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积物中甲烷的全球扩散通量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7
  • 甲烷的厌氧氧化为全球海底产生的大量甲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限制性的屏障。本研究中提供了与甲烷氧化屏障深度相关的甲烷通量和海洋沉积物扩散控制降解的全球性地图和预算。新的预算结果表明,45-61 Tg甲烷每年被硫酸盐氧化,其中大约80%的氧化过程发生在大陆架沉积物中(<200米水深)。以厌氧氧化作为稳态扩散沉积物中甲烷的近似值,我们计算出海底全球有机碳通量中的3-4%转化为甲烷。我们进一步报道了扩散甲烷和硫酸盐—甲烷转化过程中的硫酸盐通量的全球失衡,与甲烷氧化屏障的相应深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观察到的硫酸盐和甲烷之间的全球平均净通量比为1.4:1,这表明:平均来说,在海洋沉积物的硫酸盐甲烷转化过程中,硫酸盐—甲烷转化(STM)的甲烷通量仅占海硫酸盐消耗量的约70%。

    SMT不仅代表天然的CH4屏障,同时也代表大多数电子受体耗尽的沉积深度,那里发酵有机物质的降解主要产生甲烷。因此,SMT深度最终控制着到达海底的有机物有多少可以被微生物转化为CH4。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来自740个地点(图1)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地点覆盖了广泛的海洋环境。从这个数据库中,我们绘制了CH4氧化屏障的分布和大小,并建立了经验关系来估计海洋沉积物中CH4的全球产量。

    SMT深度和全球预算的计算

    通过图2c所示的沉降速率的幂函数计算每0.1°×0.1°网格单元中SMT的深度。对于深海沉积物,SMT的估算深度常常超过沉积在地壳上的沉积物总厚度。因此,对于每个网格单元,比较计算的SMT深度与NOAA提供的总沉积厚度。SMT的预测深度与观测值基本一致,其中84%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偏差小于一个数量级。

    通过SMT深度的幂函数计算扩散SO42-和CH4通量(图2a,b)。在预测的通量中,79%(如果直接根据沉积速率估算为81%)和75%(如果直接根据沉积速率估算估算为75%)的CH4和SO42-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偏差小于一个数量级。

    (冯若燕 编译)

    附图:观测到的全球经验关系

    (a,b:SO42-(JSO 4,a)和CH4(JCH 4,b)的扩散通量对SMT与SMT深度之间的对数——对数关系曲线。C:SMT深度与沉降速率的关系。插图,SMT深度与总有机碳(TOC)埋藏通量之比。d:SMT的JSO4与JCH4之比(红色虚线表示1:1化学计量)。顶部插图,通量比的直方图,RJ = JSO4/ JCH4。底部插图,RJ随SMT深度变化的变化(黑色实线表示平均比例为1.4:1;灰色包络表示距离平均通量比为1的范围))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情报网网站:http://marine.whlib.ac.cn

