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打造新型精准科研知识服务—— “中国科讯”正式版在京发布》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7-05-29
  • 5月25日上午,“中国科讯”正式版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中国科讯”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精心打造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服务平台,被称为“科学家口袋里的科研利器”。去年4月28日发布公开试用版,之后相继打造微信公众号、网页版等多平台知识服务。在公开试用版携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维普资讯、约翰威利等全球顶尖科技文献出版机构强强联合,突破物理ip限制,为科研用户开放科技资讯与随时随地移动获取文献全文等核心功能基础上,“中国科讯”正式版将国内外合作出版机构数量扩大到30余家。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出席会议致辞,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对“中国科讯”正式版的发布表示祝贺。张涛在致辞中指出,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对数据、资源的要求日益提高。在移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科研人员对科研信息与科研交互的需求也更为旺盛。在这种新形势下,文献情报中心秉承“开放、主动、服务”的理念,开发“中国科讯”,有效地整合了中国科学院集团引进的数字科技文献资源,为全院科研人员、学生和科技管理者提供海量科技文献的移动查询、下载和阅读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发现、利用、处理信息,把握全球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态势,实现个性化信息自组织, 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据了解,中国科讯正式版新增学者主页、科研题录和科研交流圈功能,并从文献数据资源整合、论文发现到管理全流程、资讯情报个性化推送、用户参与与交互、使用体验、用户群体覆盖六个方面全方位服务升级,提供“文献检索、期刊浏览、图书报告、情报订阅、论文题录、科研圈、科研助手、学者主页”八大功能模块。

    中国科讯正式版与Mendeley等专业文献管理工具联手推出科研题录功能,可为科研用户提供文献发现、获取、管理、分享全链条服务。同时,“中国科讯”正式版也携手百度学术、微软学术等构建全球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社区,打造移动学术传播网络,促进交叉学科交流,从资源供应、科研服务、知识平台等多方面,面向全球科技界构建新型科研知识服务生态,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多功能、多平台的立体化知识服务平台。

    此外,“中国科讯”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于2017年4月27日在阿布占比国家书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布“中国科讯”国际版。据悉,该版本在保留文献资源发现服务的基础上,发布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分析报告,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汇聚“一带一路”动态资讯每日推送、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携手加强国内外电子图书的发现服务。目前,国际版已实现英语和阿拉伯语的双语界面服务,后续将根据服务需要拓展其他语言版本。

    今后,基于打造全球首个“多平台、多功能、多语种”立体化知识服务体系的目标,“中国科讯”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信息资源的保障,并努力争取满足技术、产业、社会、经济等对科技信息的迫切需求,满足全球科技一线对科技信息及其分析研究的迫切需求,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及全国乃至全球科研社区提供知识服务支撑与保障,建设国家科技知识服务中心,发挥中国科学院的智力优势,继续构建中国科讯企业版、国际多语言版,不断拓展知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打造面向整个创新价值链的知识服务生态体系。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百度、微软、Mendeley签署移动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资讯、学术信息、科研交流等领域展开知识服务合作。同时,除了去年加入移动服务阵营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维普资讯、约翰威利等资源供应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知网、科睿唯安、Taylor、IOP、ProQuest、北京中科、国研网等10家公司也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发布会上签署移动服务合作协议,支持“中国科讯”移动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在此次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也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署“共建科学家网络合作备忘录”,通过“中国科讯”多媒体平台,促进生物工程领域的科研互动、交流与合作。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黄晨光、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副局长赵彦、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彭以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刘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黄向阳、党委书记何林、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纪臣、百度高级研发工程师,百度学术搜索创始人之一马晋、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田江森、爱思唯尔全球科研管理产品高级总监Daniel Calto,约翰威利国际发展业务副总裁王晓波,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清龙,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一线科学家及研究生代表等300余人出席发布会。

