研究员杨军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