    机构网站:http://www.whlib.ac.cn/

    邮箱:marine@mail.whlib.ac.cn

    电话:027-87197630

    QQ:2215235038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8-0122-8
相关报告
  • 《新研究考察了深海采矿沉积物羽流的扩散》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10
    • 2025年3月5日/基尔。从海底开采多金属结核可能会导致重大和持久的生态变化——无论是在采矿区,地表沉积物和生活在其中和上面的动物群与结核一起被清除,还是在相邻的海底,采矿中悬浮的沉积物在那里重新安置。来自MiningImpact项目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Bundesanstalt für Geowissenschaften und Rohstoffe,BGR)的独立研究人员监测了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工业原型前结核收集器的测试,并分析了悬浮沉积物羽流的扩散以及沉积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重新沉积模式。他们的结果现已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3000至6000米的深度的深渊平原上,多金属结节散布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像田野里的土豆一样。这些矿物矿石是数百万年来由溶解在海水中的金属或沉积物中有机物微生物降解时释放的。随着全球对镍、钴和铜等关键金属需求的增长,经济开发这些资源的压力也在增加。 由于深海的极端条件,其生态系统和高生物多样性(主要由生活在沉积物中的小生物体)对扰动特别敏感。自2015年以来,由GEOMAR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基尔协调的欧洲JPI海洋项目MiningImpact一直在调查深海采矿的潜在环境影响。先前对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和秘鲁盆地十年来扰动痕迹的分析表明,采矿将造成长期损害:生物多样性和基本生态系统功能将受到几个世纪的影响。 采矿作业期间产生的悬浮沉积物羽流的扩散是一个主要但鲜为人知的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科学家们密切监测了比利时ISA承包商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开发的远程操作原型前结节收集器的测试。该研究现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提供了关于采矿诱导的羽流分散和重新沉积在采矿区之外的远场空间足迹的第一批详细数据。 主要作者、GEOMAR深海监测小组的研究员Iason-Zois Gazis说:“虽然主要沉积物部分在距离源头几百米以内重新定居,但我们可以在4.5公里外检测到沉积物浓度的微小变化。” 监测4500米深的采矿诱导沉积羽流 2021年4月19日,一个结节收集器在4500米的深度部署了41小时。在此期间,这辆车行驶了大约20公里,占地34,000平方米(大约是五个足球场的大小)。车辆产生的沉积物羽流是使用安装在海底固定平台上的众多校准传感器以及遥控和自主水下车辆测量的。 研究发现,集水器后面形成了密集悬浮粒子(重力电流)的流动,下坡穿过海底更陡峭的部分,长达500米。随后,沉积物羽流的进一步扩散是由自然近底流驱动的。在采矿场附近,沉积物浓度比自然条件下高出10,000倍,1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大多数悬浮颗粒保持在海底上方5米以内,在颗粒絮凝的帮助下相对快速地重新安置。低浓度的细沉积物颗粒羽流离开了4.5公里外的监测区域。 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的海底3D测绘,以毫米分辨率绘制了采矿印记,并估计了采矿区清除并随后重新沉积在海底的沉积物数量。在雷区,至少在海底顶部五厘米处清除了结节。与此同时,重新沉积的层厚度达到约三厘米,完全覆盖了附近(距离约100米的距离)的结节栖息地,并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加而变薄。 这项研究为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制定国际法规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包括监测未来潜在深海采矿作业的最新技术和战略。MiningImpact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分析环境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将物理影响类型与生态影响准确联系起来。 原始出版物: Gazis, I.-Z., de Stigter, H., Mohrmann, J. et al.(2025)。监测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引起的底栖羽流、沉积物重新沉积和海底印记。《自然通讯》,16,第1229条。 网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311-0 背景:MiningImpact项目 自2015年以来,欧洲合作项目“MiningImpact”一直在调查和评估未来潜在深海采矿作业的环境影响。一个关键目标是将其科学成果转化为国际和国家政策的建议。该项目的资金是在“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海洋”联合规划倡议(JPI海洋)的框架下提供的。
  • 《研究发现海洋酸化可显著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团队在JCR一区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了题为“Heavy metal mobility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under seawater acidification”的研究成果,报道了痕量元素在海洋酸化驱动下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解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为阐释海洋碳交换与近海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含量不断升高,海洋作为地球的主要碳汇之一,大量地吸收人类排放的CO2,从而导致全球海洋pH 与CO32-降低。海水中H+和CO32-是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因子,在海洋酸化的背景下,H+和CO32-浓度的降低将会深刻改变包括生物生长繁殖、生态环境健康、物质能量循环等在内的诸多过程。在上述三个过程里,痕量元素(trace elements)作为表征指标和控制因素始终贯穿其中。海洋痕量元素具有多变的赋存状态和复杂的循环路径,对维持海洋生物的生命代谢,推动海洋生源要素的循环转化,维持生态环境与地质过程健康运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海洋酸化条件下痕量元素在界面处的平衡分配及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间的溶解释放、迁移转化,对开展痕量元素对海洋酸化响应及控制机理的研究,解答海洋酸化过程对沉积物—水体环境中的痕量元素产生的生态学效应至关重要。 基于此,宋金明团队创新设计了一套室内试验模拟系统,利用原位海水、高精度CO2加富以及薄膜梯度扩散(DGT)原位监测技术,明晰了主要痕量元素在海洋酸化驱动下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解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洋酸化条件下,Cd, Cu, Ni, Pb, Fe, and Mn等主要痕量和金属元素都存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这一释放途径,且释放速率受到酸化强度和暴露时间的正反馈。对沉积物中痕量元素化学赋存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随着海洋酸化的持续,痕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部分(F1)减少,但潜在的生物可利用部分(F1+F2)是可变的。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高文婧,曲宝晓副研究员和袁华茂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学基金的资助支持。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Gao Wenjing, Qu Baoxiao, Yuan Huamao, Song Jinming, Li Weibing. 2023. Heavy metal mobility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under seawater acidificat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2. 115062. https://doi.org/10.1016/ j.marpolbul.2023.115062