相关报告
  • 《《科研数据北京宣言》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7
    • 11月8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该宣言是CODATA及其国际数据政策委员会于201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开放科学数据政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之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同支持。   《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肯定了世界各地已发布的数据政策和实施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推进相关领域多边合作的核心原则。   宣言将围绕公共科研数据开展多边合作的广泛社会意义总结为五大方面,包括:国际社会需要围绕联合国近期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携手应对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对多边和跨学科合作以及广泛的数据重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丰富的科研数据已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的关键要素及驱动力,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互操作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整合和重用数据的需求;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据规模增长、数据管理共享与重用带来了重大挑战与机遇;不断发展的标准规范和伦理制度对提升科研透明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重用水平,支持对科研结果的重复验证;开放科研数据是全球开放科学计划的必要组成,相关举措已覆盖到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必要通过广泛的合作使这些区域分享技术发展的红利,缩小科学生产的鸿沟。   在此背景下,《科研数据北京宣言》共提出十条原则,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和数据政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科研数据全球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全球数据同盟与开放数据的FAIR(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可重用)原则;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应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共享重用;科研数据的互操作性;数据限制访问和重用的特例情况;数据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国家立法保护与国际通用许可;数据管理计划制度;开放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和信息是缩小科学生产鸿沟的必要举措;关于宣言落地实施举措的建议等。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为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树立“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标杆,为我国开放科研数据活动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也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在实践层面推动了各项举措的落地实施。《科学数据北京宣言》以在京召开的CODATA国际会议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得以广泛传播,与国内的开放科研数据趋势相互呼应。置身国际开放科学、开放数据浪潮,相信全球科研共同体的齐心协力,势将推动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实践更进一步,而科学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也势将涌现更多活跃而富于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实践。(撰稿:张丽丽) 相关链接: 1.《科研数据北京宣言》 http://www.codata.org/news/361/62/The-Beijing-Declaration-on-Research-Data 2.CODATA北京系列学术活动报道 http://www.cas.cn/sygz/201909/t20190923_4715833.shtml
  • 《"中国日报" 世界首部中国土地覆被地图集在京发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中国日报 11 月 15 日电(记者张之豪)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覆被地图集》( 1 ∶ 1000 000 )(以下简称地图集)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以中、英文双语出版的地图集是世界首部土地覆被地图集,完整、系统记录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 20 年的沧桑巨变,对研究我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后续深化我国“全球变化与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多个时间节点的基础信息支撑。   精细刻画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准确掌握土地覆被类型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既是区域环境过程基础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策略制定的重大需求。遥感具有的监测能力,是获取一致、连续、可对比的土地覆被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在全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自 2011 年开始数据生产到 2017 年地图集正式出版,历时六年,先后有来自中国科学院 9 个研究所和 9 所高校等 240 余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参与。地图集所采用的 2010 年、 2000 年和 1990 年三个时期中国土地覆被数据集( ChinaCover ),经过了 11 万余个土地覆被地面实测样点数据的校验, 13 轮大规模交叉自检, 3 万余个独立地面样点的精度验证,全国 31 个省(区、市)环保主管部门用户的对接与反馈,获得了国家环保部及各应用单位的高度认可。   地图集主编、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吴炳方研究员介绍说,该地图集的基础数据是目前世界上分类级别最完备的土地覆被产品中,监测范围最大、精度最高、序列最长的数据集,是唯一的土地覆被量与质一体化的数据集,填补了我国土地覆被类型与参数一体化数据集的空白。其中, 2010 年土地覆被数据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HJ-1A/B ) CCD 数据为主要信息源,是我国自主遥感数据综合应用的一次重要实践。   该地图集还创建了全国普适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包括多源数据标准化处理、基于面向对象的自动化土地覆被分类、多重质量控制、独立精度验证和用户意见反馈。同时,形成了全数字化的制图工艺流程,完成了由 30m 空间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直接缩编到百万比例尺的土地覆被地图,革新了传统百万地图集的设计模式与制图工艺,用一本图集表达三本图集的科学内容。   该地图集的出版还极大推动了我国数据共享的进程。数据集已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和省级(市、区)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科教等部门与行业的 100 多家单位等广泛应用,共享数据超过 750GB ,打破了行业壁垒,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生产,节约了大量重复投入,推动了国内数据共享的进程,提升了我国生态学、地理学、遥感等领域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该地图集采用中、英双语出版,使得地图集受众不仅面向国内,也面向国际。地图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近 20 年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果,证明了我国在应对全球变化相关问题所独有的科学精神、科研态度和具体行动,展示了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态度和决心,可为其他国家借鉴。      该地图集由徐冠华院士、陈宜瑜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在《序》中指出,“它的出版是我国土地覆被乃至地理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成为我国重要的科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